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今,打开网络搜索“食品安全”有关新闻,形形色色的食品安全事件让人瞠目结舌,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隐患直逼人们的健康防线。“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如何保障食品安全,让百姓吃的放心,已成为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民生课题。笔者认为,要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必须在“防、管、查、堵”四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江西政报》2008,(18):1-1
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国计民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最基本的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确保食品药品安全”,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加强食品药品等重点监管工作,一定要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省委书记苏荣就食品安全问题作出了“严打制假售假.确保公众安全”的重要指示;省长吴新雄去年9月到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调研,提出了“对人民健康负责、做人民忠实卫士”的要求;今年,省政府继续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60项民生工程之一,大力推进,全面落实。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心。  相似文献   

3.
《天津人大》2013,(3):48-48
近日,莱西市人大常委会将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活动向社会“广而告之”,充分发挥电视台和《莱西市情》等新闻媒体的作用,连续三期播放和刊登“食品安全事件有奖举报的公告”,向全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和邮箱,设定举报奖励标准,严格为举报人保密。通过执法检查“广而告之”,充分调动了全社会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子荷 《中国减灾》2012,(4):24-25
在全国召开“两会”前夕,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省级地方两会已全部落下帷幕,逐一盘点,食品安全早已是热中之热,成为全民围剿“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关键起点。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两会的热点话题,每一届政府都在如何保证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上倾注了大量心血。然而,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成了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心病。2014年3月6日晚,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举办了“蓟门决策”论坛第67期暨“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规制——两会代表委员面对面”活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冯平应邀与会,探讨“食品安全”话题。  相似文献   

6.
“现在,面包、蛋糕都标了生产日期,不怕吃上过期的了。” “大排档也干净多了,吃起来比较放心。”  相似文献   

7.
李冰 《中国减灾》2011,(10):38-39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几年前的“苏丹红”和“三聚氰胺”事件还未淡出人们的视线,不久前的双汇“瘦肉精”、“染色馒头”、“牛肉膏”、毒豆芽等事件相继被曝光,“五一”前又爆出重庆涪陵火锅馆染色鸭肠事件。这些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神经,考验着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8.
修法呼唤     
阿计 《民主与法制》2014,(22):10-14
最近两年,最为火爆的纪录片莫过于《舌尖上的中国》,风行一时的“舌尖”一词,也因此成为“食品”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9.
共筑防线     
阿计 《民主与法制》2014,(22):22-24
构筑预防机制 多年以来,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一个突出现象是,每次食品安全危机爆发后,执法部门总是忙于围追堵截,但这种事后整肃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因而普遍的共识是,食品安全监管必须由“救火”转向“防火”,将风险消灭于萌芽状态中。正因此,食品安全法修法的一大基调是更加突出预防为主、风险防范。修法草案为此完善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安全标准等基础性制度,增设了风险分级管理等重点机制。  相似文献   

10.
熊宁宁 《半月谈》2001,(16):46-48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大米消费国,年消费大米1.17亿吨,平均每人每年大约消费90公斤大米。于是,大米在我国有“国粮”的美称。可近一年来,“毒大米”、“绿大米”等让人触目惊心的大米事件却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这“毒大米”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1.
王萍 《中国人大》2011,(11):11-14
今年4月至5月,当“瘦肉精”、“染色馒头”、“毒豆芽”、“甲醛血旺”等食品安全事件再次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时,全国人大常委会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组正深入到四川、湖北、上海、陕西、江苏、吉林、内蒙古等地,对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相似文献   

12.
镜子     
“苏丹红”,一种常用于工业,譬如溶解剂、机油、蜡和鞋油等产品染色的化学制剂,近来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从辣椒酱到酱菜到西式快餐;从“亨氏”到“肯德基”到“坛坛乡”到“家乐福”;从一号到四号,“苏丹红”的恶劣影响逐渐在国内食品市场显山露水。  相似文献   

13.
“食品安全大如天,一刻松懈不得,一刻马虎不得!”人大询问不是目的,关键在于推动工作。专题询问的结束,正是解决存在问题的开始。  相似文献   

14.
今年6月29日,11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审议了关于《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常委会成员提出:要提高食品安全的“民生等级”,建议国家把食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并鼓励媒体继续深挖揭露食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5.
崔丽  程刚 《中国减灾》2008,(3):26-27
从安徽阜阳的劣质奶粉事件,到苏丹红、注水肉等关乎人民生命健康的食品安全问题,每每牵动着全国百姓的心。“民以食为天”啊! 2007年10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食品安全法(草案)》。这个被国人看作“天”的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我国制订施行包括《食品安全法》在内的多部规范食品安全质量的法律法规,法律体系越来越健全,但在规范企业诚信、道德方面比较滞后,信用档案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窃以为,食品质量法律法规与“黑名单”制度能相互补充,共同约束企业:前者是法律“紧箍咒”,后者是道德“紧箍咒”。“黑名单”生命力在于“威慑”,即遏制企业必须坚守职业道德底线,不敢越雷池半步。因此,“黑名单”的标准怎么定?怎样强化监督与处罚?笔者对此有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民主与法制》2013,(16):10-13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是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但是近些年来。食品安全似乎成为一个难解的谜题大家越是期待餐桌上的安全,制售有害食品的案件就越是层出不穷,甚至达到了“3年增9倍”。当我们的健康一次次遭遇挑战、神经一次次遭受刺激,“明天吃什么”就成为再也不能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田羊 《中国人大》2011,(14):47-48
2011年5月30日,湖北省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就“食品安全问题”组织开展专题询问会,这是继去年11月后,再次动用的监督方式。  相似文献   

19.
以风险社会为背景研究我国的食品安全犯罪,基本上成为我国刑法学界的一种通行做法。但是,由于我国的食品安全事故所体现的风险并非贝克所指称的风险社会中的“风险”,所以运用风险社会理论并不能解释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与此同时,对于我国食品安全犯罪频发的现状,风险刑法理论也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因此,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研究应从风险刑法回归到传统刑法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20.
暗访     
《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快两个月了,网络上充斥着歌舞升平的各种报道,对于“苏丹红”、“三聚氰胺”、“夏枯草”这些昔日的网络红词,人们似乎已不再津津乐道。如水的日子里,一切风平浪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