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聚录 《长白学刊》2009,(1):154-158
民主文化转型可以理解为从一种民主文化类型向另一种民主文化类型的转变过程。社会转型一方面对民主文化转型构成基本规定,并从总的趋势上作用于民主文化转型:另一方面又对民主文化转型形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中国社会转型有着自身的特征。相应地,中国民主文化转型就有着自身的表现。当前,促进中国民主文化转型,有待于克服中国社会转型对民主文化转型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民主文化指人们的民主取向、民主行为和民主效能的总和.社会交换形态转型对民主文化转型构成基本规定,并从总的趋势上作用于民主文化转型.中国社会交换形态转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中国民主文化转型有赖于社会交换形态转型的支撑.  相似文献   

3.
袁聚录 《前沿》2009,(8):187-190
民主文化指人们的民主取向、民主行为和民主效能的总和。全球化对民主文化转型构成基本规定,并从总的趋势上作用于民主文化转型。全球化给中国民主文化转型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中国民主文化转型有赖于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论民主转型与政治文化研究的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20世纪后期文化与民主的关系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政治文化研究开始复兴以来,很多著名的政治学家投身政治文化研究,相关成果大量涌现,研究领域和视野得到拓展,研究理论与方法得到创新.这一重要倾向不仅推动了比较政治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且对促进全球民主转型与民主巩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蒙一丁 《长白学刊》2010,(3):137-140
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传统社会形态的现代转型,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互动、配合与促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文化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也已经和还在继续发生着伟大的历史性变迁,从而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慈善演进过程中,存在传统慈善、近代慈善、当代慈善三种类型,经历了近代与当代两次历史转型。传统慈善是一种养济型慈善,无论外在形态还是内在理念,均与农耕社会相适应,体现了对儒家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传统慈善的近代转型,并非自身发展结果,而是千年未有变局的时代要求。近代转型后的中国慈善,开始从养济型向教养型转变,但也表现出一种夹杂新旧、兼具中西的“过渡时代”特征。中国慈善的当代转型则正式起步于21世纪初,目前尚在进行之中。当代转型之际的中国慈善,出现了全新的事物与观念,但仍保存着部分传统习惯。梳理中国慈善的传统历史与两次转型可知,中国慈善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其理想目标在于,维护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转,其对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周福振 《前沿》2013,(9):161-164
民主不是空穴来风,它离不开民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土壤。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在观念意识或形态上的反映,同时又作用于政治、经济等形态。将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属于政治范畴,则文化对民主具有推动或阻碍的作用。将民主作为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生活方式,那么民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毛泽东主张从制度层面去建设党内民主和中国式民主的同时,也注意到从文化的角度建设民主,指出民主建设要有文化底蕴、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主的文化,并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主义文化方针。然而,由于毛泽东本身对民主理念的认识存在偏差,再加上国际国内恶劣的斗争环境,使毛泽东并没有建立稳定的民主秩序,从而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8.
从以往政治实践来看,民主设计在民主转型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影响着民主转型的成败。因此,任何国家和执政党,在民主转型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民主设计在民主转型中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加大民主设计的研究力度,注重民主转型与民主设计的有机互动,力争使民主转型过程更为顺利。  相似文献   

9.
制度变迁:文化转型的内在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中国社会充分展现了一幅巨大变迁的历史画卷 ,其变迁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本文通过揭示“制度”与“文化”的基本内涵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转型的基本面貌 ,并分析了中国文化转型的内在动因。制度变迁是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内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0.
韩国政治转型研究:一种基于民主化序列的分析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转型即政治体系的民主化,一般遵循威权政体崩溃、民主政体创设、民主政体巩固三个序列阶段。韩国政治转型较为完整地遵循了这样一个民主化的序列范式。经由民主化转型而实现民主的韩国,其民主政体的巩固正在步入由消极巩固向积极巩固的转进过程中,这其间既要求宪政结构的优化,更要求建构起对新的民主制度起支持作用的政治文化。市民社会可以提供这样一种介于并融通个人与国家两个政治主体的中间阶层和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11.
协商民主: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的政治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西方不同语境下,协商民主虽然从理论范式到制度实践各有不同侧重,但在理论底色上都与现代国家治理有着诸多契合之处,并被视为具有巨大潜能的现代国家治理形式。面对"历时性问题共时性解决"的治理困境,中国的改革正寻求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转型。协商民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回应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有益的理论与制度资源,同时也展示出一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民生的和谐与大同构成了传统中国文化内在价值与社会管理的核心要义,也确定了中国社会阶层整合实践的目标与方向,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背景下,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学如何面对与适应西方文明现代性潮流并探索与实践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转型与重塑的全部内容.以“理义”流变为核心的文化融通与中国社会结构的整体变迁密不可分,同时受到源自不同时期国家政权建设的影响,作为嵌入在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中的核心文化思想,儒家文化已日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日常性、大众化与包容感是当代中国文化融通的明显特征,并贯穿与弥散于整个中国社会,现代性与民族性构成传统文化转型的内在目标,以文化融通为内涵社会建设将为重新认识与反思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阶层结构变迁与阶层关系整合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陈湘林 《传承》2011,(27):74-75
菲律宾是一个典型的较早实现民主转型的东南亚国家。威权政体合法性的丧失、民众的高呼、教会的推动、军队的倒戈、美国的操纵、中产阶级的兴起以及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等七个方面的原因的共同作用促使了菲律宾民主转型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刘珩 《思想战线》2013,39(5):49-58
以文化转型为导向的中国乡村建设已经在学界达成共识。同样以文化转型作为问题意识的欧洲人类学的"本土化"过程,在知识范式、研究方法、社会实践等方面,对于中国乡村建设具有多重的借鉴与启示作用。二者在特定的区域所进行的研究,以及获得的地方性民族志经验表明,文化价值体系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语境及其实践主体,地方性知识应该也必须构成经验反思的基础和前提,才能使具有这一文化自觉意识的乡村建设运动,不至于沦为西学的一种补充形式。  相似文献   

15.
从转型政治学看三十年中国变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现行的中国政治模式是一种介乎于完全没有社会多元化的全能主义旧体制,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民主政治之间的一种过渡性政治形态.相对于世界各国已有的转型模式而言,这种可以称之为"中国--越南模式"的体制,是转型分类学上的一个新的"物种".这一发展模式所具有的对变迁过程的可控制性,经济动员能力与整合资源的优势,以及它在转型中面临的问题、困难与矛盾,均可以从这一模式的结构特点中得到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发展路径的研究,理应成为国际范围内的"演化政治学"研究最有希望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浅论我国的文化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学者对当前我国文化已经转型和没有转型的辩论一直激战不休,不能定论.到底当前我国文化是转型了还是没有转型?本文从经济政治基础有了实质性的变化、社会生活中有新质文化要素的出现、新型文化得到国家政权的认可和支持、大众文化的转变四个方面评判得出的结论是当前我国的文化正处在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17.
马华  李庆召 《求索》2011,(2):90-92
亨廷顿在《第三波》中提到一种文化制度可能成为民主的阻碍,或者说是多种文化不支持民主,他在《文明的冲突》中甚至认为"在实践上,儒教或受儒教影响的社会不适合民主。"耸人听闻的断言伊斯兰教、儒教与民主是难以搭配的。但随着第三波潮流的波及东亚一些儒教影响下的国家或是改造传统信仰实现了文化与民主的对接。非西方文化因素似乎已经不再是民主化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障碍。深受儒教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形成的政治文化中是否存有民主的思想?传统政治文化是否能够成功的实现转型促进民主发展?构建中国民主的可能性道路如何?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冯天瑜在明清文化转型研究领域的成果和贡献,具体考察了冯氏在这一研究过程中的四个阶段和四大特点,指出其学术具有创新性、联系性、持续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并对冯氏在文化转型的概念、动力和模式上的理论研究作了归纳,认为他既重视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内部的转型因素,反对西方中心论的冲击———反应模式以及由此滋生的全盘西化论,同时也反对华夏中心论以及由此滋生的民族文化本位论,强调明清文化转型的动力是中华元典精神和中国社会内部自身近代因素与西学及西方近代文明间的相互激荡和彼此作用。本文指出,冯氏在长期的、多角度的明清文化转型研究中,形成了纵横捭阖的研究路径,使这一领域在不断变幻的视角中获得新的观察和提升,既梳理了明清文化转型的历史过程和承转启合的节点,又提出了元典精神、文化重演律等重要的理论学说,开拓了明清文化转型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9.
党内民主意识是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身发展目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意识普遍增强.然而,中国传统专制主义政治文化使民主意识的发展缺乏原生性土壤,其中的"君主民本"思想、"家长制"思想以及"人治"思想等对党内意识的发展仍有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充分认识这些思想是肃清其残余的危害,增强党内民主意识,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0.
幸福转型对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论是幸福系统的结构性紧张,还是消去幸福悖论的现实需要,都要求优化幸福系统,倡导幸福转型.即从物质幸福转型精神幸福、从结果幸福转型过程幸福、从消费性幸福转型创造性幸福、从个人幸福转型社会幸福、从非德性幸福转型德性幸福.幸福转型对大学教育的启示为:其一是遏阻物质主义蔓延校园,改良校园文化生态.其二是在批判消费文化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设幸福文化,其三是倡导博雅教育促成大学生从职业人到幸福人的跃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