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3 毫秒
1.
苏共亡党已经有十多年了。我们知道 ,十几年前的苏共之亡 ,其实是苏联半个多世纪不断潜伏的社会矛盾的总爆发。剧变后 ,人民群众只是没有像当年那样站在苏共的一边 ,和苏共并肩战斗而已。换言之 ,西方势力的渗透 ,人民群众在关键时刻“袖手旁观”虽然是使苏共灭亡的重要因素 ,但只是被动的 ,是个“外因” ,而不是搞垮苏共的直接力量和直接原因。那么 ,什么是苏共亡党的直接原因 ?众所周知 ,保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一个政党自上而下 ,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十分可怕的。十月革命后 ,列宁针对党内出现的官僚主义倾向 ,创建了党…  相似文献   

2.
《传承》2015,(9)
苏联解体、苏共亡党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惨痛经历。其根本原因并非是"斯大林模式"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而是苏共背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终诱因就是苏共脱离了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背道而驰。我们要引以为戒,时刻紧记苏联亡国、亡党的根本原因,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并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苏共亡党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共败亡、苏联解体的原因 ,归根结底在于苏共违背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背离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丧失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执政党的蜕化变质 ,激发了民心的流失 ,使苏联共产党被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所抛弃 ,这是导致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有关苏共亡党丧权的原因,我曾从苏共党内民族矛盾,党的性质蜕变等不同方面作过探讨。从思想观念上来说,苏共亡党丧权是因为它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原则,拒绝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否认人的独立社会主体地位。等到苏联社会矛盾已经激化时,戈尔巴乔夫在风雨飘摇中180度急转弯,提出“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的口号,用空泛的“全人类利益”来取代苏联国内的人这一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于是,剧变发生了。因此,可以说:拒绝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苏共亡党丧权的思想根源。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克里姆林宫上空易帜已有10年了。反思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有讲是“斯大林时代”缺乏民主法制;有讲与“大清洗”的后遗症有关;有从思想意识方面探源,认为是受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侵蚀“和平演变”所致;也有归罪于赫氏、戈氏领导的无能。这些分析自有道理,但我认为前苏联领导层享有特权,腐败盛行,丧失人心,是苏共亡党的主要原因。翻开十月革命初的历史:由于当时无偿征集农民余粮,引起农民暴动,全苏一度陷于饥荒的困窘。拥有调拨上千万普特粮食的粮食人民委员(相当于粮食部长)瞿鲁巴,因长期挨饿而晕倒在人民委员会会议上。列宁为…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兴旺。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就是要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是深刻的,失去群众,失去民心,就会丧失政权。我们一定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党的作风建设,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7.
陈波 《理论月刊》2003,(10):111-113
苏共亡党的原因有很多,党群关系没有处理好是苏共亡党的最重要原因,本文着重分析了苏共为何处理不好党群关系,以及在和平时期更不易处理好党群关系的内在逻辑,从苏共亡党的命运中学会处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党群关系,真正还政于民。  相似文献   

8.
《传承》2015,(9)
通过剖析苏共亡党的原因,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总结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得出苏共亡党的根源在于苏共内部的结论。进一步证明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决定外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并给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以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的“七一”重要讲中提出“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的认识”。研究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就不能不研究苏联。为此,本文就前苏共的之党教训和我国党风建设问题作一探讨:苏共亡党的原因,中外理论界早已谈得很多,但概括起来有七条:  相似文献   

10.
“党的群众基础同样不是一劳永逸的”.不是无的放矢。苏共垮台活生生的现实表明,离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即便是苏共这样的老党大党,也同样摆脱不了覆灭的命运。苏联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相似文献   

11.
覃文成 《传承》2003,(6):18-21
苏共亡党、苏联解体,如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一样,是二十世纪世界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个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并创建了社会主义“老大哥”的党,一个领导着世界两大超级大国之一的党为什么亡党?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发展怎样?这是国内外学者一直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十多年来,笔者有幸四次踏上俄罗斯辽阔的国土,进行了正式和非正式的访问考察,直观了俄罗斯经济社会的变化,体察了俄罗斯国民的心态,所见所闻,深切感到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大国风光不再,国势明显衰落。虽然近两年经济开始回升,但复兴之路漫漫。亡党原因众说纷纭苏共为什么亡党?…  相似文献   

12.
李永忠 《同舟共进》2014,(11):25-27
“其亡也忽焉”的两个根本原因 十八大前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我的新著——《苏共亡党之谜》,我用整本书剖析了“苏联模式”的两个最根本因素:一是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体的权力结构;二是层层任命制而非选举制的选人用人体制。这既是苏联、东欧“其兴也勃焉”的两个根本性原因,也是苏联、东欧在长期执政中越来越脱离群众、脱离党员、脱离干部,越来越腐败,最终“其亡也忽焉”的两个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讲话,既是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全会上的第十次讲话,也是他第一次将过去的“忧患意识”提升到“危机意识”高度的讲话,还是他第一次以纯洁性为主题的讲话。结合苏共亡党、苏联解体20周年。可以清楚地看到。保持党的纯洁性.在当前尤为紧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   

14.
黄苇町著名党建专家,红旗出版社副总编辑。2001年以《苏共亡党十年祭》一文震动海内外。苏联解体,千万党员袖手旁观《同舟共进》:苏联解体时,拥有1000多万党员、曾经强大无比的苏共,为何不堪一击,轻易失去了执政地位?苏联人民包括绝大多数苏共党员,在党的生死存亡关头为何冷眼旁观甚至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5.
刘晓玲 《湖湘论坛》2007,20(5):9-11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修改的党章将党的性质由"一个先锋队"拓展为"两个先锋队",这是总结中国共产党80多年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苏联共产党亡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始终做到"两个先锋队",从而丧失了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苏共留下的深刻教训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成为"两个先锋队",不断巩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必须铲除腐败陷阱,密切党群关系;必须着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上海机关动态》2001,(3):30-30
苏共的垮台,总的说是几十年来不断积累,潜伏着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恶性发展和总爆发的结果。在这些因素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苏共没跨越腐败的陷阱,自己割断了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最终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相似文献   

17.
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给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颇多的深刻教训,其中最大的教训就是:在应当进行改革的时刻,没有及时而正确地进行改革.突出表现之一是长期拒绝改革。  相似文献   

18.
徐元宫 《同舟共进》2011,(12):47-51
1917年11月7日,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而,在新政权建立后不到半年时间里,便爆发了针对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大规模农民暴动。本文拟以俄罗斯解密档案为根据,并剖析、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期对引发农民暴动的原因,暴动的影响,整个苏联时期的农民政策对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影响等作出解读。  相似文献   

19.
这次“三讲”教育的着力点是解决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和实践党的宗旨是贯穿其中的一根红线,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真正解决好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一、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强烈的公仆意识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认识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干部来自人民,人民供养着干部,干部是人民的公仆。1、从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上看,有了群众才有干部,党员干部是从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出来的。广大党员干部既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又是人民群众中的优秀代表,甚至可以说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而不是油水关系,更不是水与火的关系。2、从目前各级领导干部产生的途径和渠道来讲,主要是两个方面:一种是选举产生,一种是由党组织委任,而不是天生就可以当领导干部。近年来,我们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不论是公示制的试行,还是“一推双考”的逐步推广,都要按干部“四化”方针,坚持群众公认原则办事。有人说:干部“四化”,关键是有人(特指领导)说话。我看不对,关键是群众首先说话。当然,领导职务的高低,并不代表个人身份的贵贱,而只是表明你...  相似文献   

20.
刘勇 《长白学刊》2012,(5):26-30
人民群众需要理论,理论更需要人民群众.但是“理论掌握群众”并不是理论“化大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化大众”是一种主观“灌输”,人民群众只是理论灌输进程中的被动接受者,是被“化”的对象.而“改变世界”的实践主体是现实的个体的人,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推动者和受众者,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主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从以往简单的理论“灌输”回归到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世界,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作为大众化主体历史出场者的地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民生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群众基于内心自觉自愿的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