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在学术创新的幌子下,从抽象人性论出发,以历史选择论代替历史决定论,以个体主义的研究方法代替整体主义的方法,利用新媒体的便利,通过歪曲、丑化、戏说等移花接木或是无中生有的手法制造新奇观点迎合人们目前不满情绪、窥秘个人隐私的心理,从而潜移默化地达到自己解构现实的目的,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国情史实教育,提高人们甄别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同时利用新媒体、运用互联网思维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渠道和新形式,进一步筑牢民众思想上的防线。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在这篇重要谈话中,以一个老一代革命家的身份,站在人类历史的制高点上,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和社会主义的沧桑变化,对社会主义国家前进中的严重挫折,作出了冷静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 首先,他肯定了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正确的。“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个严重挫折,但这种挫折的出现既不能掩盖社会主义在20世纪70多…  相似文献   

3.
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是动态的、活生生的,而不是静态的、僵死的;是有机整体,而不是抽象的原则;其理论内涵有一个逐步成熟、完善的过程。从总体上说,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史是由三个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发展阶段构成的,这三个阶段是:①从《莱茵报》到《资本论》写作前;②《资本论》写作时期;③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在这三个阶段的依次更迭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的逻辑内涵得到了充分地、历史地、生动地展现。该文认为,必须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高度界定马克思历史决定论深刻而完整的内涵,紧紧地同当时的历史条件和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研究的侧重点相契合,切忌局限于某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思想并把其绝对化,否则,就必然导致对这一历史理论简单化、庸俗化理解和运用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骆奎 《世纪桥》2011,(1):51-52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分析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然而唯物史观自创立开始就被误读为一种“经济决定论”。对“经济决定论”的超越,以卢卡奇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分别走了不同的道路;早期西马的超越逻辑主要体现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哲学路径,而阿尔都塞的超越逻辑则体现了科学主义的哲学路径。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决定论”的超越扩展了马克思哲学的讨论域,有利于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真语境;而马克思的历史观并不是把一切现象都还原成经济作用的历史决定论,它本质上是主客体统一的社会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5.
<正>密切关注互联网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新动向历史虚无主义是近年来颇为活跃的一种有害思潮。它打着"解放思想""反思历史""范式转换"等旗号,以主观代替客观、以细节代替整体、以臆想代替史实、以支流代替主流,进而歪曲历史、消解革命、否定崇高。历史虚无主义拿历史做文章,目的却不是为了深化历史研究,而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此,我们必须有十分清醒的认识。我们与历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的"泛化"是指片面强化甚至曲解意识形态的价值功能,意识形态的"非化"是指否定意识形态的功能,主张"技术决定论"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意识形态"再化"是主张意识形态功能的回归,是对技术决定论局限的克服,但其本质也是反马克思主义的,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泛化"、"非化"和"再化"的历史反思,对新时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重要启示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托,保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开放性、包容性、灵活性和话语权,充分发挥其辩护功能、规范功能、批判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7.
历史虚无主义打着"解放思想""反思历史""范式转换"等旗号,以主观代替客观、以枝节代替主流、以臆想代替史实,对中国近现代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行歪曲和消解,扰乱人们的思想。近期这股思潮再次泛起,抛售"历史迷雾论",其现实针对性和险恶用心昭然若揭。其本质在于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旗帜鲜明予以揭露和反击,消除其影响。  相似文献   

8.
经济决定论把唯物史观庸俗化为经济唯物主义,企图用经济因素的自发作用解释曲折复杂的人类历史和丰富多样的社会形态,这种曲解唯物史观的认知模式也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为澄清理论、解疑释惑,恩格斯以超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智慧提出了历史合力论,阐述了历史发展进程中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丰富发展了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能否正确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合力思想和社会发展理论,考量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成败得失。因此,深入领悟和审视历史合力论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温顺生 《唯实》2009,(2):36-40
波普尔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进行了误读并对其提出指责,否认社会历史有规律可循,否认历史必然性。从反驳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出发,在客观地承认波普尔批判的积极启发意义的同时,能更加清晰地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进行新的阐释,展示其历史的、能动的、辩证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多学科的体系结构,其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而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就是对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历史趋势的科学阐述。当今世界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巨大变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强化理论研究,实现理论创新,做好理论宣传,加强理论武装。这就要求我们理论工作者继续加强在信仰、信念、信赖、信心等四个方面的建设。以此展望,中国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大发展,必将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新振兴和马克思主义的再度辉煌。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部分,在内涵上主要表现为社会发展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阶级意志之间的相对平衡的合力论。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颇,历史合力论思想造成了两种路向的舛误,即唯生产力决定论和主体导引决定论。本文通过对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的深入挖掘,结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对我们今天如何防止和规避两种路向的舛误,更好地科学把握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维度及路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部分,在内涵上主要表现为社会发展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阶级意志之间的相对平衡的合力论。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颇,历史合力论思想造成了两种路向的舛误,即唯生产力决定论和主体导引决定论。本文通过对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的深入挖掘,结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对我们今天如何防止和规避两种路向的舛误,更好地科学把握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维度及路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部分,在内涵上主要表现为社会发展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阶级意志之间的相对平衡的合力论。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颇,历史合力论思想造成了两种路向的舛误,即唯生产力决定论和主体导引决定论。本文通过对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的深入挖掘,结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对我们今天如何防止和规避两种路向的舛误,更好地科学把握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维度及路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戴强  戴勤 《求实》2006,(3):18-20
在共产党执政历史上我党第一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这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按照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要求,和谐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共产党夺取政权后的奋斗目标。我党在总结各国共产党和自身执政50多年的历史经验教训后重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中这部分极为重要的内容,毅然用“和谐哲学”代替了“斗争哲学”,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新贡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矛盾凸显时期的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是对多变复杂的国际形势的回应,是保证我国健康持续发展和应对国际形势挑战的重要战略,是对我党的历史方位的新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表明我党在执政理论上越来越体现出“以人为本”,突出人是社会的核心和主题,以满足人的需求、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内容和终极目标,这是对共产党执政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记者: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结论不再灵验了?有人说,马克思主义不灵了,失去了科学性。您现在是怎样认识这一原理的?刘彦顺:无庸讳言,当波兰统一工人党和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大趋势,在这个伟大的历史变革这程中,国际范围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思想体系,两种社会制度必然进行着尖锐复杂的斗争。国际资本主义势力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政治、思想渗透,图谋通过“和平演变”的途径使我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成为西方垄断资本的附庸。它们渗透的内容之一,是大肆渲染社会主义国家的暂时困难,捏造社会主义的危机,低毁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在春夏之交发生的那场风波中,  相似文献   

17.
列宁《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对社会主义理论有哪些贡献?郭铎逢列宁的《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是一篇重要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列宁在这一报告中,依据当时俄国革命的政治经济形势,提出和阐述了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新的思想和观...  相似文献   

18.
谢宏 《党的文献》2015,(2):94-100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毫无例外地发生在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国家。如何认识这种"理论断层"现象,关乎人们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确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推动人类更加自觉地去创造历史。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提供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些经济文化欠发达国家首先步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这个"历史条件",不仅涉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具体状况,同时涉及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形势。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强弱,甚至和国际大环境有关,是"历史条件的总和"。经济文化欠发达国家创建社会主义社会,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正是紧紧抓住生产力这个经典社会主义的内核,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理论概括,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定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称得上是一场革命,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为指导,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建议。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社会加速转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关键时期,在这一重大的历史紧要关头,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为指导,准确理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内涵、本质及发展趋势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不断遭到一些非议。而对国内影响较大者,当属英国的哲学家卡尔·波普。他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等书中,不仅攻击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而且污蔑社会主义国家是反民主、反文明的。这些错误的观点一度在我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就迫使我们不能对其理论采取漠然的态度。社会学规律与历史规律反历史决定论理论的要害是否认社会生活及其历史发展有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波普与那些极端的反历史决定论者有所不同:他肯定“社会规律”或“社会学规律”的存在,但否认历史决定论所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