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内地,一些人以说粤语为时髦,本来好好的普通语却要粤化,捏住鼻子做作。在这些人心里,越粤化,似乎就越像港人。然而港人是如何讲话的?是不是越粤越好?香港的居民大多为祖籍广东人,港府有部分英国白领,一般居民用语以粤语为主,公务员则以粤语和英语兼用。近年来,随着香港回归日期渐近,普通话逐渐在香港兴起。首先是香港的公务员学普通话,在各界人士中先走了一步;其次是生意人,他们和内地各省人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急需学习普通话。这些做生意的人对学习普通话很热心,往往是学了就用。由于实践机会多,因此进步很快。目前,…  相似文献   

2.
普通话在香港在内地,一些人以说粤语为时髦,本来好好的普通语却要粤化,捏住鼻子做作。在这些人心里,越粤化,似乎就越像港人。然而港人是如何讲话的?是不是越粤越好?香港的居民大多为祖籍广东人,港府有部分英国白领,一般居民用语以粤语为主,公务员则以粤语和英语...  相似文献   

3.
据说前些年香港人如果告诉你“我中文不好”时,实际上是暗示他从小接受的是纯正的英文教育,多少有些夸耀自己教育背景的意思。近年来,普通话对港人显得日益重要,香港地铁播报站名使用的是英语、粤语和普通话三种。约访时,黎伟成一再声明自己的普通话讲得不够好,与之交谈时,我才明白他实在是一种谦虚——像很多香港人一样,黎伟成的普通话已讲得有模有样。而杨汉成在记者采访徐炽时,以他的粤语普通话临时客串了一把翻译。  相似文献   

4.
普通话中有舌尖前、舌尖后、舌面三组音,而粤语中只有一组舌叶音,因此普通话的这三组音是粤语区人学习普通话的难点。本文采用跟踪调查和语音测试,对粤语区学生习得普通话舌面音的过程进行考察,并尝试用相关中介语理论来进行解释。通过对感知材料和发音材料的分析,我们发现,粤语区人这三组音的形成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临近九七,普通话在香港的地位日显重要,许多招聘启示都注明要应聘者能讲普通话,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因为不少机构都和大陆有生意联系,会讲普通话的确有利不少,因此不少香港白领一族上班之余,各寻途境补习普通话。但香港缺少讲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因此一般人觉得开口讲更难于听,于是,不少香港人特意参加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短期普通话班,一个月下来,起码可以学到正确的语音和语调,再不是一口“香港普通话”了。也有人趁假期去北京,自行找来当地人做私人导师,而不一定去课堂上课,俩人谈天说地,非但学得没有压力,而且还可以学到…  相似文献   

6.
我从奴化教育的蒙蔽下觉醒过来香港即将回归祖国,在这万众欢腾筹备庆祝的日子里,回忆当年,思绪万干!我生于香港,长于香港。少时在香港读书。读了英殖民主义者美化过的香港地理教科书,知道香港是在珠江口一个荒岛上、山脚下的小渔村。说是英国人来到后,移山填海,修筑道路,方建成为繁荣的都市。于是我心中对英国人发生了好感和佩服。回家和母亲谈起说了许多英国人的好话。岂料她大为生气。她愤怒地说:“好鬼!番鬼佬喇俾你食火脚腿就算好咯!”(粤语,意思说,什么好!鬼子不用脚踢你就好了!)当时我心想:她不识字,没有读过书,…  相似文献   

7.
生活在回归前的香港 ,如果说不上一口纯正的英语 ,谋职、交际甚至购物都要受人歧视。因此 ,人们总是千方百计把自己的子女送入英文学校 ,以促进他们英语水平的提高。但随着香港的回归 ,这一切却悄悄发生了变化。香港教育部门一些权威人士认为 ,学生们日常说中文、上学用英文 ,两种语言互相牵制 ,让他们很难适从 ,并且英文教学不可能像母语教学那样 ,能更好地发挥训练思维与传意精微的作用。所以 ,回归之后 ,香港大多数学校开始将粤语作为正式教学媒介语言 ,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也在香港青年中掀起。许多青年学生不仅参加了政府资助的普通话课…  相似文献   

8.
我现在在报刊上说:让大家都来学讲普通话,已经不是新闻了。早在二十五年前,我曾在黑龙江省组织过教师普通话轮训班。多年来,祖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普通话运动。近年,香港由於‘九七问题’的影响,学讲普通话的人愈来愈多了。中英关系密切,随着英女皇访问中国之後,从中国来英国访问的各种代表团和文化学术交流的留学生也日益增加。为了互相沟通,英国侨胞也深感急需学讲普通话。记得,我在香港基督教信义会当秘书的时候,常常陪同一些外国牧师去讲道。他们用普通话对中国人讲道,要我用广东话翻译。外国人能讲流利的普通话,而中国人听不懂自己的语言,真不像话。不能忘记一九六八年,我在英国剑桥市创立了‘普通话中心’,教一些外国学生学汉语(普通话)。有一位从美国来讲学的教授(他也是‘普通话中心’的学员之一),给我讲了一件事:有一位在香港长大受教育的大学生留学美国,後来荣获博士学位,是个专家,被中国请去讲学,可不会说普通话,讲广东话人家  相似文献   

9.
香港回归在即,同全国人民一样,岛内及海外的台湾同胞密切关注着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的进程,并通过各种媒介管道,表达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心声,寄托自己的期望。曾经当过海员的台胞李先生说.平心而论,长期以来耳闻目睹.我和我周边的人.形成了一个认识,即香港人由于长期接受殖民统治,民族意识十分淡漠。但是近几年,我的这种认识开始动摇了。我看到,随着“九七”的临近.香港人,特别是香港青年的民族观念、国家观念在明显增强.学习普通话、听中国国情讲座形成风气。毕竟都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嘛,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香港的…  相似文献   

10.
到1998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一周年了。人们都想了解这一年的香港情况,香港怎样了?一则往事也许要从一则往事说起。1995年6月26日出版的美国《财富》(Fortune)杂志刊登了一篇封面专题文章《香港之死》(HongKongIsOver)。此时离香港回归还有两年时间,但作者即已预言在1997年6月30日子夜之后,香港一切都会改变。改变了什么呢?抄一抄作者的原话,作为对证,该有意义。作者说:届时英语为广东话和普通话所取代;外国人会减少;外国人开设的工商业不会获得公平对待;已与香港黑社会建立联系的中国解放军将会驻守大街;北京将会控制…  相似文献   

11.
随着“九七”——香港回归祖国时刻的临近,普通话教学和推广工作已成为香港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之一。今年上半年,由香港普通话研习社、教育学院毕业同学会、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及香港教青专业人员协会联合主办的《我爱香港》全港普通话朗诵比赛在港举行。参赛者用和谐的声律、明快的节奏、变化的语气及眼神和动作的恰当配合,声情并茂地把热爱香港的主题表达得淋漓尽致。此次比赛既激发了人们热爱香港、扎根香港的感情,也推动了港人学习普通话活动的开展。决赛的评委中,有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语文教育专家、香港推广普通话的热心人,她就是北京市政协委员,香港中文教育学会副会长,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编辑田小琳女士。田女士今年五十开外,原籍陕西西安。1963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又进人山东大学中文系攻读  相似文献   

12.
粤语北伐与繁体西渐阿国目下,几大方言语系中粤语继续走俏,行情一片看好。打开电视,广告中一声“老公哇──”的女人尖叫,听起来虽然并不那么优雅悦耳,但谁也不能说一个不字,因为粤语正在领导语言新潮流,你不识相,当心别人说你“阿乡”、“保守”。粤语就在这样的...  相似文献   

13.
尚荣材 《创造》2007,(9):78-81
"村民是主角,我们是配角."香港社区伙伴云南项目统筹Maggie说. 也许是长期与农民沟通的原因,Maggie面带微笑,给人很强的亲和力.虽然是地地道道的香港人,但Maggie的普通话却非常流利.  相似文献   

14.
在香港,洋文满目,粤语盈耳,但搞下欧风粤俗的面纱,你将看到这颗“东方明珠”,竟刻着一道道客家人文的印痕。香港的客家人文背景香港现有人口630余万,其中客家居民超过100余万(一说ZOo余万,占全港总人口33.3%),但是,在鸦片战争以前,客家人在香港居民的比例远远比现在还大。这是因为,开基香港的五大姓氏——一廖、邓、文、侯、彭,他们去港祖先的原籍多在客家地区,如廖姓廖仲杰原籍福建汀州,邓姓邓符协原籍江西吉水,文姓文天瑞为民族英雄文天祥堂弟,彭姓彭桂、彭迪然父子原籍广东潮州揭阳地区,所以,早在300多年前,香港…  相似文献   

15.
洪先生,35岁,香港人,某英资公司总经理。 洪先生是京城千千万万外来打工者中的一员,只不过他的老板是英国人,而他自己则来自香港,在英国老板的中国分公司任总经理。总经理的头衔是否意味着他是这家分公司的一把手?对这个问题,洪先生很认真地思索了一下,用他那远比许多广东人流畅得多的普通话回答说:“不是吧,顶多就是个二三把手吧。” 这话似乎是洪先生的谦言。因为据笔者观察,他这间朝东、临街、拥有宽大而明亮的落地玻璃窗的办公室,是这家公司最好的一间。 虽然来自香港,洪先生生活得并不奢华。在北京,公司安排洪先生住…  相似文献   

16.
轶闻     
《传承》2003,(5)
侯宝林说两个“凡是”1982年,著名相声演员侯宝林随大陆曲艺团到香港演出。在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问他:“侯先生,你说的是普通话,香港人说的是广东话,你说相声他们能听得懂吗?若听不懂,还会有人来听你的相声吗?”侯宝林不假思索:“凡是来的都听得懂。凡是不来的都听不懂。”第二天,香港报纸刊登新闻,标题耸人听闻:《侯土豆加牛肉等于共产主义匈牙利有道闻名于世的菜叫“古亚什”,就是土豆牛肉汤。当年赫鲁晓夫访问匈牙利,吃到这道流香四溢的名菜后,赞不绝口:什么时候苏联人民都能吃上这土豆牛肉汤,苏联就是共产主义了。土豆加牛肉等于共产…  相似文献   

17.
以前,听人说“香港是文化的沙漠”,以为这话是香港以外的人对香港不满而发的牢骚,未予深究。后来听一位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以后回国来念研究生的同学也说:“香港是文化的沙漠”。很奇怪,香港人自己也这么说。后来向很多香港人请教对“香港是文化的沙漠”之说持何看法,居然认同的人多。推敲这话,我总觉有问题。说“香港是文化的沙漠”,岂不是说香港没有文化?香港号称东亚的“明珠”一颗,六百万人在一千平方公里的地盘上升起一条经济腾飞的“小龙”,这样一个生机勃勃、鲜鲜活活的香港,怎么会没文化呢?实际上,香港不仅有文化,而…  相似文献   

18.
回归第一年的香港经济陈可■“意外”与考验香港回归祖国一年了。一年来香港的巨变,给人以两个“意外”:从政治上说,在香港和海外,曾有一些人总在担心“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难以实现,中央政府少不了会干预香港。但是,一切出乎这些人的意料之外。回归后一年的事实对...  相似文献   

19.
说起广东,你会想到什么?"淘金"、"商都"、"改革开放",还是会想到每年春节数以百万计农民工的返乡潮?广东给我们的印象,总跟梦想与多金有关。但有人说,全国最富的人在广东,最穷的人也在广东。而肇庆不幸成为后者。广东人叫粤语为"白话",其实"白话"一点都不  相似文献   

20.
现在距离1997仅两年,香港人与大陆、台湾、新加坡及其他操普通话地方的人士接触渐多,普通话在语言沟通中地位日趋重要。为了面对将来社会上各行各业对普通话人才的需求等各种新情况,教育策划者在普通话教育方面,应该重新考虑对策。——摘自香港教育署语文教育学院《普通话科教师的基本要求与普通话师资培训课程及教材编写指引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