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5 毫秒
1.
开心岛     
后悔救人 儿子问妈妈:"妈妈,你和爸爸是怎么认识的?" "有一回,我掉在水里差点淹死了,幸而有一位年轻的男子急忙跳入水中救了我?过了两个月,我们就结婚了?幸而你爸爸会游泳?" "可为什么爸爸总是对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习游泳呢!" 认错人 一天,汤姆坐在一列飞驰的火车上,车厢内只有他一个人? 当列车在某车站靠站时,车门打开,上来一个大汉,用刀子抵住汤姆的颈部威吓道:"要钱还是要命?"汤姆吓得哆哆嗦嗦地回答:"我身上一分钱也没有?"大汉恶狠狠地问:"那你为什么发抖?"汤姆哭丧着脸说:"我还以为你是检票员?" 没穿鞋 杰克看到乔治穿了一双 鳄鱼皮鞋,…  相似文献   

2.
正我出生的时候,有人上山告诉正在砍柴的哥哥:"你妈给你生了个小弟弟,这回有人帮你干活了!"。哥哥说:"那么小,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帮我干活?"。哥哥比我整整大二十岁。那时程家的日子已过得红红火火,供几个孩子读书不是什么事儿,但当家的爷爷因为到城里读过书的爸爸没给这个家族带来荣光,就不让哥哥这个长孙读书了。爷爷这决定误了哥哥的一生。那些年爸爸在外地教书,和我们分居两地。爸爸  相似文献   

3.
父亲的大学     
李晓 《公民导刊》2013,(7):53-53
<正>1959年秋,父亲考入了家乡城市一所师范专科学校,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那年,父亲已经21岁了,在班上算大龄青年了。他穿灰色咔叽布上衣,脚踏爷爷编织的一双草鞋迈入了大学校门。老师问他:"你没有解放鞋啊?"父亲尴尬地低下了头。一周过后,爷爷进城卖了扫帚,陪着父亲去店里,花了1元6毛钱,买了一双解放鞋。那天,父亲一直把鞋抱在怀里。爷爷陪父亲来到一家卖包面的馆子里,吞了吞口水问:"多少钱一碗?"老板回答,1毛5。爷爷说,来一碗吧。那一碗包面,爷爷推到父亲面前说:"你吃了吧,读书比种庄稼还辛苦。"父亲埋下头,吃了几个包面后,又推到了爷爷面前:"爸,我肚子不舒服,您吃了吧。"爷爷明白,父亲是在装,他索性站起身:"我也不想吃,那就走!"父亲走了几步,又退回来,  相似文献   

4.
从收到王春国的名片到最后见到他,历时近三个月。期间我们通过多次电话,每次他都正忙着招标事宜,于是采访一次次被搁浅。最近一次通话,依然是忙,他说明天要出差去上海。电话那头的王春国思量再三,终于在笔者快下班的时候回电说:"现在你有时间吗?"  相似文献   

5.
老舍之死     
《春秋》1997,(6)
“文化大革命”爆发时,老舍在北京市文联工作。老舍出事的前两天,北京市文联开会,老舍问茅盾先生:“明天的斗批改大会你参加不参加?”茅盾先生没有作正面回答,只轻轻地向他摇了摇手。第二天,老舍问我:“今天是红卫兵学生们‘帮助’我们文联搞斗批改,你看我参加不参加?”我说:“没有通知你就不参加。”老舍接着说:“文化大革命是触及每个人灵魂的一场大革命,我怎么能不参加呢?”我无言以对。于是他就去了。谁知他一到那里,早已做好准备的“造反派”们就贴出了标语,宣布了老舍的所谓三条罪状:美国特务、反革命分子、修正主义分子(说  相似文献   

6.
爷爷是黄埔一期的学生,这是我一生最以为荣的。但我出生时,爷爷却已经走了,这自然成了我一生最大的憾事。父亲很少提起爷爷,哪怕是清明一起去八宝山,父亲的表情也始终是严峻的,我们只能默默诉说自己想说的话。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前夕,父亲才和我有了一次关于爷爷的长谈。那一次,我落泪了,我为爷爷不平凡的一生而感慨万千。去广州,去黄埔,一直是我心中的向往。2004年5月,我终于成行。上午10时,太阳已完全占领了这个城市,我们来到了鱼珠码头,阵阵江风带来了丝丝凉意,也给我带来了一丝惊奇,我原以为这会是一个热闹的地方,可码头边几乎没有…  相似文献   

7.
10月20日凌晨,九三学社秘书长赵伟之伯伯陪妈妈和我匆匆赶到医院时,爸爸的心脏已停止了跳动。这晴天霹雳,使妈妈痛不欲生,赵伯伯和我都惊呆了。19日下午2时,妈妈离开医院时,爸爸还对妈妈说:“天气凉了,明天要把毛裤带来,这几天你每天送饭,太辛苦了,谢谢你。”下午3时我去看爸爸时,他各方面都很正常,还和我谈了一会。5点钟离开医院时,他对我说,坐公共汽车太挤,明天不要来了。想不到这竟成了我和爸爸的永诀。当时,我简直不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爸爸就这么悄悄地走  相似文献   

8.
煤窑沟今昔     
退休后,儿女们把我接到乌鲁木齐与她们住在一起。可是,我常常思念过去生活、工作的地方——煤窑沟,想回去看看。每当提及此事,儿女总是说:"煤窑沟就那么让您难忘吗?"是啊,我难忘在那里度过的岁月,难忘30年前那里的荒凉、贫穷、落后,难忘改革开放后那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煤窑沟在吐鲁番市以北28公里处,与我工作的煤矿相距只有几百米。1976年我调到煤矿工作。不久,我发现不少职工下班后去煤窑沟,引起了我的好奇。于是,在一个星期天上午,我也去了煤窑沟。我向赶毛驴车的大爷询问煤窑沟在哪儿,他指了指说:"西面捡石头的地方。"我走过去,一位和我年纪相仿的老乡和他家人正在捡鹅卵石。我问:"捡这些石头干啥用?"他说:"卖钱。"我又问:"你们家去年挣多少钱。"他叹了口气说:"能吃饱肚子就算不错了。"我心  相似文献   

9.
《乡音》2007,(10)
"最近准备去哪里旅游?"好友小江问我。"我准备报名一个旅行社到云南去,你也一起去怎么样?"我说。"俗!跟旅行社,这么多人有意思吗?我们几个人自驾车到内蒙古大草原去吧。当然,我们先来个小聚会商量一下具体行程安排!"小江提议道。就这样,一场以"探险体验"为主题的"驴友"自驾游聚会约定下来。  相似文献   

10.
"8岁的女娃娃,能有这样的觉悟,我们共同决定追加她为第11位慈善人物。"9月19日上午,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慈善总会会长李志斌在一本崭新的证书上写下"许颖"的名字,并双手把证书递给稚气未脱的8岁商丘女孩许颖。在9月19日上午举行的河南省首届关爱新农村慈善阳光论坛暨慈善志愿者服务组织成立大会上,坐在主席台上的李志斌接到一位小姑娘递上去的字条:"李爷爷您好,能给我签个名吗?"看到纸上还有很多字,李志斌说:"等我看完了再给你签字。"  相似文献   

11.
博览文汇     
不要工具型人才温家宝去看钱学森,谈到科研创新。钱学森说:"你说的我都很赞成,但有一点,我们的大学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然后他说了句很含蓄的话:"应该让学科学的学点艺术。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应该有艺术素养。"其实也就是说,不要工具型人才。问题是——学点艺术是不是就能解决问题?工具是只会服从,而不会创新的。  相似文献   

12.
江琴  马建荣 《政协天地》2012,(Z1):62-64
"他才42岁,不应该离我们而去,唯一的原由是,他太累了,需要休息",这是福建省建阳市的百姓说的。市委书记说:"如果我们不安排那么多工作给他做,他就不会……"市长说:"如果那天我不通知他参加下午项目签约,他  相似文献   

13.
沈越光 《黄埔》2011,(2):28-29
2009年10月14日,爷爷走了,告别了他无比眷恋的祖国和心爱的儿孙走了。在告别仪式上,我代表亲属致词中说:"军界有句名言‘老兵不死’。爷爷是要去和当年牺牲在印缅战场上的远征军战友和黄埔同学团聚了,要去和亲爱的奶奶相聚了。"爷爷走后,好长一段时间,我们一家人相视无语,  相似文献   

14.
陈勇 《小康》2008,(7):84-85
"我担心若干年后,我的子孙在痛骂PX带来严重危害的时候责问:爸爸,爷爷,在政府要建PX项目的时候,你在哪里?"2008年5月1日,当全国上下都在享受假日的时候,长乐市松下镇派出所副所长黄烽却依然"坚守岗位",他带领着几个民警"努力"地将首祉村内贴在电线杠上、墙上的"反对PX项目"的传单撕毁。  相似文献   

15.
去延安,走了一年零两个月1939年8月下旬,在晚上行军的路上,我得到去延安参加"七大"的通知,别提有多高兴了。他见了我就说:"好差事啊!"并把他驮毯子的公用黑马给了我,还给了我20元法币(国民党统治区所流通的钞票)。后又见到纵队政治部主任符竹庭,他买了一只鸡招待我们,并  相似文献   

16.
台湾老哥     
正十三年前,我前往美国达拉斯看望定居在那里的女儿。女儿住家不远有座大公园,我常去那里走走。有一天,我坐在公园的亭子里休息,见一位老人在不远处草地上打太极拳。他打完拳,我向他打招呼,他微笑着说:"您好!"我好惊喜他也说中文,心想可以找个人说说话了。上前同他握手:"您从哪儿来?"他却笑而不答,反问我:"你什么亲人在这里?"我说:"女儿和女婿。还有  相似文献   

17.
栗史 《政协天地》2011,(7):11-12
粉碎“四人帮”不久的一天下午,我正在北京西颐宾馆参加新闻采访活动。忽然,《人民日报》一位编辑来找我说:“我们副总编要找你。”那时,我既是新华社记者,也是《人民日报》记者。于是,我马上答应说:“好,我明天一早就去。”  相似文献   

18.
爷爷他住的地方小,周围的沙丘大,一年只刮两场风,从秋刮冬,从春刮夏。爷爷他人实在,没啥说,防啊治啊,大风沙。爸爸他住的地方小,周围的沙丘大,一年只栽两次树,从秋护冬,从春护夏。爸爸他人实在,没啥说,防啊治啊,大风沙。爷爷、爸爸人  相似文献   

19.
烙印     
正这一年,孩子6岁,上幼儿园中班。有一天,父亲看到孩子在房间里玩的一个小玩具,以前从没见过。父亲问孩子:"这玩具是从哪里来的?"孩子说:"爸爸,这是我从幼儿园拿的。"父亲说:"儿子,告诉爸爸,幼儿园里的玩具,可以拿回家吗?"孩子说:"不可以。"  相似文献   

20.
<正>前不久,我去台北参加了一次有关"中国模式"的国际会议。近几年大家都在谈中国模式,国际上人们对中国模式也非常感兴趣,中国模式到底什么意思?在这次会议上,一位来自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教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他说"你们既然在讨论中国的崛起,那么中国崛起的标志是什么?"他觉得更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