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2篇
  2014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到“以人为本”,三次发展提法虽然不同,其实质却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对党和人民最高价值的肯定,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以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革命本质。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走向市场经济,没有任何问题能比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结合《资本论》三大手稿.以与传统哲学教科书不同的方式,围绕以下十二个问题,展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当代意义:关于市场经济的历史地位;商品经济的两大历史阶段;商品经济的重要历史作用;货币的历史地位;资本的文明面;关于交往方式;关于资本的有限性;关于竞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关于重建个体所有制;关于共产主义的历史前提;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我的结论是,马克思是研究市场经济的第一人,他的无穷的思想遗产依然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指路明灯,马克思在当代依然是不可超越的。  相似文献   
3.
国家问题是资本逻辑下影响民生和社会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人们是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经济社会)框架内讨论国家问题的,由于忽视了生活世界或人类社会这一合法性基础,因而从根本上扭曲了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助长了钱权勾结和资本形而上学.本文分三个阶段,分别讨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的国家理论,以说明他们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即国家的合法性基础,从总体上展开了国家与市民社会,国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尤其是公共领域和生活世界的探讨,成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在当代的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人类自身再生产理论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内涵,然而多年来这一理论却往往不为人们所重视。这在理论上主要有如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把人类自身再生产理论的含义错误地等同于“人类生殖”;二是对物质生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机械、片面的理解。这两者的实质都在于离开社会有机体总的生产或再生产过程去孤立地看待某一方面。只要我们深入探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完整论述,就不难发现对这一理论的上述两种理解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一、上海市再就业工程的现状上海市与全国一样,在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分离出大量的下岗人员,如何安置这些下岗人员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市委、市政府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实施再就业工程。到1997年1月上旬,全市共有下岗人员82万,其中66万人次得到了安置。调查显示,上海市的再就业工程,是通过以下方式展开的:(一)市场吸纳在劳动局和其它系统的努力下,全市建立了400多家职业介绍所,现已全部联  相似文献   
6.
国家问题是资本逻辑下影响民生和社会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人们是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经济社会)框架内讨论国家问题的,由于忽视了生活世界或人类社会这一合法性基础,因而从根本上扭曲了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助长了钱权勾结和资本形而上学。本文分三个阶段,分别讨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的国家理论,以说明他们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即国家的合法性基础,从总体上展开了国家与市民社会,国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尤其是公共领域和生活世界的探讨,成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在当代的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7.
目前,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国内外已引起了广泛地关注。我们认为,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我们既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技术方面的策略,还要阐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底蕴。本文试从哲学角度来揭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内涵。“‘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①价值属于关系范畴,作为价值关系的主体只能是人,“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了以人类中心价值观为核心的自然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 一、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价值观 人类的生存问题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然而,直到现代社会,人的生存问题才真正作为突出的问题引起了人类社会的普遍而深切的关注。近年来,随着诸多威胁人的生存的问题日益凸现,对人类生存的关照开始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被提出来。人是理性的存在者,同时又是自然的存在者,“他的理性对感性就总有一种不能推卸的使命,那就是要顾虑感性方面的利益”。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正是对现代化的反思中理性的人类对感性的眷顾,它的理性的头脑运用感性的  相似文献   
8.
最近,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激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热议。根本的原因是作者用资本主义数百年经济发展的详实数据证明了马克思当年的基本结论:资本的回报率要远远高于经济增长率,而经济的增长率要远远高于劳动者的工资增长率,因而两极分化、财富分配不公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和必然趋势。必须用全球高税收抑制这一趋势,否则必将威胁民主社会的根基。  相似文献   
9.
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怨或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思路,曾经在新经济政策前后发生过一次突变。引起这次突变的根源,就是对俄国半亚细亚国情的重新认识。因此,认真研究列宁这次突变的思想转变过程,对于我国作为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1906年“亚细亚复辟”之争 1906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列宁与普列汉诺夫之间围绕着党的土地国有化纲领,曾经发生过一次重大的理论争论。导致这次争论的根源,是对俄国国  相似文献   
10.
孙承叔 《新视野》2002,13(2):39-41
全球化已成为不容否认的事实、不可阻挡的潮流,但是,人们对全球化的认识和判断却存在歧义和争论。全球化始于何时,全球化的理论源头在哪里,全球化的本质和主要特征是什么,研究全球化问题应采用怎样的方法论,在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对于明确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方向,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已经揭示了资本的扩张本性,预言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更为可贵的是,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中看到了社会主义的未来前景。所以,由资本主义引发和主导的全球化,并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障碍。相反,它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发展可资利用的条件和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