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谢谦 《政府法制》2010,(22):41-41
古代帝王喜欢舞文弄墨吟诗填词者,一抓一大把,但写大批判文章,批判古先圣贤者,却只有一个: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游丐,当过和尚,文化水平低,心理也最变态。据赵翼《廿二史札记》"明初文字之祸"云:"明祖通文义,固属天纵。然其初学问未深,往往以文字疑误杀人,亦已不少。"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利用职权贪赃枉法的毕竟是少数,而利用具体办事之“权”,吃拿卡要的现象却不能说极少。群众对这些以职谋私行为十分反感,有的人称以职谋私的公职人员为“官丐”。一位企业领导深有感触地说:“街头乞丐好打发,一角两角足矣。而来自有关部门的‘官丐’则让人头痛,授之无力,拒之不得,如不让他们吃足喝够捞饱,即使你有红头文件批复也照样让你办不成事儿,真所谓‘现官不如现管’。”下面实录发生在某地的几起“官丐”行为。1某乡是个老区特困乡,由于基础差,筹不到资金,到了去年乡里仍未办成一个乡镇企业。去年6…  相似文献   

3.
阚珂 《公民与法治》2014,(16):43-43
许多人知道“推敲”一词的来历。传说唐代诗人贾岛作《题李凝幽居》时,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对第二句中的“敲”字是否应换成“推”字他犹豫不决,这时无意中遇到了大文学家韩愈。韩愈了解了贾岛犹豫不决的原委后说,我看用“敲”字好。后来用“推敲”一词指斟酌文字,反复琢磨。1954年制定宪法时,对全国人大代表的“质问权”如何规定进行了认真讨论、反复推敲。  相似文献   

4.
于建嵘教授在春节期间发起的“微博打拐”,随着媒体和公安机关的介入,战果不断扩大。上周末,于建嵘及多位参与者又提出“全面禁止儿童乞讨”立法建议。于是,一些人士担心“禁童丐”会变成“全面禁讨”,甚至有学者认为“全面禁止儿童乞讨”剥夺了部分儿童的“乞讨权”、“生存权”。  相似文献   

5.
“法学”1958年4月号叶孝信同志的“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批判”,我觉得是篇好文章,对于右派分子一向吹嘘标榜、向党炫耀的所謂“民主”“自由”的“人权宣言”作了公正的裁判。系統深刻是这篇文章的优点。但是,文章中出現的一些艰澀的詞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这不能不說是一个美中不足的地方。比如:“他們的观点糅合地反映在……”而不說“集中地反映在……”、“也是人权备遭蹂躪……”而不說“遭受蹂躏……”。又如“前提既属子虚”一語,如果人們不知道“子虚”一詞是取自后汉張衡的“子虚赋”(子虚赋中之子虚作“烏有”即“无”講,这里所说的“子虚”大概是作“空洞”講),就根本无法弄懂这句話説的是什么意思。再如“兴趣盎然”“政局  相似文献   

6.
小非 《政府法制》2008,(13):14-16
汶川大地震后,十几万解放军、武警官兵投入灾区抗震救灾,壮举可歌可泣。有一则救人故事让无数国人落泪:一名消防战士在余震袭来时,仍冲向废墟刨孩子,当被战友强行拖到安全地带时,他双腿一软跪了下去,哭喊着:“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面对灾难,消防战士一句乞求的话语产生了强大的震撼力,这个声音穿透时空,穿越灵魂,感动着无数国人……  相似文献   

7.
小非 《江淮法治》2008,(12):6-8
汶川大地震后,十几万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投入灾区抗震救灾.壮举可歌可泣。互联网上。有一则救人故事让无数人落泪:一名消防战士在余震袭来时,仍冲向废墟抢救孩子,当被战友强行拖到安全地带时。他双腿跪了下去。哭喊着:“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面对灾难。消防战士一句乞求的话语有着强大震撼力。这个声音穿透时空、穿越灵魂,感动着无数国人……  相似文献   

8.
他是一个傻傻的人.自记事起,他就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可他却很讨厌这种生活,他以读书为名.逃得远远的.他来到瑞士,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快乐而知足。当他正打算一辈子这样过下去的时候,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国王被刺杀了,他必须马上赶回去继承皇位。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恩赐,可是他的傻劲来了,他竞然拒绝了“国不可一日无主,祖宗遗训不能弃,否则天下大乱,生灵涂炭,”使者跪在门口,苦苦乞求他听到最后一句,  相似文献   

9.
汶川特大地震后,十几万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投入灾区抗震救灾,壮举可歌可泣。其中互联网上,有一则救人故事让无数国人落泪:一名消防战士在余震袭来时,仍冲向废墟刨孩子,当被战友强行拖到安全地带时,他双腿一软跪了下去,哭喊着:“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面对灾难,消防战士一句乞求的话语具有强大震的撼力,这个声音穿透时空、穿越灵魂,感动着无数国人……  相似文献   

10.
经过火热的六月高考,好多考生和家长又该抓耳挠腮了。 缺乏兴趣的读书,无疑是坐老虎凳、被灌辣椒水,在这种高贵的炼狱中,能咬紧牙关挺过去的好汉,完全有资格充实到某某“第三梯队”里去、还是爱因斯坦那句颠扑不破的老话管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11.
对执行中“以物抵债”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执行中“以物抵债”的法律思考王志荣近年来,在民事经济纠纷的执行中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强制出卖的很少而"以物抵债"现象日趋蔓延,严重损害了当事人合法权益,影响了执法的严肃性.本文拟就执行程序中"以物抵债"成因、性质和法律效力作一分析,从执行角度对制止...  相似文献   

12.
“多数决”原则探微施显生"多数决"即"少数眼从多数"原则,是民主集中制中把民主和集中结合起来的一项核心内容,但近年来立法实践中对如何理解和界定这个"多数"却产生了很大的反复,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需过细研究的一项基本原则民主制和民主集中制大都实行"多数...  相似文献   

13.
一些领导干部在检查指导工作中,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是习惯避重就轻、隔靴搔痒;对不良现象总是睁只眼闭只眼,不敢唱“黑脸”,更不敢说“硬话”。有的人形象地说,一些领导干部对人喜欢说两句话。一句是点点头“干得好”,一句是拍拍肩“好好干”。  相似文献   

14.
李郁 《政府法制》2008,(15):44-46
有人说中国现在是全民收藏热,文物古玩收藏成了仅次于炒股的又一大“群众运动”。这话或许不假。在这“运动”中自然会有大起大落,也有小打小闹;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有喜庆,也会有懊恼.总之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其中.但又是“阁外”人所不能体会的。前些年有句流行语叫“玩儿的就是心跳”,这也许能反映文玩收藏的真谛。  相似文献   

15.
王文 《中国律师》2004,(6):38-39
法律,由于适用的稳定性、广泛性和影响的深远性,法律语言理应成为现代汉语的典范。锤炼法律语言,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是每一个法律工作者的严肃任务。笔者在研习法律的过程中,常常在法律文件或者法学著述中遇见使用文字和语言不规范的情形。现在举出一些例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第十一段中有一句“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努力”就是“尽力”的意思。前半句改为“国家尽一切力量”或“国家努力”,都合乎语法,也不失原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61条第1款:“董事、经理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  相似文献   

16.
说“孚”     
《曹刿论战》“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一句中的“孚”字,一般注本均将其释为“信任”。这大概是根据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孚”的解释而来。许氏对“孚”的解释是这样的:“孚:卵孚也。从爪,从子。一曰信也。”徐铉之弟徐锴对此说作了发挥:“鸟之孚卵,皆如期不失信也。鸟袌恒以爪反覆其卵也。”其实,许、徐之说并不一定确切。康殷释辑的《文字源流浅释》对许说提出了异议:“孚,冢作)许误作为‘卵即孚也’的  相似文献   

17.
“录囚”“虑囚”考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录囚”“虑囚”考异马作武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录囚"与"虑囚"是同一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录囚"条:"中国封建时代一种由君主或上级长官向囚犯讯察决狱情况,平反冤狱,纠正错案,或督办久系未决案的制度,亦称虑囚"。这一定义在文学上是否妥当另当...  相似文献   

18.
陆阳 《江淮法治》2008,(4):19-19
近日,听到了民间对“法律”的一句全新注解:“法律就是法官加律师。”哈哈!简直妙不可言。一时间竟想像不出是一位什么样的高人能作如此绝妙的批注。  相似文献   

19.
1919年,弘一法师给好友夏丐尊写了一幅字“知止”。彼时,他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已有一年零一个月了。 在事业和人生的转折点,一个人一定要懂得“知止”的含义。知止——知道停止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  相似文献   

20.
《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一句,“下”作“视”的状语,“轼”为“登”的宾语。但有位同志对此提出了异意,认为下、视、登、轼都是动词;“下视”及“登轼”都不能连续,而要分读,全句应读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①鉴于《曹刿论战》是大中学校语文传统教材,而且这位同志的看法又已引起语文教学者的关注,因此这个句子究应怎样读怎样理解,似有展开讨论和进一步明确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