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周福莲 《群众》2021,(2):35-37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这不仅抓住了全民普法的要害,更为我们进一步创新普法工作指明了方向。踏上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进一步把提高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工作着力点,在即将开展的“八五”普法中,分层分类有序开展,精准有效实施推进,大力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促进全民普法工作守正创新、提质增效、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曾明 《求索》2013,(12):201-203
自“一五”普法规划之肇始,时至今日,普法宣传业已进入“六五”时代。28年的普法实践表明,普及法律常识首要而核心的内容就是普及宪法知识.教育民众形成宪法意识,树立宪法观念,培育宪法信仰。近60年的宪法普及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宪法知识的普及,阻碍着宪法理念的传播.阻碍着宪法信仰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陈斯喜 《中国人大》2012,(12):53-53
今年是现行宪法颁布实施三十周年。去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六五普法决议”明确提出:“要突出抓好宪法的学习宣传,深入学习宣传宪法确立的我国的国体政体、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主要内容和精神,进一步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良好氛围。”深入学习宣传宪法,首先必须搞清什么是宪法?宪法有哪些不同于一般法律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笔者从有关方面获悉,本市“五五”普法工作开展五年来,各级法制宣传教育部门紧扣城市法治化的脉搏,紧贴基层民主法治的实践,坚持以学习宣传宪法为核心,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扎实推进依法治理工作,较好地发挥了法制宣传教育在弘扬法治精神、提升公民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普法工作亮点纷呈。  相似文献   

5.
2011年至2015年。是我国实施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计划期,简称“六五”普法,“六五”普法规划首次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任务,全国各地普法活动如火如荼,不少地方推出了法治文化建设的新载体、新方法、新路径,焕发出勃勃生机。记者近日走访了江苏省两个地区。对法治文化建设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时强调,要加强疫情防控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组织基层开展疫情防控普法宣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法治意识,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如何在疫情期间加强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成为当下亟待引起重视的一个社会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7.
日前,静海县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天津市法制宣传教育条例》和“六五”普法规划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建议,一要适应新形势,充分认识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二要突出普法工作重点人群,针对社会不同群体,分类指导,分层施教,重点抓好公务员、执法人员和青少年的普法宣传。  相似文献   

8.
2006年以来,恭城瑶族自治县多措并举抓好普法工作,特别是着力抓好农村普法工作。几年实践证明,社会效果显著,全县社会发展,群众安居乐业。该县从“一五”到“四五”普法连续被评为全区普法工作先进单位。去年,该县平安乡北洞源村被司法部、民政部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光荣称号。  相似文献   

9.
“谁执法谁普法”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的重要制度性安排.在实践中建立、健全“谁执法谁普法”工作机制势在必行.为促进“谁执法谁普法”工作机制的落实和完善,最终建立普法执法一体化法治体系,文章对“谁执法谁普法”工作机制的基本内涵、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做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0.
《广东民政》2011,(11):14-15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起步之年,也是“六五”普法规划启动之年。今年我省民政普法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认真落实《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年)》各项目标任务,着力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培育公民意识,努力为我省加快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行政执法体制职责划分不清楚给明确普法责任带来困难,管理、审批与执法职责分离改革导致职责划分更混乱,出现普法责任不落实、普法与执法脱节、普法考核评价机制不科学等问题。普法是行政执法内涵职责,“谁执法谁普法”将普法融入执法全过程,通过执法活动普法,树立“严格执法是最好的普法”理念,并将执法机关普法责任限定在相对人及所执行法律范围之内,从公民普法变为相对人普法,普法针对性、实用性增强,有助于依法行政与实现行政目标。  相似文献   

12.
彭磊 《今日浙江》2010,(22):58-59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自“五五”普法启动以来,全省司法行政系统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大力倡导法治文化主旋律,积极推进“法治浙江”建设,全省各地不断涌现出法治文化的新载体、新做法,并且出现了一大批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给普法工作带来了新活力。  相似文献   

13.
侯东 《新疆人大》2013,(11):16-16
奎屯市人大常委会近日组成调研组,重点就奎电市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决议,开展“法治六进”主题教育以及法治城市创建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4.
舟来 《今日浙江》2006,(15):18-19
开展“五五普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法治浙江”的基础工程,同时也是顺利实施我省“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易顶强 《求索》2013,(8):207-209
从法律上分析.由于“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逐步撤销地级市,从而实现市县分治,县由省直管,因此。该项体制改革属于宪法调整的范畴。必须遵循现代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民主、法治和人权保障等原则。否则.若缺失了宪法的价值导向与基本精神,体制改革将有可能迷失方向而功亏一篑。依据宪法原则。“省直管县”体制政革具体需包括以下举措:首先.严格限定政府的行政职权,构建有限政府,推进法治建设;其次,落实县域基层民主.促进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最后,推进“还权于民”的政治实践,发展人权事业。  相似文献   

16.
《人民政坛》2014,(7):44-44
林来梵在《环球法律评论》2014年第1期载文《法治的个别化模式》认为,现行宪法明确规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规范层面上确立了法治主义的宪法原则。然而,如何理解“依法治国”、“法治”等概念,在当今中国学界以及意识形态领域则存在严峻分歧。  相似文献   

17.
冯玥 《长江论坛》2018,(2):10-13
宪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最有最高的法律权威。确立宪法宣誓制度有助于彰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尊崇宪法、维护宪法,向人民进行庄重承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蓝图的实现。从宪法宣誓的价值意蕴来看,其彰显宣誓人对宪法至高无上地位的尊重,传达出任何人无论其职位多高、权力多大都要受宪法约束的理念;从宪法宣誓的法条逻辑来看,宪法第二十七条的三个条款之间互为关联、相辅相成,共同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制度的实现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坚定的宪法信仰才能更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从宪法宣誓的信仰铸就来看,应当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理念,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履职行权。  相似文献   

18.
胥红 《今日浙江》2013,(18):40-41
建成1863个各类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69个村(社区)被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90.1%的行政村(社区)聘请了法律顾问;1043家企业获得"诚信守法企业"称号;开展各类"法律六进活动近2万场次……"六五"普法启动以来,我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继续深化各类对象学法用法和"法律六进"活动。两年来,全省普法工作既重视拓面,又追求纵深,不断提升依法治理工作水平,为推进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营造  相似文献   

19.
前二十五年的普法,其声势不可谓不浩大。从普法内容上来看,上至宪法、基本法,下至调整婚姻家庭、相邻关系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普法受众来看,上至中央地方各级领导,下至田间地头平民百姓;从普法区域来看,上至城市、机关,下至乡村、社区。在形式上,看似做到了法制宣传教育“全覆盖”。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枣庄市山亭区人大常委会全面推进普法宣传教育,着力弘扬法治精神,积极探索法治宣传和法治实践的有效途径,在全区开展了以“每月一法、每局一员、每年一评”为主要内容的“111”工程活动,为深化“法治山亭”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