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学理论》2017,(4)
政府公信力属于政治伦理范畴,是政治学和行政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对政府公信力的概念进行解析,有助于政府通过完善自身施政行为获得公众信任。对政府公信力进行客观评价,需要从社会公众角度出发,以公众好恶为衡量标尺,从政府职能履行情况、政府信息公开情况、政府法治民主施行情况、政府廉洁高效情况四个维度进行评价。政府公信力建设能够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稳固政府的合法性地位、促进市场经济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促生了新的政治生态,出现了一些值得深思和关注的新问题:政府公信力作为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一种特殊的信任关系,日益成为影响治理的重要因素。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公信力受到了网络空间的影响,公信力变得更加脆弱。加强新媒体治理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必须勇于自我革命,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有效促进社会共识;规范政府信息公开,提升网络治理应对能力;掌握舆论主动权,增强网络治理凝聚力;提高媒体素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新的理念破解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闵锐 《学理论》2009,(7):36-37
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程度,是政府依据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本文在介绍了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流失的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而从理念、制度和法制三个角度探讨了建构政府公信力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得到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提高政府公信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当前,提高政府执行力需要重点抓好: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攻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行政问贲制,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加强行政人员的行政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5.
姜丽丽  张峰 《学理论》2009,(23):19-21
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依据自身信用和回应能力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性政府和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着重以两件华南虎事件的迥异命运为个案,分析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缺失及原因,并结合现状,提出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6.
提升政府公信力建设公信政府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政府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反映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公信政府是拥有较强公信力,为公众所普遍 信任的政府。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政府公信力的现状,探讨了提升政府公信力,建设公信政府的必要性,并为建设公信政 府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反映的是民众对党在政治上的信任关系,其影响因素包括宏观社会环境系统因素、共产党执政系统因素、微观民众系统因素。20世纪以来宏观社会环境呈现显著的民主化、市场化、多元化的特点,民众系统的发展体现出多元化的层级差异、多样性的需求差异以及民众对政治绩效的感知差异等特点,应对环境和民众系统影响因素的挑战,提升共产党公信力水平,要通过培养民众对党和政府的政治制度信任、政治价值信任、公共政策信任以及党员干部信任等途径,最终实现提升党的公信力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赵丽 《学理论》2012,(31):81-83
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在行政实践中汲取公众信任与支持的能力。人民的信任是政府顺利执政的强大支持,拥有人民信任的政府可以无往不胜,失掉人民信任的政府必然举步维艰。政府的民主化程度、依法行政程度、负责程度、服务程度、透明程度、廉洁程度等都关系到政府公信力。总结失信原因,提出全面提升公务人员素质,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危机管理能力,正确处理危机事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保证政策质量;严格问责,建设责任政府;推进信息公开,提高沟通质量;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众发言权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权力关系视角下的政府公信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得到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近年来国内发生的一些有影响的社会公共事件,折射出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严重状况,深入分析政府失信事件,找出政府失信的权力根源,厘清权力来源,理顺权力关系,合理配置权力,加强权力监督,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确保权力的有效运作,这对于重塑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程度.政府公信力是各种法律、法规得以行使的保证,是种种社会交往的纽带,是社会稳定的杠杆.它的强弱,对政府而言举足轻重.当前,政府公信力存在的弱化问题,突出显示出政府信用制度的缺乏.为此,我们要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行政忠诚作为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保障行政组织的运行效率、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促进行政权力合法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目前政府公信力弱化的症结就是行政忠诚的流失。事实证明,培育行政忠诚是政府公信力建设之源。  相似文献   

12.
从政治学的视野来看,"公信力"这一概念以"信任"为核心内容,主要涉及公共领域、公共权力、社会公众、价值评价这四个主要环节。"信任"是交往关系的产物,制度设计在本质上是不信任的反映,因而必须在交往关系下看待信任问题。在交往关系之下,"公信力"是以"信任"为基础的,但却是在主客关系的作用下而形成的,这使得公信力显现出心理性、资源性、变动性、权威性、继承性的特征。对于政治体系而言,在提升其公信力方面,主要是塑造自身政治形象的能力、建立自身政治权威的能力、获得民众政治认同的能力、扩大自身政治影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政府能力政府诚信与政府公信力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政府诚信是政府公信力的基础和源泉。诚信的政府将获得更大的公众信任,而政府公信力的提高则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执政能力。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地方政府来说,提高政府公信力,加强地方政府能力建设,树立廉洁、有效、公正的政府形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视角下政府公信力建设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指出要“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这是党对当前政府公信力建设紧迫形势的准确把握与高度重视。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形势下,提升政府公信力、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提升政府公信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课题。政府的公信力与政府职能活动的相关性在于,它是政府的职能活动所产生的一种社会结果,政府越是高效地履行职责、提供服务,就越容易赢得公众和社会的信任。只有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导向,明确政府职能目标、调整政府职能重心和管理权限、转变政府履行职能的方式,才能进一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政府公信力提升问题探析——以政府职能转变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升政府公信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课题。政府的公信力与政府职能活动的相关性在于,它是政府的职能活动所产生的一种社会结果,政府越是高效地履行职责、提供服务,就越容易赢得公众和社会的信任。只有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导向,明确政府职能目标、调整政府职能重心和管理权限、转变政府履行职能的方式,才能进一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公众对政府诚信建设的愿望愈加迫切,尤其在加入世贸后,国际做法开阔了国人的视野,推进政府诚信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已经成为社会公众的普遍共识。党和国家审时度势,提出了打造诚信政府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战略要求。  相似文献   

18.
陶振 《理论与改革》2012,(4):156-160
当前学界对农村基层政权公信力的研究主要围绕公信力现状测评、公信力流失成因、对农村基层治理的影响以及公信力提升对策四个方面展开。研究方法上坚持规范与实证研究并用,融合了多学科的分析视野,越来越注重研究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同时,已有研究对公信力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农民政治信任生成机制等方面研究较少涉及,研究方法的规范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赵伟丽  刘韵清 《学理论》2009,(32):29-30
本文主要是从伦理角度对加强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进行研究,将政府公信力与我国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对政府公信力的涵义、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因素。研究假设为,地方政府的透明性和回应性是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而政府公关技巧则不是。运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的数据,对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政府透明性和回应性的提升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增强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而政府的公关技巧水平与政府公信力之间则不存在相关关系,因而认为其对政府公信力的作用尚难确定。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地方政府提升公信力的若干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