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欧盟提出碳关税调节机制后,起初美国并不积极,且多有质疑和批评。然而,近年来,美欧在碳关税问题上开始走向合作。美国转变了对欧盟碳关税调节机制的态度,国内相关立法活动异常活跃,推出了“清洁竞争法案”,而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正在加快审批程序,即将落地;双方频繁互动磋商,协调立场;推动创建国际碳俱乐部,谋求建立西方气候联盟。美欧合作加速推进碳关税合作的目的是维护自身利益,掌控全球气候治理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权,挤压新兴大国的发展空间。美欧碳关税合作将对全球气候治理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责任论”有深刻、复杂的国际背景。对致力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来说,“责任论”可谓是一个新的考验。对于综合实力仍然不够强大,国计民生仍有诸多严峻问题尚待解决的中国来说,如何应对“责任论”,是一个战略性问题。面对国际社会的期待,中国应适当承担国际责任,既不因逃避该承担的责任而受孤立,又不因过分承担责任而累垮自己。责任与利益密切相关,维护好责任利益,需要战略筹划。  相似文献   

3.
国际海运减排是环境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梳理国际海运减排规制构建进程、分析国际海运减排博弈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当前面临着“海运减排履约陷阱”、“既有大国的低碳制度陷阱”与“追随战略的碳交易陷阱”等共同组成的复合式海运减排“碳陷阱”.国际海运气候博弈将持续展开,中国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与构建负责任大国形象之间保持平衡.  相似文献   

4.
国内学者已就“负责任大国”和“中国的国际责任”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讨论。笔者认为,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国际责任”的不同认定来源及其基本属性,尤其是广义国际法意义上的“国际责任”应成为自我定义及他方定义“国际责任”的主要依据。鉴于“国际责任”是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和矛盾的概念,我们应慎重使用“负责任大国”、“大国责任”及“国际责任”等概念。相比之下,采用“国际贡献”和“国际共同责任”等说法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5.
国家始终面临着如何实现国际安全的难题,因而也向来偏好于获得地区与国际环境中的“确定性”。不过,这通常会面临地区与国际形势演进“常态性”及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的影响,而在“不确定”时代,这则会体现得更为明显。“不确定”时代的“不确定”实际上表现为全球治理的“失序”,主要呈现在国际经济层面的保护主义、国际政治层面的保守主义、社会层面的民粹主义与国际安全制度性安排的“滞后”等诸方面。这些“不确定”因素深刻作用于国际安全的“确定性”本质,在影响国家实现国际安全的“自助性”和国家间安全关系的同时,更使国际体系的“确定性”难有保证。因此,重塑国际安全并不能囿于哪一个范式的解释,它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国际战略议程,在重塑国际安全进程中依赖于经济领域开放、互惠互利的地区与全球秩序的建立,依托于全球范围内“积极有为”国际安全理念的共享,依靠于国际安全治理制度的“与时俱进”。而在国际安全实践中,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南海安全进程中所体现的安全实现路径则为在“不确定”时代重塑国际安全“确定性”提供了一个经验性验证。  相似文献   

6.
前景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从更微观的角度理解美国对华战略的心理渊源,从该理论中 “风险预警”、“框定效应”、“沉没预警”、“确定迷思”四个维度进行解读,可以发现,美国无视中国在 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试图从冷战思维、地缘政治、霸权更迭等维度解读中国的权利 诉求。显然,这种思维有悖于两国所倡导的“积极、合作、全面的关系”。 就美国而言,它需要换一种 角度或视角思考中国的实力发展及其在全球治理、地区一体化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就中国而 言,国家在发展的战略上要善于运用国际规范或干预机制化解误解与错误知觉,在国家责任、国际 关系、全球利益几个层面做到有效的均衡。  相似文献   

7.
全球碳市场研究及对中国碳市场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举  赵艳 《东北亚论坛》2019,28(2):97-112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近万篇碳市场研究的中英文文献进行分析,挖掘出全球碳市场研究领域内容层面的特征关系。结合全球碳市场发展状况,分析了碳核算、碳配额、碳定价三个细分领域的研究概况,全面总结和评价了三个细分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根据研究成果和缺口为中国进行全国碳市场建设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国碳市场顺利运行,兑现减排承诺提供经验指导。  相似文献   

8.
丁隆  马晓美 《西亚非洲》2023,(6):34-57+160
随着全球气候政治环境的变化,海湾国家在国际气候治理体系中的角色由“牵制者”转向“骑墙者”。在利益基础分析模型和选择性激励视角下,海湾国家气候政策演变是内生因素和外部驱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因其承受全球气候行动加速带来的压力、生态脆弱程度高、面临经济转型困境、国内减缓成本降低,以及提升国际形象的需要,海湾国家气候治理势在必行。为此,阿联酋、沙特、巴林和阿曼等国相继宣布21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目标,其主要内容包括:增加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降低化石能源依赖;研发推广碳捕集技术,减少温室气体结构性排放;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碳汇,补偿碳排放。海湾国家在气候治理和绿色发展方面积极作为,取得了初步成效。与此同时,能源系统脱碳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环节,这将导致高碳排放的化石能源使用减少,进而冲击海湾国家的地租型经济和食利契约,对其国际地位和国家治理带来挑战。海湾国家已开始为达到气候治理目标与可持续发展付出努力,但因其影响因素纷繁复杂,实现碳中和目标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9.
国际碳关税发展趋势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表示要采取碳关税措施,碳关税问题可能成为今后影响国际经贸关系的热点。国际碳关税的发展趋势反映了发达国家保障本国利益,重新布局世界经济的真实意图。碳关税实质是披着“绿色外衣”的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它的出台将在贸易、产业等领域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对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其负面影响将尤其突出。鉴此,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国家有必要加强合作,并从国内国际两个层面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吴浩  叶鑫宇 《和平与发展》2023,(1):133-152+157-158
第三方市场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中创新性的国际合作模式,深刻诠释了“一带一路”倡议中“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后疫情时代,在碳中和目标下,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的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将成为两国拓展新兴领域、深化互利合作,共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减碳工程和固碳工程作为主要路径,以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智造和绿色金融为核心框架,以氢能产业为战略优先发展方向,以新能源电池产业为发展重点的中日绿色低碳第三方市场合作前景广阔。对接第三方国家绿色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中日两国以及第三方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构筑“三赢模式”的第三方市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中日两国各自的经济发展,也符合本地区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相似文献   

11.
共生理论研究的是如何使国际社会寻找一条“多元共生、包容共进”、“同其他国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现阶段,一方面是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和更多的国际义务;另一方面,中国对其具有全球意识的大国责任,即促进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的主体自觉也在增强。十八大以来的事实证明,在和谐共生理念的指导下,“中国责任”将建立命运共同体作为其核心目标,并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使之付诸实践,最后则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部署,以此为之提供坚实的内部保证。而目标、实践及保证等三者的有机结合正积极推动中国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这不仅会造福中国人民,也将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福祉。  相似文献   

12.
在人工智能时代,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将可能冲击全球安全互动中的“主体责任制”,造成安全主体的模糊化与责任缺失、安全客体责任的离散化与安全责任追责难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由弱向强、迭代演进的技术发展逻辑,不同技术阶段的“主体性危机”与“责任危机”的形态和程度各异。在弱人工智能时代,低智性通用大模型的赋能作用可能会强化安全互动场域中的边缘安全主体责任。安全互动呈现出多重安全主体并存与安全客体责任离散的互动模式。在强人工智能时代,通用大模型被拟造为“类人”主体,成为多重安全主体中的一分子,安全互动呈现出无秩序形态。既有安全主体可能会表现出过度依赖算法和主体权力被侵蚀的特征,而安全客体则表现为普遍卸责和主体责任终结的特点。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安全主体互动的“主体间性”层面入手,在弱人工智能时代,可利用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形成合力,并细化事前责任;而在强人工智能时代,则可凭借大国协调,在确立智能体“半主体”身份后,建立一种“监护人”制度,在主体间性的逻辑上开展全球安全实践。  相似文献   

13.
碳关税是进口国依据进口产品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而对进口产品征收的特别费用。欧美等国主张实施碳关税的根本原因是确保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在承担公平的碳排放成本的基础上展开竞争,而中印等国有一种观点认为碳关税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用以制约新兴国家发展的新型贸易保护手段。碳关税的产生与目前全球统一的碳排放交易体制尚未建立密切的联系。为避免碳关税等单边措施的发生,国际社会应采取适当措施建立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博弈不仅仅是经济、军事、政治力量的较量,国家形象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变量。国家形象对于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意义表现为国家形象既是一种“软实力”,又同国家的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之间具有复杂的互动关系。国家形象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实现自己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影响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地位、经济参与程度以及凭借自身实力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的能力。中国在全球化时代谋求和平发展,必须与国际社会建立开放、温和的良性互动关系,欲达此目的,中国必须重视“国家形象”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国责任论"析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国际责任是国家作为国际社会成员属性的派生物。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参与度的不断提升,“中国威胁论”难以获得足够且有力的追随者,“中国责任论”渐渐成为国际体系内主要行为体的对华主流态度,其主要宗旨在于从外部塑造中国的国际角色和影响。在既有外部期待也有内部要求的情况下,如何应对“中国责任论”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冯帅 《东北亚论坛》2024,(1):112-126+128
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确立了2050年的碳中和目标。在政党之争、最高法院判决和俄乌冲突影响下,美国通过耦合经济与气候议题、征收碳关税、重塑跨大西洋气候政治议程和推动气候地缘政治重构来推动目标实施。这些举措反映了美国维护国内产业竞争力、争夺全球气候领导力和塑造符合自身利益的气候新秩序之战略考量。然而,这不仅对中国相关产业造成冲击,影响其低碳减排工作进程,还升级了中西绿色低碳技术竞争,为中国气候外交带来新的不确定性。为了持续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国可从四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深化全国碳市场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完善碳减排机制组合,稳妥有序推进碳减排工作进程;三是大力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加强国家绿色战略自主性;四是深度参与涉碳国际谈判,推动中国气候外交积极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徐秀军  沈陈 《国际问题研究》2023,(4):64-78+136-137
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乌克兰危机持续胶着和大国地缘竞争显著加剧的背景下,“全球南方”在经济、政治和国际地位等方面全方位崛起进程加速,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并已成为决定世界格局走向的关键变量之一。在世界格局深度调整和变革的进程中,“全球南方”扮演了多极世界格局的平衡手、多维世界格局的博弈者和多元世界格局的指示器等重要角色。但也应该看到,“全球南方”发挥与其实力相称的影响力仍面临诸多挑战:外部干扰过大与抗干扰能力不足、力量整合需求上升与机制化平台缺乏、维护共同利益与满足诉求多样化的矛盾。作为“全球南方”的当然成员,中国坚定维护“全球南方”的共同利益,积极参与和引领南南合作,未来将继续为“全球南方”的发展与合作注入强大动力,推动“全球南方”成为未来世界格局更加重要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王健  任琳  吴洪英  刘中民  徐秀丽 《西亚非洲》2023,(6):3-33+159-160
作为一个术语,“全球南方”是国际舆论和学术研究中热议和争论的理论问题;作为一种现实,“全球南方”是影响国际格局、世界秩序、全球治理变革的重要力量。“全球南方”的崛起,既有国际格局新变化的深层背景,也有非常浓厚的大国博弈色彩,同时为深化全球发展治理合作提供了新机遇。金砖国家作为“全球南方”的代表,利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参与全球治理,促推全球治理体系的民主化改革与务实合作。当前,“全球南方”国家普遍不满西方国家试图强加给发展中世界的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主张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既是金砖国家的重要成员之一,更是“全球南方”的当然成员,还是南南合作的重要引领者,当下则面临着严峻且复杂的国际形势:一方面,以美国为首西方国家借助分类、拉拢和施压等手段,试图分化瓦解“全球南方”乃至排斥和制衡中国;另一方面,“全球南方”国际影响力渐增,自主发展意识和制度建设加强。鉴此,中国继续坚定不移地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并可基于自身发展经验,不断深化“全球南方”国家之间新型南南合作,从而不断助力全球发展治理新架构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刘军红  汤祺 《现代国际关系》2022,(4):18-25+60-61
2020年,菅义伟内阁宣布日本将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凸显其争夺构建全球气候新秩序主导权的雄心。为实现碳中和及2030年减排中期目标,日本积极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绿色财金体系,打造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但仍面临诸多现实困难,如期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20.
吕江  张可 《东北亚论坛》2024,(2):34-46+127
“一带一路”倡议已走过十余个年头。这期间,尽管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诸多重大而深远的事件和变化,但共建“一带一路”却始终如一地向前迈进,成为国际合作中的时代典范。“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一个项目合作的具体实践过程,更是一个制度合作的不断建构过程。其既承载了历史所赋予的文化传统,又彰显了时代所蕴含的制度生命力。而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缩影,能源合作极好地反映了这种制度建构的过程和优势。无论从“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的建立,还是能源治理观的变革,都充分凸显了这一点。未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必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此,应着眼于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碳中和“1+N”政策体系,通过创新性地运用涉外法治,保障“一带一路”更高质量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