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公安机关环境监管职责体现在对环境污染防治、自然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目前公安机关在环境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有 :立法不完善、操作性不强 ,内部管理不规范、与环保部门缺乏协调 ,干警环保法律素质差 ,环境监管技术装备落后等等。因此 ,需要在立法上确立公安机关的职责权限、监督范围 ,加强干警的环境法制教育 ,增强其环保意识 ;理顺公安部门与环保部门的关系以及改善环境监管的后勤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2.
《公安研究》2009,(6):89-89
巩固在《文史哲》2009年第1期撰文认为,环境伦理学为环境时代人类建构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了有益视角。但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哲学思潮,环境伦理学在具体内容上争议频仍,在哲学立场、思维方式、论证逻辑、现实意义方面存在重大缺陷,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和知识精英趋向的信仰,反映的是西方文化传统下知识阶层对环境问题的特定理解,不具有普适性。中国环境法学研究应慎重对待环境伦理学,注意伦理基础的本土化和研究的现实意识。  相似文献   

3.
《公安研究》2013,(3):14-14
曹宏、安秀伟在《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撰文认为,当前中国环境NGO在数量和规模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其环保实践能力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上,环保实践的效果较差。究其原因,既有环境NGO自身建设不足的因素,更为关键的因素是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为克服上述困境,  相似文献   

4.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21,34(2):131-139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正在不断发展与完善,其原告具有法定性,目的为维护环境公共利益,可以协助与补充国家机关执法,能够有效预防环境污染和损害。从我国有关环境诉讼的法律规定来看,与环境民事私益诉讼相比,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证明责任有其特殊之处,尤其是因果关系方面难以用举证责任倒置简单归纳,司法实践中应采"合理转移说"更为合理。通过考察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各个国家的法律实践,结合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法律体系的发展现状,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证明责任可以从将环境污染推定为损害行为、不过分追求损害事实的证明、因果关系证明责任合理转移三个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道家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给现代环境伦理学进一步考察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表现为对自然界系统性、规律性及生命价值的肯定。对中国古代道家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进行现代环境伦理学价值维度的思考,对于在社会发展中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有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生态运动与女性主义运动的共同目标是推翻二元统治的逻辑框架,以此建立男女平等、人与自然平等的新型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情境伦理(contextualist ethic),认为个人的伦理叙述和实践都是处于不同的历史环境的。生态女性主义对关系伦理的强调,使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首先认清自身作为关系中的个体或共同体而存在,从而使人与自然关系有一个更为和谐的发展。生态女性主义哲学的大部分学术聚焦于环境伦理学。生态女性主义哲学家认为,对女性、其他受支配的人群、动物和自然的概念化和待遇之间的联系,需要一种女性主义的伦理分析和回应。最低限度上,生态女性主义环境伦理学的目的是发展不偏向于男性的有关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理论与实践并在前女性主义存在中提供一种导向去实行。但生态女性主义与其他环境环境哲学和生态伦理学又存在显著不同,除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还研究性别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成长于对女性的支配和自然的支配之间的联系和理论化。作为一种关爱伦理,生态女性主义重新将环境伦理学的焦点聚焦于自然可能的意义、道德上的说法、人与与他者联系的观点(人与非人类自然),塑造人类、自然以及人类对非人类自然环境的义务的基础。生态女性主义伦理以反对二元统治逻辑概念框架的批判为基础,将所有具有父权统治逻辑概念框架的不平等现象均纳入其探讨的视野。生态女性主义伦理将女性主义与环境保护主义相结合,承认文化的多元性,在当代环境伦理学中展示着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环境伦理学本土化诉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伦理学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求实现本土化的过程.回顾我国环境伦理学走过的将近30年的历程,可以大致梳理出环境伦理学本土化的轨迹: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的本源性发掘、对中西环境伦理思想的对比性审视、对中国环境伦理学的自觉性建构.走过这一过程,中国环境伦理学本土化的目标已经明晰.  相似文献   

8.
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可分为早期、20世纪70年代以及70年代以后3个阶段,现在正处于从自然的权利向环境正义的转型时期。从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来看,环境伦理学是研究人对自然有无伦理义务的学说体系,它包括自然的权利、环境正义、社会变革3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这一定义是不同于现在流行的美国式环境伦理学的。  相似文献   

9.
新《环保法》第58条有明确诉讼主体、扩大可诉范围的亮点,也存在规定过于原则、法律效力不高、诉讼主体狭窄的不足。环境公益诉讼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陷入能提起公益诉讼的社会组织数量少、"法律规定的机关"范围不明确、作为环境公益诉讼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不能开展、"企业污染,政府买单"、环保法庭"低受案率"的困境。面对这些问题,要解决,更要反思。这就需要进一步扩大环境诉讼主体的范围、消除对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恐惧、完善环境保险制度使政府不再为污染买单、引入"原告奖励"制度来降低环境公益诉讼的成本,提高环保法庭的受案率。  相似文献   

10.
<正>当今,环境公益诉讼不再是学者们的一种制度设想,而真正成为了中国的司法实践。环境公益诉讼为保护生态健康而生,为保护生态健康而立,是保护生态健康的最佳法律机制。完善这一机制,是环境法理论与实务工作者义不容辞  相似文献   

11.
环境伦理是当代生态危机和环境革命的产物,是自然界发展到人类历史阶段,伴随着工业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完善而爆发的人类理性观念的一场革命。环境伦理道德教育,是人类环境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在现代人类道德教育中,环境伦理道德教育与人际道德教育相并存;在环境教育中,环境伦理道德教育是核心内容;在环境伦理学体系中,环境伦理道德教育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关于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存在着故意说、过失说和复合罪过说,分析污染环境罪的"故意"与"过失"形式,同时结合污染环境罪所体现的因果关系直接性与必然性的犯罪特质,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应当是故意。主观内容为直接故意的污染环境罪与它罪形成了法律上的竞合关系,处于半独立法律状态;间接故意形态下污染环境罪则完全处于独立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3.
朱铁志 《小康》2007,(1):90-91
在日本,政府、企业和国民共同组成了环保体系,而普及的环境教育、先进的环保科技和严密的法律体系则为良好生态环境的营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环境刑事政策是指导环境刑事立法、司法、执法的方针、原则、策略,代表和体现了环境刑法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是环境刑事法律制度的"灵魂"之所在。环境刑事政策从多维角度介入环境刑事立法、司法、执法的过程,使环境刑事政策和环境刑法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以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立法上看,它扩展了环境刑法的规制范围。在入罪方面,使法网更加严密;在刑罚方面,使刑种和刑度更加细化。在司法方面,环境刑事政策对因果关系、罪过认定、立案标准、宽严把握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刑罚执行方面,更加突出"严"的一面,并注意到修复性司法的适用。如此一来,环境刑法的功能实现了由消极惩治到积极预防的整体性扩张,并在法治框架下逐步调和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视为唯一的价值中心,到弱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把人类和自然界共同视为价值中心,再到自然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把自然界确立为唯一价值中心,环境伦理学在对近代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不断批判的过程中已然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给环境和生态带来的后果可谓触目惊心,但是,简单的把人类视做自然存在物,从而将人类引向自然存在状态以及强烈的反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环境伦理学究竟该往何处去?基于对自然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说的论证逻辑的充分梳理,只有分别吸取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这两个极端中存在的合理因素,并把它们统一起来进行思考才能构成环境伦理学发展的基本路向。环境伦理学在未来的发展中至少需要强化对实践性、统一性和代际平衡性等一系列价值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张永红 《理论月刊》2014,(4):185-188
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影响自然能力的空前提高使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这导致了美国战后环境主义的产生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运动随即兴起,进而改变了美国的社会和法律结构,环境运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制度化的政治模式,使运动的成果得以长期保持下来。环境运动的制度化影响了运动自身的表现形式和发展进程,同时也降低了民间社会与国家关系的不确定性,从根本上说是有利于维护既有制度的稳定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环境NGO发展的法律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公民社会中,NGO即非政府组织在处理公共事务方面是不可或缺的。我国环境NGO发展相对滞后,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这表现为,我国对NGO的设立实行行政审批制,对其发展采取"限制竞争、抑制发展"的政策,相关税收优惠制度不健全,以及配套法律制度不完善等。在当前社会情势下,政府必须适时转变其管制型的NGO政策,通过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非政府组织基本法》和修改相关法律等手段来消除现行法律中的不合理因素,才能充分发挥环境NGO在保护环境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加快,环境资源问题也日渐突出。我国现行法律给定了行政处罚、民事制裁、刑事处罚解决严重破坏环境的行为。刑法和其他法律相比,具有更大的强制性和严厉性,其调控效果也更明显。本文从刑法介入对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我国现行环境刑事立法现状以及我国环境刑法的完善与发展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刑法对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环境伦理学是一个基于反思思维方式的价值性认知和评价体系,其着眼点是现代工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的"转移改造"效应及其建于其上的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理性对传统的自然主义的一种替代和覆盖。当前,生态文化是较为关键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两元对立统一的范畴,即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关系的优化,从环境伦理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当下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解困的需要,分析生态文化建设背后的哲学、伦理根源,从而确立科学、全面而深刻的治理发展视野和极富实操性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20.
环保非政府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具有优势,已成为众多国家环境公益诉讼的提起主体。应改革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准入资格制度,明确其法律地位,并建立竞争机制,以完善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