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德里克的“全球资本主义”是对当下时代发展特征的一种描述;他的“后革命”理论则是要找寻一条新时代条件下的社会解放道路;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被其视为全球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式。德里克的理论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道路是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发展道路。它源于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根本坚持,源于中国社会主义60多年来的艰苦实践,源于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特征和发展主义的校正、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动实践和人本导向的价值追求中。确信中国道路,就是确认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性的独特性。应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体"意义,加强和深化对中国道路历史性和独特性的研究,不断拓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彰显中国道路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道路是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发展道路。它源于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根本坚持,源于中国社会主义60多年来的艰苦实践,源于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特征和发展主义的校正、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动实践和人本导向的价值追求中。确信中国道路,就是确认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性的独特性。应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体"意义,加强和深化对中国道路历史性和独特性的研究,不断拓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彰显中国道路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凸显出来。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中,包含着对现代性的深刻洞察。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主要表现在他对劳动的异化、人的异化和"资本逻辑"的批判中。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当代价值是:客观上推动了当代资本主义在反思中发展;有利于借鉴资本主义文明的成果,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现代性由于其历史的先发性长期占据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地位,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被塑造成为唯一的现代性路径,但是其内在的资本逻辑存在从宏观、中观到微观难以调和的内在矛盾。改革开放带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也同时塑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性形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其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公有制、外生性和内生性、公平和效率的制度生成逐渐实现了包括在认知方式、制度背景、价值关怀上对资本逻辑内在矛盾的三重跨越,从而使中国现代性建构比资本主义现代性更加有活力、有前景,对世界现代性进程更加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资本主义社会或者现代社会经济规律的阐发构成了马克思批判现代性的理论基石。这种阐发不是出于"应然"立场的情感控诉和评定,而是社会必然性规律的发掘。事实上,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是一种总体性的批判,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各个视阈的全面批判,牵一发动全身。基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分析,在马克思那里,现代性起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现代性的动力源于资本主义的内在扩张性,现代性的病症源于资本主义异化和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则体现在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上。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与现代性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现代性是现代化的内在规定与运行机理,现代化是现代性的外部表征及其过程。现代性包括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它们对现代化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现代性包括资本主义文化现代性与社会主义文化现代性两种形式,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在建立并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现代性精神基础之上,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现代化与现代性既是多元的,更是一元的。文化现代性对现代化模式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但文化作用有其条件性和制约性。  相似文献   

8.
张英岗 《前沿》2010,(23):17-20
本文从理论基础、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本质、国家观、政党理论、经济制度、思想文化,对现代资本主义认识八个方面研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区别,得出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形式,民主社会主义是改良的资本主义,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民主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余卫国 《求索》2007,(10):125-128
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和存在于现代社会中的人所应当具有的本质属性、价值观念和精神特质,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和现代文明的量度,也是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和价值追求。从世界历史的历史观高度,完成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辩证否定,以实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从而使人真正摆脱“理性”的控制和人对“物”依赖,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旨趣和终极关怀。沿着马克思开辟的现代性道路,追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代性意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现代性,其一必须始终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其二必须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三必须坚持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世界历史性的事实”,现代化在现代性的权力扩张中成了世界各民族所必须直面的社会发展趋势。在人类社会现代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是党和人民对这一“世界历史性的事实”所作出的中国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兼具“世界历史”发展的共性以及“民族历史”发展的个性,是指导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因此,在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时,将之置于世界历史的视阈下,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必然性、理论科学性以及方向指引性,也有助于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对世界历史进程的现代性改造中所蕴含的中国智慧,从而坚定我们的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