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在台湾民间宗教中,王爷(瘟神)信仰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据1918年12月底的调查,供奉王爷为主神的寺庙有453座,占各种寺庙数的前二位,首位是土地公庙,有669座;而据1934年底的统计,王爷庙增加到550座,到1960年又进一步上升为730座,成为全台各种寺庙中,数量最多的庙。以主祀神分类,寺庙数居前5位的慌况如下: 据1960年的调查,在930座王爷庙中,台中县有55座,彰化县有54座,云林县54座,嘉义县89座,台南县、市181座,高雄县、市91座,屏东县52座,澎湖县53座,在当时台湾的21  相似文献   

2.
闽台民间信仰的表层差别及其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化的本质或深层结构上看,闽台两地的民间信仰或民间宗教是一致的。但在表面现象上,两地的民间信仰有一些差异,如崇拜的神灵、信奉民间信仰的人数、台湾常举行大规模的祭祀仪式、台湾的民间信仰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规则、台湾近年来大肆扩建庙宇,一座庙宇宫殿庞大,等等。这些表象差异主要是因为地域空间的不同、两地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影响、两地经济实力的差距、两地交流的人为中断等。不过,随着两地交往的恢复与频繁,这些差异已开始弥合与趋同。  相似文献   

3.
胡迌 《台声》2008,(4):63-66
开漳圣王崇拜是台湾第二大民间信仰。据“开漳圣王庙团联谊会”近年统计,台湾供奉“开漳圣王”的庙宇达300多座,信众超过500万人,以福建漳州移民占绝大多数。其中宜兰县是开漳圣王庙最多的地方,有23座;桃园县大溪镇开漳圣王庙最密集,方圆不过105平方公里,却有10座;最老的开漳圣王庙是桃园的仁和宫,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12年);而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凤山开漳圣王庙、碧山岩碧山寺、芝山岩惠济宫和桃园景福宫。台湾民间以二月十五日为开漳圣王寿诞,举行祭祀,十分隆重。  相似文献   

4.
妈祖信仰自南宋(1127~1279年)开始在台湾岛上传播以后,闽台人民便有了共同的信仰——妈祖。几百年来,这种共同的信仰一直作为沟通海峡两岸的桥梁并在历史上产生过多方面、多层次的作用,其中突出表现在推动了闽台两地文化的交流。 从现有的史料看,台湾的妈祖信仰,其渊源来自于湄洲岛妈祖祖庙,并且是与汉人的东渡垦殖息息相关的。在妈祖信仰传入台湾的初期,这种信仰曾产生过两种作用:其一是作为渡台航船的保护神,其二是作为当地垦民的生活保护神,及至清光绪二十年(1895年),台湾全省已拥有222座供奉妈祖的庙宇,以后更是进一步发展。足见妈  相似文献   

5.
胡迌 《台声》2007,(8):76-80
关公,又称为关圣帝君,是台湾最普遍的民间信仰之一,信徒多达800万人。大大小小的关帝庙林立,有的是主祀关公的关帝庙,还有的是以关公为陪祀或共同奉祀其他神仙的庙宇。  相似文献   

6.
泰国有主祀关羽的庙宇至少113座,其分布特征与华人移民进程相互重合,表明泰国关帝信仰的历史传播轨迹受华人移民影响。曼谷地区有主祀关羽的庙宇至少17座,位居泰国各府之首,因此具有典型意义,其庙宇分三种组织类型,目前对关帝信仰传播起到推动性作用的主要是以关帝庙为名的各类慈善机构。客属关帝庙是曼谷诸庙中唯一一座关帝庙即会馆的神庙,其历史沿革有三个阶段,共同印证了客属关帝庙及其信仰从华人移民范围向泰国社会传播的过程。泰国的关帝信仰之所以能从华人传播至泰人,其主因在于借助关帝庙而存在的各类社会组织,及其对各类资源的共享,这种共享促成了关帝信仰有能力跨越泰、华文化差异,突破泰、华族群边界,进而成为泰国社会的关帝信仰。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客家土楼是客家文化物质形态的典型代表,那么定光古佛则是客家人精神形态的典型代表。明清时期,随着客家人大量移入台湾,定光古佛信仰也一同传入台湾,遍布台湾客家地区。定光古佛庙宇在台湾也是汀州的同乡会馆,是台湾闽西客家联络乡情乡亲的场所。它和莆田湄洲岛和漳州龙海白礁的慈济宫一样,是海外特别是台湾信徒中重要的宗教圣地。  相似文献   

8.
台湾北港朝天宫与妈祖文化徐晓燕元宵节期间,我和好友们一起去了台湾北港朝天宫。朝天宫为云林县首屈一指的庙宇,也是全台湾300余座妈祖庙的总庙。其号召力之大从每年妈祖庆典,数十万人涌入北港一事,即可见其一斑,而“大甲妈回娘家”百年来例行不辍,信徒以苦行僧...  相似文献   

9.
张勇 《两岸关系》2006,(10):24-26
拜妈祖、保生大帝,敬孔子、关公……源自祖国大陆的各种民间信仰,如今在宝岛台湾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并沉淀为他们无法割舍的民族和文化基因。记者近日就台湾民俗文化等选题入台专题采访,一路走访十多家庙宇,处处皆能感受到岛内民间信仰所蕴藏的深厚两岸情缘。共同民间信  相似文献   

10.
台湾岛是一个关公岛台湾岛是一个典型开放的"宗教岛",一个佛、道双修的特殊宝岛。在台湾,关公的庙宇非常之多,台北的行天宫算是全台香火最鼎盛的一座,也是我工作之暇常去"请益"的好地方。  相似文献   

11.
关耳 《八桂侨刊》2021,(3):95-96
广西民族大学郑一省教授撰写的《印度尼西亚华人民间信仰研究》专著,2021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33.1万字.该书从印度尼西亚华人民间信仰的源流、民间、民间信仰庙宇的分布与祭祀空间、民间信仰庙宇的流派和民间信仰仪式的传承,以及印度尼西亚华人在地化神灵的建构,分析与探讨了印度尼西亚华人民间信仰的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白礁慈济宫(又称白礁宫)位于福建省龙海市角美镇白礁村,宫内奉祀保生大帝吴卒,也叫吴真人,俗称“大道公”。白礁慈济宫是台湾300多座慈济宫分灵庙和闽南保生大帝庙宇的祖庙,素有“南方故宫”之称,是全国首批涉台文物、漳州最大的宗教场所、漳台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世界保生大帝信众谒祖、朝拜、进香的第一圣地,年接待香客30万人次。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8,(5)
正2月20日,小编带着《台声》杂志实习生赵家玉前往台湾高雄左营,拜访负责台湾版《台声》杂志发行的吴一昌会长与冯涵瑛总监。夫妻俩特意在繁忙的年假中,带我们参观《台声》杂志在南台湾的投放点。大年初五的高雄莲池潭景区,似有9颗太阳高挂空中,但酷热难耐的天气,仍无法削减各地游客到此地祈福的热情。吴会长告诉我们,光莲池潭景区附近,大大小小的庙宇加起来就有将近40座,反映了当地居民浓厚的佛道信仰生活状态。我们4人径直地向人群聚集处走去,穿过各色摊贩,拨开重重人群后,  相似文献   

14.
郭志荣 《台声》2000,(2):46-47
1999年11月20日,福建省晋江市深沪镇举行台南学甲慈济宫分灵深沪宝泉庵140年纪念活动。来自台湾、香港的同胞和菲律宾侨胞纷至沓来。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组织的香火团有96人,香港宝泉庵香火团有58人,菲律宾侨胞香火团有20人。上午9时半,在宝泉庵祭拜医神保生大帝的庆典结束后,在镇影剧院举行二千人与会的纪念台南学甲慈济宫分灵深沪宝泉庵140年纪念大会,市、镇有关领导和省、市道教协会负责人也莅临大会。明清时期,随着大陆移民渡台,大陆的宗教和民间信仰也东播台湾。清末《安平县杂记》记载:“台……民人五方杂处,漳泉流寓者…  相似文献   

15.
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作为一个民间的官庙组织,在当代闽台民俗信仰界里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将联谊会的成立及其后的一系列活动,置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闽台地域社会里考察,在肯定台湾信徒的文化认同意识在联谊会运作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进一步阐明特定时空背景下由网络关系生发出的权力与利益的再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16.
胡迌 《台声》2007,(10):80-83
台湾唯一供奉原住民的庙宇——采田福地 采田福地——新竹县竹北乡新社村土地公庙,是平埔族竹堑社祭祀祖先与祭祀福德正神的厅堂,由清代乾隆皇帝钦赐所兴建,是台湾唯一的最具规模的原住民祠堂。  相似文献   

17.
台湾诸多的民间信仰中,保生大帝吴真人占有重要地位。早年福建移民开发台湾之初,瘟疫等疾病经常流行,移民倍受其害,因此特别崇拜医神。台湾的医神有数十位,其中保生大帝影响最大。清乾隆初年,台湾有保生大帝庙23座,名列第一,目前台湾以保生大帝为主神的庙,约有200座之  相似文献   

18.
胡迌 《台声》2008,(2):58-61
《礼记·祭法》曰:“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菖则祀之,能御大患则祀之”。民族英雄郑成功驱赶荷虏,收复台湾,开疆护土,英名永垂青史,台湾民众尊崇为“延平郡王”、“国姓爷”。“开台圣王”,广为祀祭。奉祀郑成功之庙宇遍及台湾各地,仅主祀祠即有约近百座,名称亦多,如国姓爷祠、开台圣王庙、延平郡王祠等,以“奉旨祭奠”之台南延平郡王祠最为著名。  相似文献   

19.
赵辉 《台声》2013,(5):32-33
S形小径交错,最终消逝在树林尽头的庙宇及远景的树丛之间……这是“美丽台湾——台湾近现代名家经典作品展”中的一幅画作,绘于1939年,名日《嘉义公园》。画家陈澄波以其强烈且热情的笔触与用色,把观者领入台湾乡土的浓郁之中。  相似文献   

20.
晋葆纯  张宗祥 《春秋》2013,(6):44-44
古城济南是庙宇最多的城市之一。在“破除迷信运动”之前的古城区内,几乎每一条街上都能看到一处或几处庙宇,其中关帝庙最多。济南的按察司街是一条位于古城东部的南北走向的街道,仅这一条街上就有三座关帝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