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借助抗争政治的理论和方法考察互联网在"唐慧事件"中的作用和运作机制,提出了"依网抗争"的解释框架:"依网抗争"是在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在网络社会场域中,抗争政治的行动者以互联网为手段、渠道或平台为维护权利而发生的抗争互动,政府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其中并成为影响抗争进展的主导力量。这一解释框架拓展了抗争政治理论在中国社会转型与网络社会崛起背景下的解释范围,有助于理解当下中国独特的抗争性政治及其变革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现有文献资料与环境抗争事件探析得出,政府招商引资中爆发环境抗争具有“政府招商引进化工资源类企业—企业投产排污政府监管不严侵害民众生命利益—民众向事件主体诉求未果爆发环境抗争”的逻辑结构.西北地区强烈的经济发展愿景,复杂的民族关系,脆弱的生态环境,民众较强的环境意识是诱发环境抗争的风险因素.防控西北地区环境抗争发生,政府应减少和摒弃高污染企业进入西北地区,提高政府企业民众环境保护意识,增加环境保护和补偿民众的资金力度,畅通民众权利诉求渠道,加强NGO、专家和舆论媒体力量等五个路径.  相似文献   

3.
学界对于农民抗争策略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依赖于国家力量的"依法抗争"、依赖于行动者自身的"依力抗争"和依赖于社会关注的"依理抗争"三个分析路径,每一个路径在解释抗争事件的同时也内在预设了前提条件,比如"依法抗争"中的"有利之法"假设,"依力抗争"中的规模门槛假设以及"依理抗争"中的政府回应假设,只有满足假设解释才能够有效。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因为研究在关注策略选择的同时忽视了行动者对目的的追求,实际上行动者在利益诉求的指引下,对于任何策略的选择都是工具性的,仅仅是根据政治情境的变化权宜选择的结果。因此,研究的关注点应从策略本身转向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其中尤以抗争议题、行动者行动能力和政府回应方式三者最为重要,对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更为全面地理解抗争事件。  相似文献   

4.
中国工人现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关于劳资冲突及工人维权事件的报道逐渐增多,以富士康事件、本田事件为代表的抗争行动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认识、把握中国工人的现状及当前发生的各类事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群体性事件的分类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应该从公民个人或集体(群体)与政府之间矛盾的角度进行分类。根据群体性事件的最初起因,可分为由间接的公民个人或集体(群体)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激化而引致的群体性事件和由直接的公民个人或集体(群体)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激化而导致的群体性事件。可把这两类性质的群体性事件中主要的、带有典型或普遍意义的事件按发生地归纳为三类:乡村群体性事件、城市群体性事件、城乡结合部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6.
群体性事件类型化及发展趋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目标指向的不同,可将群体性事件分为"基于利益表达的群体性事件"、"基于不满宣泄的群体性事件"和"基于价值追求的群体性事件".当前中国群体性事件已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趋向:(一)在实施主体上,从"特定群体"到"不特定多数人";(二)在发生地域上,从"村落乡镇"到"城市社区";(三)在诉求目标上,从"利益表达"到"不满宣泄"; (四)在动力机制上,从"压迫-反应"到"不满-刺激-攻击";(五)在策略技术上,从"依法抗争"到"暴力抗争".  相似文献   

7.
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往往没有预谋、没有组织策划,纯属偶发的自发行为。一旦发生后,该类事件中的参与者在群体心理和心态相互影响下,出现群体无意识和狂热性;事件过程中的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录像、无线及有线互联网等新传媒方式,使网络力量由虚拟走向现实;并有损害政府合法性基础、可能升级为直接利益冲突和泛化的趋势。从发生机制看,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存在着"点火源"。从扩散机理上看,此类事件存在着从指责个别问题到对普遍性问题的关注,由无直接诉求向有诉求的扩散方式演变;从信任缺失到积极对抗,并希望引起更高层政府关注和寻求中立的第三方权威力量支持;事件信息传递复杂、迅速,呈网状扩散;由现实纠纷事件到网络群体围观再到现实群体冲突等行动逻辑。故此,除使用常规、已有的处置办法之外,还应该扩大公安网监部门的职责权限;加强特定人群的心理引导和干预;建立公权力当事人的回避制度和畅通的信息报送机制。  相似文献   

8.
预防式环境群体性事件是指公众为谋求生存权与环境风险预防需求而发起的预防式群体抗争。当前我国预防式环境群体性事件呈多发趋势,其外因主要包括:政府以GDP至上,引进大项目;公众参与环境评估制度缺失;环保法规不完善导致“先上车后补票”。其内因主要包括:“法不责众”心理效应;“搭便车”心理效应;“去个体化”心理效应;“风险预防”心理效应。深入探究预防式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外因和内因,有助于优化预防式环境群体性事件处理对策,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9.
吴金芳 《前沿》2013,(2):90-92
利用W市反垃圾焚烧事件调查资料,分析地方政府与村民在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的博弈,考察环境正义对村民态度及行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明显不公正行为,居民的环境知情权和公众参与权被剥夺;环境不正义是村民不懈抗争的最终原因;村民抗争行动会促使地方政府完善既定政策.  相似文献   

10.
2010年南海本田事件后,因工资增长诉求引发的一系列工人行动表明,传统的党政主导下形式型集体协商已经无法解决工人的工资增长诉求,自主工资集体协商成为解决集体争议的必由之路。在我国,自上而下党政主导型和自下而上工人行动推动型是工资集体协商两种主要启动形式。对中国最大的挑战是工人行动之后,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2 010年南海本田事件的传导效应下,瑞鸿企业通过工人行动实现工资集体协商。随后,在工会努力下,通过工会民主制度的构建、工会代表性构建以及协商流程化与规范化构建,形成了每年一次的工资集体协商惯例,建立起工会主导下制度化的工资集体协商,为解决集体劳动争议,建立和谐劳资关系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1.
政府和集体组织经常对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作出具有一定事实上强制性的引导,在农地流转领域,类似的违法性引导时有发生,但目前的民事和行政诉讼难以将政府和集体组织纳入到被引导方发起的索赔诉讼中,本文建议立法通过建立经济法责任的方式,在一次诉讼中集中化解各方主体的利益纠纷,不仅保护农民等市场主体的利益,强化了政府等单位的市场引导行为的合法性意识,而且也降低诉讼成本,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罗波 《八桂侨刊》2014,(3):40-44
田野调查资料表明20世纪前后粤东留隍地区的妇女集体投江事件既不是无中生有,也不像方志那么浮夸,更不是经过地方长官的祭祀便销声匿迹,这种恶性事件间歇性地发生着,表现出社会结构的极端张力。大批男性下南洋谋生导致留隍社会性别、职业、家庭结构的失衡,加上社会减压机制的缺失使得留隍妇女无法承受这些压力从而走向不归路。  相似文献   

13.
梳理群体性事件表述的历史脉络,正确认识和区分群体性活动、骚乱事件、暴乱事件、泄愤事件、群众运动、群体性案件、集体上访、社会运动等与群体性事件及其关系,为合理定位、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Lei Zhou  Yufang Wei 《当代中国》2014,23(88):715-735
Mass incidents are inevitable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the first thing we should learn is to adopt a correct attitude towards them. Based on the three elements—activity, interaction and sentiment—of collective behaviors in 52 mass incidents in China during 2007–2011, we find that collective behaviors in mass incident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ctivity, interaction and sentiment. A grade evaluation method is proposed to estimate the evolution of collective behaviors in 52 mass incidents and to classify such behaviors into five grades. The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three elements are analyzed using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The regress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impacts of location, casualties, inner-group relations, group scale and duration on the three elements are very significant. Finally, in the light of the regression results, some implications of collective behavior in mass incidents are proposed for the relevant authorities in responding to mass incidents.  相似文献   

15.
Ray Ou Yang 《当代中国》2015,24(91):21-42
Existing studies of collective actions in China pay most attention to frequent but localized protests, but such protests are less likely to deeply drive China's political and social prospect. By contrast, widespread protests are more likely to affec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authority and policies once they emerge. The goal of this article is thus to probe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a widespread protest can happen in China today. This article proposes four necessary conditions grounded in the political process model and tests them by explaining the successful outbreak of the 2010 labor protest. Identifying these conditions helps us understand and predict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na.  相似文献   

16.
对一桩非制度化集体行动的经验考察发现,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是一种兼具理性和危险性的集体行动,它是在缺乏制度化利益表达机制时在体制外生成的。其生成的原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一农民之间关系的转变;以及利益分离的制度结构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如何处置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处置不当,将给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危害。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与燃烧的机制一样:一是被歧视、被不公正对待的社会阶层(或群体、集团)的愤怒或挫折感的积累(即燃料的形成);二是激发群体性事件的意外事件或谣言(即火种)。群体性事件处置的第一个重要原则是预防,即防止罢工抗议人群情绪失控、防止人群中出现暴力违法行为;第二个重要原则就是在抗议罢工人群出现暴力甚至与警察冲突时,要采取“擒贼擒王”、“网开一面”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涉及民族因素的突发群体性事件进行处置的传统逻辑是对信息进行严格控制、占领道德高地而忽视决策的形成,在规避政治风险的情况下一味追求政治稳定。这是基于一定的理论预设:民族摩擦、矛盾等同于民族冲突;事件发生影响政治稳定;政府权威不容质疑;处置行动需要集中统一领导。为恰当处置此类事件,处置部门必须正确区分矛盾性质,认识到民族矛盾与摩擦是最终实现和谐民族关系的过渡现象,维护社会稳定需要多元治理,并建立分权式的扁平化应急处置模式。  相似文献   

19.
面临校园骚乱频繁的局势,美国制定校园安全法确认校园警察制度,促进了美国校园安全保障工作的良性发展。当前,我国连续发生的校园恶性事件表明校园安全保障工作亟需改善。借鉴美国校园警察制度的经验、制定我国的校园安全法、明确校园警察的法律地位、促进校园警务机制的尽快构建和良性发展,应当成为我国应对校园安全事件的有效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食品安全事件,这些事件极大地挑战了我国人民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从这些事件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食品安全立法一定要涵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从这些事件中,我们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监管部门的责任之重大。我国《食品安全法》发布实施一年多了,面对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我们应认真的加以思索。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继续完善和细化现有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强化监管部门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规范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升企业诚信意识,建立科学可行的监管方法,如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审计制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等,以加快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形成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