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宪政是法治的高级形式。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民主是宪政的基础,法治是宪政的载体,人权是宪政的目的。宪政包含民主、法治和人权三个基本要素,宪政民主就是以宪政主义为根本的民主制度,宪政决定法治,宪政和法治必须是以良法为前提,良法之关键在于宪法的至上性。  相似文献   

2.
宪政即实行宪法的民主政治,是政治民主的发展趋势,宪政程序是宪政运行、体现宪政原则和精神的有效载体。我国宪政实践中在保持程序正当性的同时,仍然存在宪政程序的正当性缺失,完善宪政程序是我国当前宪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走进西方宪政的文化历程 ,解悟西方宪政的文化底蕴 ,追寻西方宪政的文化源头 ,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国家无疑具有深远意义。其中 ,基督教的性恶论是西方宪政的文化根基 ,契约自由的政治化是西方宪政文化的逻辑起点 ,人本主义的崛起是西方宪政的文化内核 ,而法治文明的近代转型逐步实现了宪政之理想。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依法治国是宪政的精髓.要实现宪政,不仅要有宪法,而且要把宪法付诸实施.针对我国当前宪政文化的缺失,法律信仰的缺乏和公民宪政意识相当薄弱的宪政文化建设的现状,可寻找构建本土的宪政文化,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培养公民宪政意识的完善措施.当人们具有坚定的法律信仰和较强的宪政意识的宪政文化已经构建,我国的宪政一定会实现.  相似文献   

5.
构建宪政是国人百年来梦寐以求的政治图景,而近代宪政之路却充满艰辛坎坷,种种宪政尝试均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除欠缺宪政建设需要的经济、政治条件外,一味把西方近代意义的宪政全盘吸收而忽略本土传统法律观念对宪政的影响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构建宪政应立足于中国传统法律观念,以宪政为视角,从中国传统法律观念对宪政的影响出发,对近代中国宪政建设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民主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尽管宪政的文化基础具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但各国宪政模式的选择与确立无不建基于各国的本土文化传统之上.回顾百年中国宪政史,自晚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来到1982年的宪法颁布,中国前后有十几部宪法,但这十几部宪法包括最近这部宪法都没有得到实施.然迄今宪政始终却未能在中华大地上实现.究其两者的原因,固有多端,然宪政文化之缺失乃为其深层次之原因.因此我们在推进当代中国宪政制度建设时,应当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宪政文化,改造传统文化,奠定宪政文化的文化基因;加强宪政理念的宣扬与宪政知识的传播,打造宪政制度实践的民情社会环境;推进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夯实宪政文化的经济基础;培养公民的宪政意识和宪法精神,构建宪政文化的思想基础,以此来构建宪政文化进一步推进宪政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以及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宪政程序正当化是宪政建设的依托和目标。对于宪政建设而言 ,制宪程序正当化是前提 ,行宪程序正当化是基础 ,护宪程序正当化是保障。程序是宪政运作过程的形式载体 ,宪政的运作需要程序的建构、完善与实施。如果没有宪政程序 ,宪政的运作将会是无所依托、杂乱无章的行为。宪政程序的合理性就在于其自身的正当化 ,这种正当化就其外在价值而言 ,必须支持宪政所内蕴的实体内容 ;就其内在价值而言 ,宪政程序的正当化意味着“公平”与“效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宪政是以制约政治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为内容的政治过程和政治状态。宪政的建设与实现除了宪政理念的普及与宪政制度的完善,还需要宪政实践。公民的政治参与就是宪政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公民的政治参与对宪政价值的促成来探讨二者之间的意义,能够获取对宪政进程的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宪政建设模式是政府推进型的,而不是源于自身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宪政意识发展的自然结果.这导致了中国宪政文化的缺失.我国的传统经济模式--小农经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性善论及义务本位法律观与宪政的核心价值是偏离的.要建设宪政国家,必须发展市场经济,构建宪政文化的经济基础;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构建宪政文化的政治基础;培养公民的宪政意识,构建宪政文化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民主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尽管宪政的文化基础具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但各国宪政模式的选择与确立无不建基于各国的本土文化传统之上。因此,不同的各国本土文化传统影响着不同宪政模式的选择,造就了今天比较典型的三种宪政模式:英国的议会主导宪政模式、美国的司法主导宪政模式、法国的行政主导宪政模式。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宪政生成的基本障碍、条件与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宪政生成的基本障碍在于我国社会宪政基因的缺位和反宪政基因的遗存 ,从而使我国宪政的生成非但先天不足 ,而且存在着较大的障碍 ;培植宪政基因和消除反宪政基因的经济土壤是市场经济建设 ,法律条件是民法的完善 ;我国宪政生成的基本路径必然是政府推进和社会演进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宪政就是用宪法把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固定下来,形成一种稳定的框架.宪政建设也就是宪政框架的平衡与发展.在宪政框架中,积极主动的行政权和公民权利最具有对抗性,行政权对公民权利的挤压与损害也最容易破坏宪政框架的平衡,为此,我们应该规范行政权维护宪政框架的平衡以驱动中国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13.
宪政的核心价值是保障人权,从宪法的产生和发展来看,世界上的宪法都是以确认和保障人权而展开的.建立有限政府是保障人权的宪政手段,它是宪政制度的基本内涵,若政府权力不受限制,人权保障就无从实现.我们应从宪政的概念入手,主要分析宪政这两方面的价值以及宪政制度与民主制度的张力和契合,并结合中国的宪政实践,拟探寻中国宪政未来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宪政,是民主与宪法的有机结合.宪政的概念,是宪政最一般,最基础的理论,是宪政这一社会现象的高度抽象、概括和总结,是宪政理论大厦的基石.  相似文献   

15.
西方宪政基本精神包括正义、理性、自由、平等、协商、契约等价值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宪政精神的形成先天不足。近现代宪政运动中,宪政精神的传播又后天失调。宪政建设必须在正确认识、合理转化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宪政精神的树立和传播,解决传统思想文化与先进宪政理念之间的碰撞和落后的公民意识与先进的宪政设计之间的冲突,为我国的宪政发展和建设奠定更稳固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依法执政是宪政文明的要求,也是人民共和国共和理想的应有之义。人民共和国内涵着依法执政的宪政要求,并要求通过依法执政实施社会主义宪政。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优异成果和集中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应有之政。中国法治建设必须走向宪政建设。讲依法执政却不搞宪政不但不合理也不现实。没有宪政的法治是败坏的法治,没有宪政的社会主义离开封建专制只有一步之遥。依法执政,实施和推进宪政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作为治国的理念、原则和体制,宪政与法治有着密切的联系。法治是宪政的载体,宪政是法治的结果;宪政是法治的灵魂和支柱,法治离开宪政就会陷入专制和人治,因此,坚持宪政的理念和原则,对于正确的理解和实施法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宪政作为现代政治生活的形式已经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成为各国人民追求的目标,从以下方面对宪政进行法理分析:自由,宪政的伦理基础;民主,宪政的实质价值;人权,宪政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严复因其特殊的个人经历及知识结构,提出较为系统的宪政思想。同时,严复又认为中国国民素质尚未达到实行宪政的要求,主张缓行宪政,并将实现宪政之希望寄托于“权威”政治,其宪政理想最终在现实面前破灭。  相似文献   

20.
"宪政是民主政治"是一个在我国广为流传的、在理论上有缺陷的、对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实践也有负面影响的传统宪政定义."宪政是民主政治"论在理论上的主要缺陷有:它偏离了宪政的主要价值目标;它不能解释民主"异化"为"多数暴政"的问题;它不能解释"有民主,无宪政"的历史事实;它把民主作为宪政概念的唯一构成要素是理论上的独断."宪政是民主政治"论对当代中国宪政建设实践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它阻碍了我国宪政分权制度的确立;它阻碍了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建立;它妨碍了宪政观念在我国社会的传播.因此,中国要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宪政国家就必须修正或放弃"宪政是民主政治"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