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胡新民 《当代广西》2014,(17):63-63
正巡按御史这个官职,最早是由隋朝设置的,在明清两代,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制度化设置。巡按御史是御史的一种,明清两代中央政府均设有监察机关即都察院(类似今天的中纪委或监察部),都察院下面设御史(也称监察御史)。巡按御史的官级虽然只是正七品(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正职县长),但其权力还是非常大的。据《明史》记载:"而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  相似文献   

2.
<正>言官由反腐倡廉的"去污剂",最终沦为腐朽堕落的"催化剂",其中的历史教训值得探究明代言官主要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以执掌言路、司职监察为职责,是明代反腐监察的主要力量。为了王朝的长治久安,明代赋予言官广泛而重要的职权,诸如规谏皇帝、  相似文献   

3.
《前进》2019,(12)
<正>杨二酉(1705—1780年),太原晋祠镇人,字学山,号又邨,别号西园、恕堂、柳南、一梅居士,晚年号悔翁。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贵州监察御史、协理山西道监察御史、巡察台湾御史、工科给事中、兵科掌印给事中等职。才学出众一岁六迁杨二酉,出生于太原晋祠镇一个富庶的乡绅之家,自幼就表现出过人的学习天赋,史载其"幼聪敏,美丰度,天性恺悌,学力精纯,工书善画,娴吟咏,长于古文辞章"。22岁补县学生员,雍正十年(1732年)中举人。次年登进士,名列二甲第五十二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  相似文献   

4.
唐代监察制度非常完善,为每一个御史行使弹劾职能提供了最大程度的保证。上至中央宰相,下至地方州县长官,监察御史弹劾所及,几无死角。但是,进入中晚唐时期,国势已经不能与前期相比,弹劾事件的统计资料也显示出唐后期官僚社会的衰败特征。  相似文献   

5.
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制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古代监察制度初创于秦汉,到了明代,监察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广义上的监察制度包含监察系统和言谏系统,明代的监察机构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地方设置十三道巡按御史、提刑按察使司及督抚负责监察。  相似文献   

6.
王鸿儒 《中国人大》2009,(23):48-49
引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实施本是通过御史来实现的。御史弹劾官员时都要戴上一种形如"獬豸"的法冠,獬豸是传说中能辨曲直的异兽,头上长角,见人争斗时会用角去顶坏人。这形象地显示了御史的职责与权力。  相似文献   

7.
廖保平 《同舟共进》2014,(11):86-87
在古代,扮演反腐这一角色的是御史府或御史台,当然后来也有都察院之类的称谓。御史不理庶政,过去叫“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明史》),这是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内容。那么,古代的御史是如何反腐的?  相似文献   

8.
台湾监察制度在监察体制方面富有特色,在监察职权方面,具有政策监督和护法监督相互融合、稽查监督与控诉监督相互作用、对人监督与对事监督相互区别和控诉监督与惩戒监督相互分离的特点。台湾监察制度既与孙中山的思想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又与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与中国古代御史制度有相当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唐王朝监察制度的运作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很有特色的部分 ,它随着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发展而不断强化。至隋唐时期 ,监察体制已日渐完备。梳理监察制度从秦汉到唐的发展过程 ,剖析唐朝御史纠察制度和谏官言谏制度具体运作的特点 ,对现实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黎宝壮 《当代广西》2009,(14):50-50
提起开封府黑脸包公包拯,可谓无人不晓。然而,比包拯早70多年前,在桂林恭城也出过一位执法如山、廉政爱民的贤良之臣,他就是连包拯也非常推崇的北宋监察御史周渭。  相似文献   

11.
明代监察制度与历代不同,有一种特殊的职能—制约皇权。明代规定:监察官员的职掌“主德阙违,朝政失得,百官贤佞”。“凡制敕宣行,大事复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封还执奏。”(《明史》职官志)封驳诏敕可以说是监察官员(史书称御史与给事中为“言官”,在此我们称之为监察官员,简称监官。)制约皇权的最大体现。虽然是皇帝的圣旨,监官若认为不合适或有误,也可以驳回不予下达。廷议,许多时候主持者是  相似文献   

12.
唐朝武则天长安年间,侍御史张循宪为河东采访使,在当地了解到张嘉贞的才能和人品后,向武则天推荐,说他的才能可担任御史的重任,并请求把自己的官爵和俸禄授予他。武则天闻奏后召见了张嘉贞,在垂帘后边同他谈话。询问他有关情况,测试他的才学。张嘉贞奏道:"臣是乡野之人,能到宫里拜见皇上,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咫尺之间垂帘象云雾一样把臣与皇上隔开了,竟使臣看不见日月的光辉,这恐怕不能尽君臣之道。"武则天听后马上命人卷起垂帘。经过一番问答后,她感到张嘉贞确是个人才,十分高兴,就封他为监察御史。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系统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它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形成,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它对巩固皇权、调控中央和地方政府及官僚权力、打击官僚腐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长期演进中,形成了一些明显的制度特点与相应的制度体系,本文对此加以梳理,无疑会对我们今天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监察制度的构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起源甚早。战国时,职掌文献史籍的御史就已有明显的监察职能,但尚未产生专…  相似文献   

14.
明代统治者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构建了常设机构与中央临时派出机构相结合的地方双轨监察体制。该体制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遏制腐败、铲邪剔蠧、确保吏治清明具有积极意义。遗憾的是,在明代中后期的历史发展中,官僚政治生态的变化使得双轨中一轨(巡按御史)独大,压制了另一轨(按察司),以至于后者日渐沦为陪衬,失去抗衡的实力,终于导致双轨监察体制的面相与运行效果距离设计的初衷渐行渐远。文章探究该体制的嬗变过程及其背后的现实逻辑,在加深我们理解明代监察体制和明代历史发展的同时,可以对时下推进监察体制改革、提升治国理政水平提供历史鉴戒。  相似文献   

15.
设立由人大产生的监察委员会,这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这是因为:监察委员会"位高",行政监察升格为国家监察;监察委员会"权重",解决监察全覆盖不够问题;监察委员会"有力",有望破解反腐力量分散现状。需要强调的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党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反腐败工作机构。国家监察体系设计要体现党的绝对领导,从组织体制上确保国家监察职能在纪委监督框架下开展。  相似文献   

16.
《群众》2019,(16)
<正>"康乾盛世"的出现有历史发展规律的原因,同时也跟当时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一定程度上对吏治的用心整饬颇为相关,这从康熙皇帝收《民生图》、乾隆皇帝颁《鸡雏待饲图》可窥其一斑。《养吉斋丛录》中记载:康熙十八年(1679年),监察御史蒋伊请假回老家常熟探亲。当时由于三藩之乱,南方连年战事,造成了很多田地荒芜,加上军需浩繁,朝廷加  相似文献   

17.
宋代各地的提刑官,是从秦代的监察各郡的监察御史、汉武帝时监察各郡的州刺史衍化而来的监察官,其全称为提点刑狱公事。《宋史·职官七》述其职责云:“掌察所部之刑狱而平其曲直,所至审问囚徒,详复案牍,凡禁系淹延而不决,盗窃逋逃而不获,皆劾以闻,及举剌官吏之事。”这就是说,这一职务,乃是监察与检查一路刑狱情况,兼从刑狱角度监察地方官吏的。这是宋代的一个有时代特色的监察官类型。汉武帝时全国分为十三州,每州包括七八个郡,设州刺史一人,州刺史直属朝廷,负责监察各郡太守的工作。至唐初,按“山河形便”,分天下为十道,道下置州、府、县,…  相似文献   

18.
《黄埔》2016,(4)
正外祖父吴忠亚,祖籍湖北省云梦县。他出生于一个耕读世家,家族按"元、亨、利、贞、忠、厚、传、家"排辈,由外祖父上溯五代的"元"字辈世祖吴鼎元是清道光进士,在咸丰朝位居监察御史,为人廉能刚正,当时在全国颇有名气,晚年退职回乡,两袖清风,设馆教育子孙。他的儿子吴道亨,孙子吴利彤、吴利彬,曾孙吴禄贞等,都是从小勤奋耕读,身有功名。在祖辈中,最知名的应该数清朝末年的吴禄贞,他是外祖父的叔叔,少年时,在县里得中秀才,从军后成为首届官派留学日本士官学校的学生,在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加入了同盟  相似文献   

19.
唐宋时期非常重视对官员的监察,一方面皇帝会派遣御史或监考官对地方官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考课和监督,将考核结果作为提拔重用官员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又允许官员之间相互控告检举,防止舞弊和贪污问题发生,其最终目的就是维护皇帝的权威和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20.
《群众》2017,(22)
正在中国古代政治构架中,御史号称风宪官、清望官,为君主之耳目,入则与天子争是非,出则与大臣辩可否。在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政治文明史上,涌现了一批令人尊崇的铁面御史,他们或弹劾不法、匡正政风,或黜邪除佞、伐奸扶直,或激浊扬清、弘扬正义,对防止权力异化,保障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御史职能的履行,离不开"较真"二字。在中国古代御史群谱中,不乏风骨凛然的铁面御史,如汉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