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振林  王碧华 《求实》2007,1(7):27-29
领导越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必须进行综合矫治,将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相结合。实施道德教化和对领导越轨进行心理干预,强化领导越轨行为的内在控制。同时,要提高领导越轨的成本和代价,营造遏制领导越轨的经济环境;创新防治领导越轨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加大对领导越轨的法律惩治力度等外部控制。  相似文献   

2.
郭镇方 《理论学刊》2007,1(5):35-39
领导越轨,学界有不同解读,本文仅就领导越轨行为的类型及其成因做一探讨。领导越轨的类型主要有角色缺位型、人情难却型、利益交换型、权威垄断型、本位特殊型、分权弄权型、虚假民主型、权力错位型、特殊利益导向型等。领导越轨行为的产生原因,一是对自身所担任的领导职位缺乏足够的角色认同;二是领导者理想信念淡薄,对个人利益考虑过多;三是领导者忽略做事与做人的区别,放松了自我约束。  相似文献   

3.
熊花 《理论导报》2008,(10):53-55
当前,大学生越轨行为是个不容忽视的客观现象,这不仅对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构成障碍,在校园中造成不良的影响,有的甚至会对社会的安定造成威胁.本文运用社会失范理论、社会反常状态理论、标签论、社会习得理论分析大学生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认为社会、高校、家庭应该通力合作,预防与矫正大学生越轨行为,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汪晓萍 《理论导报》2010,(10):31-32
<正>一、"同体问责"的现状"问责"即追究责任。所谓"同体问责",是指政府官员在发生了违法违纪的乱作为或者不作为的行政行为时,由上级政府部门追究其行政责任的一种机制。目前,对政府官员的问责主要是"上问下"的"同体问责"。由于这种问责是在政府部门内部上、下级之间进行,缺乏人民群众的外部监督参与,从而导致人民群众即使不满意政府官员乱作为或者不作为的行为,也难以直接追究其法律责任。而人民群众对某些政府官员的不负责任行为的追责意愿,也只能依赖或者等待政府的上级部门对下级进行问责监管。  相似文献   

5.
在行政分包治理体制下,地方政府行为决策须兼顾上级政府满意度、官员个人政绩和区域公共福利等诸多因素,差异化的多元目标导向追成流域治理中地方政府的行为偏差和环境保护政策的边缘化.建立激励约束相融机制,矫治地方政府的行为偏差,是提高流域公共治理效率、促进流域永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6.
政绩偏好以及个别官员的败德行为有可能使退耕还林在一定程度上背离生态效益最大化目标.农户作为退耕还林的主体,具有规制地方政府行为的信息优势和足够动机,但也存在信息劣势和组织不足的问题.创新制度,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就成为规制地方政府行为,提高退耕还林效益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王碧华在《理论探讨》 1999年第 6期撰文指出,近年来领导越轨现象比较严重,究其社会诱因有:权力缺乏健全、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导致寻求“政治庇护”现象蔓延;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体制的不完善和法制上存在缝隙,为权力寻租活动提供了可能性;不良文化的影响,如“拜金主义”、 “高消费”、“性开放”等糟粕侵蚀领导者的头脑。领导越轨也与行为主体自身的因素有关,主要是:领导者主体价值观错位,将“公仆”与“主人”、服务与被服务、奉献与索取的关系颠倒;受侥幸心理、失衡心理、“法不责众”。心理等不健康心理的支配以及某些领导者道德品质低劣。对领导越轨现象的控制要多管齐下:①依法治官,营造领导者遵纪守法、不敢越轨的社会环境;②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逐步消除领导越轨的土壤,使领导者不想越轨,没有必要越轨;③严格管理,强化监督,既严把领导“入口”关,也要保证领导“出口”顺畅,创造领导者不能越轨的外部条件;④加强教育,使领导者在思想道德上筑起坚实防线,增强自律能力,对越轨行为防微杜渐。领导干部越轨及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2,(19):76-76
在西方特别是发达国家,问责制是一种追究公职官员责任的最基本、最常用的理念和制度。作为政府官员,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工作绩效,必须自己负责任,同时接受上级的监督和选民的质询,甚至被罢免和起诉。确立问责理念,能够有效填补政府机构及政府官员承担法律责任与不负责任之间的空白,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打造法冶政府、透明政府、服务政府和效能政府。  相似文献   

9.
张晓峰 《学习论坛》2007,23(7):44-47
公共政策行为是一种政府行为,公众对政策满意就意味着对政府工作的肯定,政策是衡量政府称职与否的标志。这就决定了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府的特权,政府官员是这一过程的主体。公共政策作为一种政治行为,是政府意志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政府创新的内涵包括观念、理论、体制、人员和操作等五个层面的创新。政府创新是通过政府官员的改革行为得以实现的,因而其直接动力就是政府官员的责任心和进取心,然而从根本上说,政府创新的动力来源于社会实践。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政府创新的推进可通过政治改革、行政改革、创建服务型政府、转变执政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集团腐败:根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星 《探索》2001,(6):58-61
本文运用公共选择理论与集体行动理论对集团腐败现象进行了剖析,认为当前我国的个体腐败行为越来越多地受到法律、行政和社会的压力,一些政府官员出于责任扩散、法不责众和从众心理,结成了牢固的"分利联盟",以小集团的形式共同谋取私利,这是导致集团腐败的根本原因.集团腐败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腐化,社会资源的浪费,分配不公,政府的异化和行为能力下降,政府合法性的丧失.与此相应,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承认政府官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各种监督机制,加快反集团腐败的立法,强化道德约束等等,是当前遏制集团腐败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2.
世界各同都在讲要反腐倡廉,建设廉洁政府。然而,到底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官员们能严于自律便是治本之策。对于政府官员来说,自律不但是一种从政职业道德,也是一种从政行为伦理。无论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性质有何差异,但这一点,却应是为纳税人服务的政府官员的共同准则。自律作为一种从政职业道德,虽出自于一个政府官员对职业准则的遵守,但更出自于他示范普通民众的应有责任感。一位赴澳大利亚公干的朋  相似文献   

13.
规范政府行为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部分政府官员或政府部门的腐败问题,着力提出了规范政府行为所应采取的对策.一是要加强政德,即行政职业道德建设,为规范政府行为提供精神动力.二是加强法制和工作规章制度建设,特别是行政法制建设,以法律和行政法规支持和指导政府行为规范化建设.三是在上述对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如何以利益制约利益.  相似文献   

14.
后金融危机时代政府一般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有效需求。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在内需短期不振的情况下,公共投资成为短期内的必然选择。在本文基于地方政府官员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从其自身效用最大化出发,通过考察官僚、利益集团、居民的相互关系,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和博弈论分析方法探求政府官员过度公共投资行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西方国家普遍建立起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以保证官员对于选民负责.实践结果表明,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最大优势,是用看得见的数据和信息,对官员的收入、财产来源进行有力的监督,使腐败行为无处逃遁.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近两年来,从地方到中央一系列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出台,显示了党和国家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和勇气.总结财产申报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对下一步财产申报制度的推进做前瞻性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 腐败是掌权者出于私利而滥用权力造成的权力越轨。这种人格化的权力越轨行为固然涉及到道德问题,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涉及到法律问题,但其实质是政治问题。这与普通社会成员越出道德和法律的界限谋取私利的越轨行为不同,那是一种纯粹的个人行为。比如一个窃贼偷东西,这不能说是政治问题,因不涉及权力的运用。而一个掌权者利用社会公共权力侵吞占取国家或公民的财产,因事关公共权力的非公正运用,当然属于政治问题。 因此,尽管权力腐败大量地是以经济违法的形式表现出来,却不应仅从经济上分析,还必须从政治上分析其实质、认清其  相似文献   

17.
李雄文 《唯实》2004,(Z1):62-63
现在,一些地方政府为赶时髦,纷纷打出了"创建、打造某某诚信政府"的旗号,仔细推敲,这个提法有些不妥.所谓"诚信",简而言之就是指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行为主体之间守诺践约,戒欺戒诈,尊重双方权益,获取相互信任的一种基本规范和准则.分析当今我国信用现状,我们的地方政府部分官员(公务员)不规范行为无疑是使诚信状况不断恶化的根源.利益的诱惑,使一些官员在提到"政府"时,常常忘记了在前面还有一个重要的词,那就是"人民".  相似文献   

18.
李庆钧 《求实》2007,(2):62-64
“政府行为的经济化”是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将经济增长作为维护与发展政府权威的主要基础,从而导致政府权威的信任基础弱化;它会导致地方保护主义,政府官员腐败,从而侵害了政府权威的统一性;它会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的建设不协调。要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就必须规范政府行为,正确定位政府角色,克服“政府行为的经济化”。  相似文献   

19.
伍开昌 《唯实》2003,2(8):91-94
诚实信用是社会的"阿基米德点".政府是社会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同时又是社会行为的示范者,其信用程度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由于体制、传统文化、政府官员素质等原因,我国政府信用受到严重损害.主张从规范政府行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惩治行政腐败和弘扬契约精神,加强政府信用制度建设等方面,重构政府信用体系,重塑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20.
伍开昌 《唯实》2003,(9):91-94
诚实信用是社会的“阿基米德点“.政府是社会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同时又是社会行为的示范者,其信用程度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由于体制、传统文化、政府官员素质等原因,我国政府信用受到严重损害.主张从规范政府行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惩治行政腐败和弘扬契约精神,加强政府信用制度建设等方面,重构政府信用体系,重塑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