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现代性批判和反思是当前理论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域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现代社会中资本逻辑盛行、人的主体性膨胀、社会理性分裂等西方现代性问题予以前瞻性揭示与批判,并指出解决方案只能是彻底摧毁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以维护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扬弃了西方现代性内在的资本逻辑,以引导“公共人”成长来发扬人民主体性,其内含的公共理性实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和制度设计使其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之间有着本质差异,这为我们反思西方现代性以及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凸显出来。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中,包含着对现代性的深刻洞察。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主要表现在他对劳动的异化、人的异化和"资本逻辑"的批判中。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当代价值是:客观上推动了当代资本主义在反思中发展;有利于借鉴资本主义文明的成果,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资本现代性概念较之于资本主义现代性为好。理由有三,其一,从根性上判断,资本现代性比资本主义现代性更加接近现代社会的最本质层面;其二,从发展脉络来看,资本现代性发展历程囊括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发展阶段和内容,并不断创新和试图超越它;其三,从当前中国转型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来看,超越的是资本现代性而非仅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只有辩证地看待资本现代性,尤其是当前中国资本现代性的特殊性时,从观念、体制、手段和社会层面的超越才能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进程中,现代性必然是发展中凸显的观念与价值。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传统现代性的质疑、批判和反思成为20世纪末以来思想理论界的主流。其不仅指向现代性中的资本逻辑、工业主义、工具理性、个人主义等,而且指向现代性中的"一元"语境、模式化思维以及西方中心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等。现代性的多元反思不仅对中国认识世界发展历程以及全球化等问题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中产阶层的培育与生长、多元价值观的整合等有着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兹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指向性和理论穿透力,全面深刻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内在矛盾、发展形态和超越之路。以逻辑视角为主要线索,以总体性的眼光对高兹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进行全景式的审思、剖析和探赜,对丰富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平等是现代性的核心价值之一,资本主义推进了平等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不平等。通过分析这其中的内在矛盾,马克思揭示了现代性与平等之间的张力及其机制,发现它根源于资本主义的结构性矛盾。社会主义旨在为实现更高层次的平等创造理念和制度平台,而实践中的弯路则让人们反思什么是社会主义。一个基本视角是立足于对人的理解,以平等看待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人是社会组织主体,又是组织发展的目标,只有实现人的发展,才能有效推动社会组织化的进步。伴随资本垄断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组织化发展在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解体。当代资本主义组织化表现出金钱逻辑的凸显、物化逻辑的扩张、增殖逻辑的膨胀,暴露出其内在资本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之间、资本总公式同人的需要之间、资本逐利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西方资本逻辑宰制下的有限组织化再难引领人类社会组织化的新实践,要实现社会组织化的新发展,就必须超越资本逻辑。新时代以来,中国发展取得的历史性、世界性成就,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组织化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展现出的变革性、人民性和使命性特质。这种特质同人类社会组织化发展原则相适应,带来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诞生,为扬弃和超越组织化资本逻辑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8.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究竟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已有诸多论文和专著论述,其实,从两种社会制度的主导逻辑来讲,就是资本逻辑和社会逻辑的区别,所以对资本逻辑和社会逻辑的运作的特征、法则和缺陷进行梳理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作为社会主义主导逻辑的社会逻辑包括:平等的逻辑、公正的逻辑与解放的逻辑,这里主要分析了各自的内涵与特征,最后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逻辑的实质是人民逻辑,并论述了作为人民逻辑的平等逻辑、公正逻辑与解放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治理思想和资本批判逻辑、社会历史发展理论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解蔽了笼罩在资本主义国家治理身上的物的外衣,直达物压迫人的价值层面。在批判资本主义国家治理以物为本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国家治理机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其根本目的在于运用社会主义国家力量规范和引导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的命运”构成马克思思想的基本视域,但他对现代性问题并非从单一维度去理解。深受德国古典哲学影响的马克思,曾经是启蒙理性的信奉者;对于资本主义带来的普遍异化,表现出了罕见的无所畏惧的批判精神;为克服现实的矛盾和悖谬,又重新设计通向未来理想社会的道路。生活于资本主义世界中的马克思,其现代性的多元视域是紧紧围绕“资本的逻辑”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批判问题是马克思重点关注的理论议题,在他那里,对于现代性的审视不仅是一项哲学任务,更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焦点所在。透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们发现,马克思对于现代性的批判有一条清晰的运思逻辑:从哲学批判走向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逻辑起点,在深刻剖析黑格尔理性形而上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以“感性活动”批判黑格尔的“纯粹活动”、以“现实主体”批判黑格尔的“理性主体”,同时批判了黑格尔对劳动概念的抽象理解。以此,马克思摧毁了现代性的基本原则——抽象的主体性。然而,哲学批判难以切中社会存在和现实社会的经济关系,难以触碰现代性问题的根基。基于此,马克思将现代性批判上升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他具体考察了国民经济学、异化劳动现象与私有财产问题,并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批判资本主义问题,最终揭露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逻辑对现代社会的抽象统治。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经验,探寻和揭示其发展规律。在梳理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直面问题的研究态度、总体性的研究视角和结构分析的研究方法,可以从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和世界逻辑五个维度来理解和把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3.
当代西方著名左翼学者阿里夫.德里克从全球现代性理论出发,站在反对资本主义全球霸权、塑造有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立场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定位和前景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中国通过独特的社会模式成功地将自身引入资本主义全球经济体系,同时也保持其成为另类现代性的基本条件。虽然德里克的社会主义理论存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误读和误解,但他的分析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科技革命在不同程度上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为社会主义自主发展准备了越来越充分的物质技术条件,进一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作为科技进步和世界交往扩大的必然产物,全球化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化以及人类的普遍交往与能力的发展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是社会主义在全世界最终胜利的"前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把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和弊病扩散到全球,从而给社会主义国家构成了严峻挑战。自主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要求和工人阶级及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内在动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高度体现。从社会主义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正确认识和处理生产的自主性与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矛盾,促进人的自主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巩固完善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5.
资本逻辑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既是资本逻辑的发现者,也是资本逻辑的批判者。马克思开创的用资本逻辑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内在矛盾这一个研究范式,在当代仍具有借鉴价值。运用这一范式透视当代社会发展中资本逻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既要把握资本逻辑的运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要警惕资本逻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6.
陈培永 《桂海论丛》2013,29(5):21-24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必须辨识并处理好三对内在矛盾,即社会主义理想价值与现存社会现实的矛盾,民族国家奋斗目标与人类社会历史普遍进程的矛盾,一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矛盾。解决这三对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应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理想的现实呈现,更好利用资本主义而不是被其同化,努力开辟出具有世界意义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现代性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主义是现代社会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显著社会特征之一,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内在逻辑要求的外在表现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跨国资本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消费主义正在对我国形成强大的影响辐射力。以现代性视角重新思考马克思的消费理论观点,并对消费主义社会形成原因和种种弊端进行分析,对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建构合理的消费理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把科学认识资本主义与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科学认识中国的改革开放联系起来。科学认识资本主义是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科学认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科学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本文解读了一定程度上被我们所忽略的马克思的原创理论中关于资本文明的理论,特别是资本发展的历史极限的理论,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中国当前社会主义发展资本与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统一性,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英国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着来自第三条道路、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世界社会主义整体处于低潮以及新社会运动的挑战。然而,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下,当代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与危机的激化、英国资本主义机体内社会主义因素的积累与生长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因各国共产党的革新而重新焕发出来的生机又昭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均衡与非均衡理论以信用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其构建的总供求和总需求的均衡模型,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和社会总供求非均衡的必然性。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生、发展和激化客观规律的精辟分析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发挥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广泛运用宏观调控的政策手段,保持经济总量的供求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