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力量。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给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治理能力方面带来了诸多挑战,这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适应性的调适与重新定位。在社会治理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角色主要应定位于领导角色、执政角色和服务角色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党委领导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前提,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形势下,要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的角色定位和职能作用,正确认识党委领导所面临的三方面挑战.加强和改善党对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领导,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筑牢党委领导社会治理的根基,通过服务型政党建设创新党委领导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是中国特色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是优化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必须厘清三个基本问题:如何准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如何准确理解党的全面领导、如何准确理解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这三个问题构成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的逻辑起点,只有明确这三个问题各自的基本内涵和学理依循,才能从根本上破除思想误区,增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的凝聚力,构建起科学高效的党的领导制度。  相似文献   

4.
领导艺术在公安工作中意义重大,它是公安领导者思想、智慧、经验和才能的综合体现.本文从公安领导艺术的基础知识和特征入手,在处理内部人际关系、处理公安工作、合理运筹时间三个方面对其内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并介绍了运用公安领导艺术的相应途径.  相似文献   

5.
文茂伟 《理论探讨》2008,(1):147-149
于系统论视阈中,西方领导研究的拓展历程反映了研究者对领导系统认识的逐步深化.以系统科学的系统动态理论及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思想为工具,梳理百年来西方学界对"什么是领导"的认识;分别从系统要素、结构和演化三个角度,评析西方学界对领导系统要素及层次、结构、演化的认识发展.在此基础上,预见西方学界构建领导理论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政党和政治领袖,都是凭借自己的政治优势和先进文化,千方百计地加强领导人才素养建设,不断培养造就高素质的领导人才。中国共产党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如何运用先进文化的力量,加强21世纪领导人才的综合素养和执政能力建设,是全党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重大历史性课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在以往柔性领导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应用性研究,对柔性领导的组织文化管理过程的机理进行了探讨,指出柔性领导是以人与组织的适配为中心,从组织气氛管理入手通过非权力影响力和组织关系网络管理实现组织文化管理的过程,尝试为柔性领导理论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20,(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动摇或偏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加强党的建设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党组是中国共产党为保证在各种非党组织领导机关中实现领导而创设的一种具体组织形态。鉴于党组的衔接性和隐蔽性,党组运行机制主要有三种:会议、文件和调研。党组运行的这三种机制虽然是党内其他组织机构共有的,但具有特殊性,这三种机制都围绕党组所在单位(部门)的重要事项运行,运行频率低、隐蔽性强,党组决策(指令)的自主性和强度也明显弱于一级党组织,这三种机制有效地塑造了一种无形、有声、有力的隐性领导。  相似文献   

10.
从政治领导与管理领导的差异出发,阐释了领导科学中的政治领导概念的蕴涵及其内容;以政治领导的两个维度和四重角色,具体介绍了政治领导的职能与功用,以及有效的政治领导在实际过程中的运用.政治领导者是一个激励追随者去做更多超越预期工作的人.  相似文献   

11.
冷溶 《理论探讨》2001,(5):13-20
中国自90年代进入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时期.江泽民继承了邓小平的路线,高举起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根据90年代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大变化,江泽民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对策,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面向21世纪,江泽民提出了中国要完成的三大任务和"新三步走"战略,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新要求,形成了中国在新世纪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1938年9月29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会议上,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巩固.共产国际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作用.就此,本文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团结》2006,(4):4-6
为了适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民革制度建设,在总结民革制度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进一步推进民革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一)加强参政党的制度建设,是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两个5号文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  相似文献   

14.
20 0 0年 2月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对改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与领导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中国建国以后 ,党在如何巩固执政地位、如何实现自己的领导作用方面既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不少深刻的教训。改革开放以来 ,党的执政方式与领导方式发生了重大调整 ,需要按照“三个代表”的精神 ,进一步改进党的执政方式 ,改进党对经济、文化工作的领导方式 ,继续推进和搞好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5.
吴云鹏 《团结》2011,(1):18-20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指出:"民主党派成员应当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在这四个能力建设中,将政治把握能力放在四项能力之首,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在实际斗争中逐渐成长为党的领袖,为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奠定了根本前提。他首次提出“四个服从”、明确提出“看齐”意识、鲜明指出“实行一元化的领导很重要”、高度重视党内团结对维护党中央权威的重要性,确立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基本原则。他领导建立健全了党的一元化领导制度、请示报告制度、党性教育制度、党委制,构筑起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体系。他的探索留下了“关注现实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抓住重大事件教育全党”“抓住关键少数带动全党”等宝贵经验。他的探索启示我们:“两个确立”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历史结论,“两个维护”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新时代,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并强化制度的执行与监督,推动全党进一步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形成了强大的执政权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断完善这一体系,用以引领发展思路、提升治理能力、指导党的建设。在几代党和国家领导集体的接续努力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绩效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不断巩固,坚定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威得以持续巩固和提升。  相似文献   

18.
政治合法性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具有动态性、发展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政治合法性不能一劳永逸地获得,必须不断累积、更新和重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合法性有着深厚的政治功绩基础、意识形态基础,政治制度基础、法理规范基础。但改革开放以来的形势变化,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合法性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共产党十八大肩负着重塑合法性的历史任务。十八大后应该着力从改善民生、政治体制改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反腐倡廉等途径入手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合法性。  相似文献   

19.
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是党领导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就意味着要改进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方式.从理论上看,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政治与法治、政策与法律的结合,因而,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具有理论依据.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方式主要包括党对法治建设的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为了加强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应当从多个方面改进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领导方式.  相似文献   

20.
领导文化的概念、功能、特征及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领导文化包括领导意识、领导观念、领导态度、领导价值观和领导行为模式等 ;领导文化具有模式性、连续性、变化性和政治性特征 ;也具有规范作用、导向作用和示范作用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领导文化也需要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