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路淑英 《新视野》2006,2(3):53-54
苏格拉底开创性地把“认识你自己”这句箴言作为哲学原则,实现了哲学主题由神到人,由自然到社会的转变。近代哲学把“认识你自己”纳入认识论的层面,提升到主体性的高度,确立了人的理性或精神本质。一些现代哲学家尽管独辟蹊径,从非理性角度探讨了人的本质问题,但人的生存困境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越发突出,因此“认识你自己”的使命在现代社会依然没有终结。  相似文献   

2.
《新长征》2000,(9)
刘晓英在2000年第5期《理论探讨》撰文指出,人作为一个个的“我”根植于人文世界;人文世界以一个个的“我”的生活为基点而形成为具体的开放的世界。所以人文世界作为人的生活之根是“活”的,是具体而开放的。走进活的生活之根,并以此评判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构成了现代哲学的生活境界--人文境界,这也就是现代哲学的理论形态--人文哲学。人文哲学以“活”的生活之根为“活”的本体而同传统哲学相区别,它作为人文境界是生活的高境界、大境界。“根性语言”是人文哲学澄明“活”的生活之根的特有哲学的语言方式,而根性语言以其“玄览…  相似文献   

3.
论"和谐哲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建设和谐社会,必然地提出了一个有没有“和谐哲学”的问题。文章对毛泽东主张的“斗争哲学”及其实践结果进行反思,在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指出其忽视同一性的偏颇。进而,论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实际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和谐哲学”。这种“和谐哲学”更加强调和尊重事物的同一性,与“斗争哲学”有着显著的差别,更不是像“斗争哲学”那样要指代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哲学体系。“和谐哲学”的核心,在于倡导一种互助、合作、团结、和谐、稳定、有序的价值取向。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以“和谐哲学”为指导,把和谐作为一种根本和长远的价值目标,在和谐与不和谐两种因素的矛盾运动中,坚定不移地朝着社会更加和谐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4.
一在西方哲学的发展中,从近代到现代的转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理性主义到非理性主义的转变。这种转折并非偶然,有其哲学自身发展的缘由和深刻的社会根源。西方理性主义从柏拉图开始。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家以“笔和舌”进行反对封建神学斗争的时候,他们手中的重要理论武器,就是以人本主义反对神本主义,以万能的理性对抗神的权威。他们以人的理性之光,驱散了笼罩一千年之久的“黑夜”,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近代哲学始祖弗·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著名命题,把科学与理性结合起来,推动了近代科学与生产的发展。笛卡尔的命题以人的思维、理性作为衡量事物存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凤才 《理论学刊》2003,1(5):38-41
交往行为理论是哈贝马斯现代性理论的核心 ,是其话语伦理学、文化政治学乃至整个社会哲学的基础。它以传统批判理论重建为出发点 ,以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批判为中心 ,以社会合理化实现为目标 ,以现代文明的反思为主线 ,围绕“交往行为”、“生活世界”、“交往理性”展开了系统的阐述 ,开辟了批判理论的一个新视角 ,但也存在不少缺陷。  相似文献   

6.
“人”是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概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蕴合并开显出了“人”的多维哲学视域:人是自然存在物,人是类存在物,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人是社会存在物。在青年马克思的视域中,人就是以社会为本体,通过自觉自由的对象性活动融入又走出自然,实现自我的存在物。这为科学地界说“人”的存在,为真正解开“人之谜”、叩问“人为何物”提供了一把锁钥。  相似文献   

7.
王磊 《实事求是》2001,4(6):21-24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 ,进一步提出“德治”即“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作为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 ,必须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 ,在治国方略上的创新发展。然而 ,现实中有些人误认为 ,“德治”是对“法治”的否定 ,是向“人治”的倒退。故笔者觉得有必要就相关理论问题进行剖析 ,以期从中获得正确的认识。一、对德治与人治、法治之间关系的哲学分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社会的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上…  相似文献   

8.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与"文化研究"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文秀 《求实》2002,(4):23-26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主要的思想家之一 ,葛兰西主要哲学贡献是他的实践哲学构想 ,而作为实践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是市民社会和文化领导权理论 ,这一理论有助于人们认识分析发达资本主义的社会状况和社会本质 ,同时也为“文化研究”思潮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范式 ,成为“文化研究”思潮反抗和抵制权力话语的重要思想武器和话语资源。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启示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袁祖社 《理论学刊》2004,1(6):57-60
在人学理论发展中 ,马克思以”实践人学”观实现了对古代”自然人学”和近代”理性人学”的超越 ,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取代了实体思维方式 ,实际上确立了哲学思维的实践 -生活即主体性的生存论维度 :从对”人自身”的”实体 -属性”式研究转变为对人的生存、生活的”实证 -批判”(或”描述 -规范”)式研究 ;此一新思维方式的确立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的根本而鲜明的理论立场即人类学的思维方式紧密相关 ;现代哲学承诺人为生活世界之根 ,对人文世界的理论澄明则构成现代生存 -生活本体论的理论意旨。 19世纪的马克思的人学理论通过”实践”走进人文世界 ,对 2 0世纪的西方哲学意义本体论的确立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卡尔·莱曼德·波普是西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社会哲学家,在世界哲学史上影响深远。波普的哲学思想突出表现在他提出了批判理性主义。批判理性主义是西方正统观点转向非正统观点的里程碑。波普的批判理性主义强调理性先于经验,但理性又不一定正确,因此,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去理解理性。波普承认有一个像康德所说的前提性知识,但不同于康德的先验知识,他认为理性是社会文化的产物,而理性应该通过证伪来检验其正确与否。批判理性主义包括认识论方面和本体论方面。认识论体现为证伪主义,本体论体现在选择主义。一、波普的认识论思想波普的认识论思…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不断遭到一些非议。而对国内影响较大者,当属英国的哲学家卡尔·波普。他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等书中,不仅攻击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而且污蔑社会主义国家是反民主、反文明的。这些错误的观点一度在我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就迫使我们不能对其理论采取漠然的态度。社会学规律与历史规律反历史决定论理论的要害是否认社会生活及其历史发展有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波普与那些极端的反历史决定论者有所不同:他肯定“社会规律”或“社会学规律”的存在,但否认历史决定论所说的…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进程中,彰显了浓厚的哲学理性精神.这种理性精神主要表现为以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为中心的实践理性精神,以强调对话沟通、开放共生为要义的交往理性精神,以谋求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为重心的工具理性精神和高扬“以人为本”旗帜的价值理性精神.这种理性精神从根本上保障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面向事实、直面文本、超越创新、开放共通、求真务实、以人为本、高瞻远慕,从而达到其健康、良性、顺利的发展的目的;这种哲学理性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实根基.  相似文献   

13.
刘建成 《求实》2004,(3):40-43
对政治哲学的意识理论论证经过了自然经验主义阶段 ,内在先验主义阶段和客观绝对主义精神三个阶段。但由于意识理论在主体哲学上内设的局限性 ,意识理论在政治哲学的合法性理想论证上也陷入自身无法摆脱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尚东涛  朱占江 《探索》2003,4(5):75-77
任何哲学理论都以"本体"为"基"而立,反本体论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同样有自身的"本体论承诺"."本体"作为人为了自身的存在而对世界"归一"的认识,与真理胶着在一起.对"本体"真之判定,如果在波普证伪理论的原则下,宜取新历史主义学派的夏佩尔的立场,即当"本体"在三大真理论视域皆为真时为真.据此,"本体"虽在融贯论和实用主义真理论视域内为真,但由于在符合论尺度下不为真而非真.这既表明后现代主义哲学反本体论倾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又不表明这种倾向的全然合理性.因为,"本体"非真并不能对人对"本体"的需要构成否证.但"本体"非真的判定表明"本体"及哲学理论的归宿不是"科学",而指向人是其所未是之应是;"本体"及哲学理论的非惟一性,彰显着其内在的"宽容精神";哲学文本之"本体"理解的"一定之不定"的多样性,均具"合法性".  相似文献   

15.
目前,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国内外已引起了广泛地关注。我们认为,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我们既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技术方面的策略,还要阐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底蕴。本文试从哲学角度来揭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内涵。“‘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①价值属于关系范畴,作为价值关系的主体只能是人,“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了以人类中心价值观为核心的自然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 一、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价值观 人类的生存问题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然而,直到现代社会,人的生存问题才真正作为突出的问题引起了人类社会的普遍而深切的关注。近年来,随着诸多威胁人的生存的问题日益凸现,对人类生存的关照开始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被提出来。人是理性的存在者,同时又是自然的存在者,“他的理性对感性就总有一种不能推卸的使命,那就是要顾虑感性方面的利益”。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正是对现代化的反思中理性的人类对感性的眷顾,它的理性的头脑运用感性的  相似文献   

16.
波普是当代的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在六十多年来所进行的“永无止境的探索”中,几乎广泛涉猎了整个哲学的王国,从政治哲学到音乐哲学,从苏格拉底以前的宇宙学到薛定谔的波动力学……他的思想新颖又广泛,并且已在知识界甚至实际生活中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如英国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所说:“波普的思想代表了20世纪哲学中最重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与"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保友 《新视野》2006,1(6):52-55
通过考证,本文试图指明,作为当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冯友兰在李约瑟之前,就已经以哲学的方式提出并尝试回答了“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这个被称为“李约瑟难题”的问题。在冯友兰看来,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状况和中国人“农”的生活方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以直觉为主、主客不分的思维方式,是中国未能产生近代自然科学的主要原因。文章认为,对“李约瑟难题”的探究,是冯友兰一生哲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理解其思想发展过程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8.
杨晗旭 《求实》2013,(2):22-25
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蕴含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马克思首先借鉴了人本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确立了实践哲学关于人的现实本质及其生成过程,又通过异化劳动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现实本质的否定。实践哲学是马克思剖析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出发点,但实践哲学的这一重要内涵却长期遭到忽视。  相似文献   

19.
二百多年前,亚当·斯密提出了利己的、理性的“经济人”假定基本思想,建立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半个世纪以后,约翰·穆勒概括出“经济人”概念,并丰富了它的内涵。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效用最大化”和“完全理性”发展了“经济人”假定,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现代西方经济学家从追求目标、理性、行为及其后果以及运用等方面对“经济人”假定作了进一步修正、补充和发展,带来了经济学的繁荣。“经济人”假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局限性,对于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经济人”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从事经济活动的现实人的本质抽象。理性、自利和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经济人”的主要特性。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中的个人与市场中活动的人一样,是“经济人”,天生地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这种理论把政府听个人理解为“经济人”是有缺陷的。作为公共权力的执掌和行使的行政人员应该是“公共人”特性的集中体现,应该是自觉地为公共利益服务,而决不应该是“经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