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之发展回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波澜壮阔的30年改革开放同步,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研究在不断适应全球化时代国家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需求中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从以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世界为研究中心到学习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从大规模引进介绍国外理论和新兴流派到探讨"中国理论、中国学派、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的建立,从服务于国家外交的对策分析和研究报告到超国家和次国家行为体的对外战略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从仅仅关注和平、安全、主权等"高政治"议题过渡到对涉及经济、社会、环境、人权等"低政治"议题的关注,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科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尽管中国国际关系学还有着学科发展诸多问题与缺失,但是,在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的今天,国际关系理论的话语权将与中国的国际影响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2.
全球国际关系学倡议批判了国际关系学科"西方中心论"的现状,主张建立以多元普遍主义和世界历史文化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学,鼓励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中国国际关系学者通过借鉴中华历史文化的思想资源,进行了有学理意义的理论建构,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并开始在世界上产生学术性影响。本文通过梳理全球国际关系学倡议和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之间的相互需求和相互呼应以及彼此间的互动,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一个可操作性界定,同时也试图回应一些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评价和质疑。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提出了如何开展自主创新研究的重大问题。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家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对国际关系理论的需求不断增大,从而使得国际关系理论的自主创新任务更加紧迫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逐渐形成了以"清华路径""上海学派"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学派",即中国的和平发展学。具体而言,无论是"道义现实主义""国际共生论""天下体系理论"还是"关系理论""文化国际主义""合异论"等,都包含在中国和平发展学之中。尽管在"中国学派"内部还存在着学术上的分歧,但各学派都主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核心概念,从中国的外交实践和理论中抽象核心思想,从既有的西方和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以便为不断完善"中国学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当前,中国国际关系学者正在围绕和平发展问题开展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其目的不仅是要直接服务于中国的和平发展这个伟大的实践,而且还要不断推动中国和平发展学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当然,中国学者构建中国和平发展学并不是为了取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而是要在复杂的国际社会中向世界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思维方式和一种新的理论阐释,以弥补既有理论的不足与缺陷。  相似文献   

4.
一个理论范式的形成需要经过多年的知识积累,目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已经形成了四种范式,这意味着突破旧范式、创立新范式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并且新理论和新学派的发展也日益困难.与此同时,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正在努力"去西方化",寻找中国问题,唤醒中国意识,构建"中国学派"的呼声一直很高.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历史学派"和"问题学派"两种路径,不过,他们都陷入了各自的困惑.与西方相比,中国古典国际思想是相对贫乏的,"历史学派"从中国传统知识中汲取智慧的做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问题学派"的困惑在于如何形成对特定问题的抽象化的理论解释,即对理论假设的推理和证明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显著,产生了各具自身特色的关系理论、道义现实主义、天下体系理论和共生理论等,而且都出版了各自的代表性著作,初步形成了"中国学派"。之所以要建设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主要是因为基于西方文化基础之上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本身存在着缺陷、不足和局限性,在多年间忽视和看低非西方思想文化,甚至加以排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由于其局限,解决不了诸多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认为,产生于非西方地区的理论,其发展有三种境界:一是要独立思考并敢于质疑既有理论;二是要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探索理论;三是走自己的路,建构自己的理论学说。迄今为止,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已初见成效,并正在进一步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6.
西方国际关系学界的五次学派争论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世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史上,共爆发了传统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传统主义与行为主义、跨国主义与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反思主义与理性主义五次学派争论。争论既有尖锐对立、不可通约性的一面,也有着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的一面,既展示了学科中的分歧与对立,也在理论观点、学派建设、方法论等方面为国际关系学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促进了学科建设。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科争论逐渐形成了国际关系学科的一些基本共识,这些共识不仅推动了国际关系作为独立学科的进程,也是今后国际关系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当前学界在思想文化层面对"华夷"概念作出了较好的诠释,但其国际政治内涵仍有待进一步拓展。通过梳理"华夷"概念的国际政治内涵和外延,本文认为,"华夷"国际观既是对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间关系、地区格局的概括,也是时人对于传统国际秩序的认知。近代以来,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国人对于"华夷"国际观的认识也经历了多次变革。本文在总结"华夷"国际观的整体主义思维特征基础上,从"华夷"国际观批判和再批判的视角,反思了西方"主权平等"原则,并对中西方国际关系理念进行了比较,认为东西方国际关系理念既有概念框架上的相似性,又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国家中心主义"的特色,但二者在思维模式、外交理念和实施手段等方面存在根本不同。现在我们重新审视"华夷"国际观,不是要复兴古代的"华夷秩序",而是要通过借鉴其积极的方面,继承"华夷"国际观的合理内核,在强调国家责任的基础上推动国际关系理论创新,为未来国际体系的多元包容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8.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理性主义论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理性主义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主要研究范式,从总体方法论角度看,主流学派都持有理性主义的认知。理性主义范式是一个统一的学术体系,形成了由研究对象、中心术语、前提假设、方法路径和哲学逻辑品质等组成的有机整体。理性主义的共同研究范式有利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科的发展,它使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从国际法、世界史等学科门类中摆脱出来,划清了国际关系与其他学科的研究界限;有助于奠定国际关系学科学术研究的共通性基础,并能更有效地.解释现实,为国家外交政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本体论问题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义虎 《国际观察》2005,24(1):16-21
国际关系理论历来存在着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之间的整合问题。这三者整合得好 ,会发展出成功的理论范式 ,从而极大地促进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其中 ,就“理论价值”而言 ,本体论显然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关系到国际关系的存在形式是什么的最基本问题 ,也关系到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内核是什么的本源性课题。从西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的第三次、第四次论战来看 ,它们均直接与本体论问题有关 ,被认为是国际关系学界最大的理论反思和本体思辨 ,这种理论反思和本体思辨已经大大促进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就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和建设来说 ,只有在本体论上取得突破 ,才能建构起中国学派。需要强调的是 ,以自己的本体论为基础 ,建构中国式的国际关系理论 ,可以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学科建设不断注入新的知识源泉 ,并提供知识再生产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外交实践和世界形势重大变化是影响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带一路"实践不仅体现了国际合作的一般规律,也体现出一些新的合作理念、合作模式和合作路径,很多是西方传统的国际关系合作理论所忽视或不能解释的。"一带一路"实践强调合作的平等性、开放性、包容性、过程性、长期性,坚持互利合作,共同发展,超越了西方理论视域下简单的制度合作、同质性合作和利益合作,这些为国际合作理论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新元素。对"一带一路"实践进行理论凝炼不仅可以更好地彰显中国外交实践,还可以把中国外交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这也是将中国实践转化为世界普遍知识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下半年,部分北京、上海等地学者聚首上海外国语大学,提议由本刊组织理论对话,并从办刊传统、大学渊源和区位便利等方面力陈理由。恭敬不如从命,本刊自2020年设立"‘中国学派’理论争鸣"专栏,至今已办三期。第一期发表了上外金应忠教授与清华赵可金教授关于"共生机遇论"与"权力政治论"的争鸣;第二期载有外交学院秦亚青教授与复旦任晓教授关于"全球国际关系学"与"中国学派"的讨论;第三期展示了外交学院王帆教授与上海社科院胡键教授关于"合异论"与"和平发展学"的商榷。六位学者围绕传统与现代、普遍与特殊、中国与世界等问题开展了富有针对性的理论交流。学术界给予了关注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侧重于揭露帝国主义和超级大国的侵略政策一重点转到为实现现代化争取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一全面融入国际社会,为实现“和谐世界”目标而努力。总结新中国60年来国际关系和外交理论研究的经验教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西方国际关系和外交理论的优秀成果,建立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范式,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张云 《东南亚纵横》2011,(11):71-74
冷战结束后,区域化"国际社会"的全球发展趋势明显,用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很难诠释和驾驭,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在更广阔的时空观中来观察和分析国际关系的区域化进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东盟则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个案。  相似文献   

14.
在构建规范且具有普遍解释力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方面,秦亚青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模式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秦亚青对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系统研习和深入反思,对"人文与科学的契合"新方法论的大力倡导和努力实践,对相关学科知识的广泛涉猎和认真借鉴,对本土思想理论资源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发掘,明确理论内核、提出工巧设计的研究方式,可以视为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大致路径。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后期开始,国际关系正经历一场缓慢而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在国际社会的这种变化中和平崛起。对于这些新现象,中国学者发掘自身文化资源,参考西方先进理论,提出了"国际社会共生论",试图对这些新现象做出解释和提供解决之道。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以全球治理为切入口,从变迁、结构和话语等几方面具体探讨国际社会发生的种种变化,并论述"国际社会共生论"在解答变化和解决问题上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拥有较长的历史与学术传统,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进程可分为个 大的阶段萌芽与初创阶段、发展孕育阶段、发展成熟阶段。从国际社会视角看,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经历了从乐观到悲观再到客观的发展演变过程从哲学本体论的视角看, 它则经历了从仅重物质因 素到物质与观念因素并重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框架到底是什么"已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立足中国哲学的文化根基,同时尊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统,将两者融合成新的本体论认识,以"陆王"心学的认识论作为过渡进一步论述儒家思想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方法论原则,提出"中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认知,尝试在哲学意义上回答"‘中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框架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宗教与当代国际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在西方诞生以来,宗教一直是被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所长期忽视、边缘化甚至"放逐"的研究对象,然而,在当今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宗教日益成为跨地区和跨国界现象。自冷战结束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或多或少均有宗教的背景和动因,因此"不重视宗教就无法理解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19.
"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或者说"构建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首先要面对的是"理论是什么"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尽管理论在肯尼思·沃尔兹那里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纱",但是我们可以从被我们所认同的三大国际关系理论范式中寻找到其共同拥有的"理论成分",它们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事实和一个适当逻辑的产物.这种对理论的理解与中国人传统上所理解的理论之间的分裂是深刻的,这种中西之间的分裂逐渐演变成国内学者之间在理论理解上的分歧.对理论概念本身的不同理解所带来的后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际关系学中的女性主义学派异军突起,但至今尚未进入其主流.这与长期主导学科发展的现实主义学派对国家间关系的认知有关,女性主义同样存在着自己的不足.而上述二者都是在以个体为本位的西方文化传统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