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道强 《求索》2011,(11):235-237,241
有明一代,巡按御史对宗藩的监控分三个层面:一是宗室成员,二是仪宾等异姓宗藩成员,三是王府官员等王府从属人员。巡按御史对宗室监控的司法权并不完整,基本只能举奏其违法行为,大致扮演了信息传递员的角色;对仪宾和王官,虽有较完整的举奏和惩处权力,但他们并不是宗藩的主体。整体上讲,在明代“亲亲、尊尊”的原则下,巡按御史对宗藩的监控无法全面发力,不可能根本解决宗藩的违法问题.其监控效果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2.
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制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古代监察制度初创于秦汉,到了明代,监察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广义上的监察制度包含监察系统和言谏系统,明代的监察机构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地方设置十三道巡按御史、提刑按察使司及督抚负责监察。  相似文献   

3.
廖保平 《同舟共进》2014,(11):86-87
在古代,扮演反腐这一角色的是御史府或御史台,当然后来也有都察院之类的称谓。御史不理庶政,过去叫“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明史》),这是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内容。那么,古代的御史是如何反腐的?  相似文献   

4.
《新东方》2016,(5)
<正>邢宥(1416-1481),字克宽,号湄邱,海南省文昌市文教镇水吸村人。明代政治家、学者、海南三贤之一。为官二十余年,历任四川临察御史、浙江台州知府、浙江布政司左参政、右佥都御史、都察院做佥都御史等职。邢宥一生为国为民,光明磊落,刚正不阿,在政治上有很大的作为,在学问上也有很高的造  相似文献   

5.
清承明制,在中央设立都察院作为最高监察机关。以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左佥都御史(乾隆13年裁)为正副长官,下设满、蒙、汉监察御史各若干,分隶十五道。雍正后,将已监官化的谏官组织六科并入都察院,即所谓的“台省合一”。故清代基本督察主体是监察御史和给事中,统称“科道官”或“言官”。都察院对上至中央各部院,下至省、府、州、县各级机关有稽察权:对除皇帝以外的所有官吏触犯皇权君威、违法、失职、渎职、违仪、擅权甚至私德私行都具有检举弹劾权。因此,科道官实质是治官之官,号称“宪官”或“法吏”,成为直属皇帝指挥又不同于秘密特务的司法监察官。不可否认,清代每朝每一时期都有一批立  相似文献   

6.
王鸿儒 《中国人大》2009,(23):48-49
引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实施本是通过御史来实现的。御史弹劾官员时都要戴上一种形如"獬豸"的法冠,獬豸是传说中能辨曲直的异兽,头上长角,见人争斗时会用角去顶坏人。这形象地显示了御史的职责与权力。  相似文献   

7.
<正>言官由反腐倡廉的"去污剂",最终沦为腐朽堕落的"催化剂",其中的历史教训值得探究明代言官主要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以执掌言路、司职监察为职责,是明代反腐监察的主要力量。为了王朝的长治久安,明代赋予言官广泛而重要的职权,诸如规谏皇帝、  相似文献   

8.
黎宝壮 《当代广西》2009,(14):50-50
提起开封府黑脸包公包拯,可谓无人不晓。然而,比包拯早70多年前,在桂林恭城也出过一位执法如山、廉政爱民的贤良之臣,他就是连包拯也非常推崇的北宋监察御史周渭。  相似文献   

9.
中山堂纪事     
中山堂始建于1421年(明永乐年间),原名为社稷坛"拜殿",地处首都中心地带,距今已近60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的场所.  相似文献   

10.
卢若腾(1598年—1664年),字闲之,别字海运,号牧洲,亦号留菴,又称自许先生,福建同安浯屿(今金门)人,明崇祯十三年(1604年)进士,曾任兵部主事,后任浙江布政使司左参议,分司宁绍巡海兵备道.隆武政权时,授都察院右副部御史、浙东(温、处、宁、台)巡抚,加兵部尚书.清军南下,他兵败负伤回闽.后依附郑成功,在金、厦生活了十几年.在  相似文献   

11.
在庆祝太原建城2500年的日子里,我没有到人潮滚滚处去挤热闹,独自一人向古街深巷走去,寻寻觅觅,去探访曾使弱女苏三获得新生的“察院”遗址。据《辞海》载:“......明代的都察院简称察院。御史出差在外,其衙署也叫察院。”明人关廷访、张慎言撰修的《太原府志》中,也把察院纳入“本省上司署”之列,并做了具体记载:“巡抚都察院,府治东,鼓楼后。”察院,既然是御史到当地巡察民情、行辕办案的衙署,其形制、规模,自然是十分威严壮观的了。然而,这座曾经气宇轩昂的官衙已荡然无存,一座“秀水服饰”商场在其旧址上拔地而起。我几欲询问往昔情由,…  相似文献   

12.
刘国平 《北京观察》2002,(11):12-13
北京中山堂地处天安门西侧,中山公园内,原名社稷坛"拜殿",始建于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该大殿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休息或遇风雨行礼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马军 《传承》2010,(31):46-47
<正>钱沣生于乾隆年间(公元1740-1795年),是清代著名的清官和书画大家。他出生在一个寒素的银匠家庭。由于贫穷无钱买书,母亲便用古圣先贤树枝为笔,河沙为纸,窗外偷听念书的故事激励他,使他立志做一个古今功德的完人。乾隆三十六年,钱沣中了进士,并授翰林院检讨,从此正式步入仕途。他先后任职通政司副使、提督湖南学政、江南道监察御史、通政司参议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钱沣一生清正,刚直不阿,高风亮节。  相似文献   

14.
沉寂的御道     
正陟山门街是当年皇帝来往于北海景山之间的道路。如今光顾这条街的主要是游客和溜早的大爷大妈。从景山西门开始,自东向西沿途观察,路北头一家就是稽察内务府御史衙门,据说是北京仅存的一处最完整的宫廷衙门,门前宽阔,大门紧闭,询问保安,保安爱答不理的,颇有衙门的味道。站在稽察内务府御史衙门门口向南望去,可以看见一个类似天坛祈年殿的圆屋顶,从围墙东边的一个大门  相似文献   

15.
《前进》2019,(10)
<正>魏象枢(1617-1687年),字环极(环溪),号庸斋,又号寒松,清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清康熙三十二年以前隶属山西大同府治)人。魏象枢是清初著名的廉吏能臣,历任刑科给事中、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顺天府尹、大理寺卿、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他也是著名的理学学者,有《寒松堂集》《寒松堂诗集》传世。康熙皇帝曾特赐匾额"寒松堂",赞美其如寒松般坚韧的气节,并赠诗《古北口》:  相似文献   

16.
陈永江 《前进》2014,(10):60-60
《松窗梦语》中记载了明朝御史张瀚一个故事。其初任御史参见都台王廷相时,王给他讲述了桩见闻:昨日乘轿进城遇雨,有个穿新鞋的轿夫初时还择地而行,后一不小心踩进水中,便"不复顾惜"了。王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听后"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后官至吏部尚书,建树颇多。  相似文献   

17.
文史简讯     
《春秋》2018,(5)
正诸城市政协《诸城明清举人贡生传略》出版发行近日,诸城市政协编辑的《诸城明清举人贡生传略》一书出版。该书辑录明清两代751名诸城籍举人、贡生之身世、科考录取名次、生平经历及诗文著述等情况,所列大量史料鲜为人知,内容浩繁、史料翔实。该书是一部展示明清两代诸城历史名人的典籍,书中所涉先贤,继承家风、家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后人树立学习和效仿的榜样。该书以其特有的史料性和文献价值,对于研究诸城家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蒋中崎 《今日浙江》2004,(16):42-43
明清时期的浙江戏曲明清两代是浙江戏曲创作和演出活动最为繁荣的时期。可以说,明清时期的浙江,已成为这一时期中国文学艺术最重要的繁盛之地。戏曲仓lJ作的繁荣作为中国古典戏曲主要样式的杂剧和传奇,明清两代它们都在浙江得到全面的发展。据《浙江文学志》,明清两代浙江有杂剧传奇作家约200人,所作杂剧传奇500余种。其中明代作家约110人,所作杂剧存目120种,传奇存目230种,传世杂剧约70种,传奇传世约70种;清代作家有90人,所作杂剧存目198种,传奇存目176种,传世杂剧36种,传世传奇70种。不难看出,明清两代浙江已成为中国杂剧传奇创作最活跃…  相似文献   

19.
明代统治者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构建了常设机构与中央临时派出机构相结合的地方双轨监察体制。该体制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遏制腐败、铲邪剔蠧、确保吏治清明具有积极意义。遗憾的是,在明代中后期的历史发展中,官僚政治生态的变化使得双轨中一轨(巡按御史)独大,压制了另一轨(按察司),以至于后者日渐沦为陪衬,失去抗衡的实力,终于导致双轨监察体制的面相与运行效果距离设计的初衷渐行渐远。文章探究该体制的嬗变过程及其背后的现实逻辑,在加深我们理解明代监察体制和明代历史发展的同时,可以对时下推进监察体制改革、提升治国理政水平提供历史鉴戒。  相似文献   

20.
焦利 《中国人大》2012,(3):48-49
乾隆四十七年四月,江南道御史钱沣弹劾山东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山东巡抚国泰和山东布政使于易简贪纵营私、勒索下属,导致山东历城等州县出现巨额亏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