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幽默天地     
不戴眼镜的后果 一位母亲急匆匆地来到诊所,请求医生上门看急诊。 医生问她:“到底出了什么事情?” 那位母亲回答:“自打女儿开始谈恋爱,就不戴眼镜了。这不,度蜜月归来,终于产生严重的后果了……” 医生打断她的话,说:“近视眼不戴眼镜,不会有你想像的那么严重的后果。” 那位母亲着急地说:“谁说不严重?她现在近视得连人都分辩不清,跟她回来的  相似文献   

2.
幽默天地     
不诚实 “我妻子对我不诚实。”一个愤怒的丈夫在酒吧里对好朋友说。 “发生了什么事情?” “她昨天一夜未归,当我问她去了哪里时她说是和自己的妹妹在一起。” 那位丈夫喝了一口酒之后继续说“事实上,她妹妹昨天夜里一直和我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春节过后的一天早晨,在北京某出版。社工作的周女士正准备上班,忽然,她母亲王大妈急急忙忙从外面回来,翻箱倒柜地找东西,她问母亲找什么,母亲很不耐烦地说:“你别管!”  相似文献   

4.
学会宽容     
一天下午,我来到教室,忽然想起要用剪刀,便到书桌里找,可是剪刀却不翼而飞了,书桌里乱糟糟的。我想,一定是同桌拿了。我转过头问:“你拿我的剪刀了吗?”她小声地回答:“没有。”我不信,便想搜她的抽屉。她不肯,我便说她做贼心虚,还狠狠地骂了她几句。无奈,她只好打开抽屉找了起来,结果没找着。我不甘心,要她再找一遍,还是没找着,她说:“你也找找吧。”我打开自己的抽屉找了起来,刚要说没有,剪刀便出现在我面前,我的脸刷地红了。同桌并没有责怪我,只是提醒我遇事要冷静。一方宽容,另一方也会受到感动和教育,这事以后,我俩的友谊更牢了。在生…  相似文献   

5.
还有几天就是母亲的生日了,送母亲什么好呢?这几年,诸如衣服、鲜花、保健品什么的,我都已经一一送过了,可每次母亲不是嫌贵就是嫌不实惠,总是不合母亲的心意。其实,这之前我曾征求过母亲的意见,问她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礼物?母亲却没好气地对我说:"我不愁吃不愁穿的,什么礼物也不稀罕,只希望你能有一颗宽容的心就行了。"母亲之所以这样说,我知道是因为她还在生我的气。  相似文献   

6.
幽默天地     
一个母亲担心她28岁的女儿找不到丈夫,便帮女儿登了一则征婚广告,说:“兹有年轻貌美,且极有风趣的女继承人,征与玩世不恭、喜好遨游之男士通信结友。” 广告登出数日后,母亲问女儿结果如何?女儿说:“我不能告诉你。”母亲大怒,说:“我帮你出主意,你竟然不对我说情况。”“好吧,”女儿幽声说:“只有一封信,是爸爸的应征信。”  相似文献   

7.
1978年夏秋之际,我从云南边境的国营农场回城探亲,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已经退休的母亲似乎比正在上班的我的哥哥姐姐们还要忙。从早到晚,都有街坊邻居来找她。邻居们对她很尊敬,一口一个“郑代表”地叫。派出所的户籍民警也时不时来家里与她商量事情。我仔细询问了才知道,原来街道居民正在酝酿选举出席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见母亲忙碌得焦头烂额但又心甘情愿的样子,我不由得问她是不是也要当代表?母亲听了,愣了一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不是选她当代表,是选比她更先进更有能力的人当代表。我说,既然那样,你怎么比那几个要当代表的人还忙呢?还有那些邻居大妈们,怎么也不分辨清楚,事先就叫了你“郑代表”,这不是有意让你难堪吗?  相似文献   

8.
那一天上午,我到郑州市北下街派出所办事,要找的民警到管城公安分局办事去了。另一个民警告诉我,她下班前会回来的,要不你等一会儿吧。等到 11时多,要找的民警还是没有回来,我就问:“她到底回不回来了?”这个民警说:“她说是还回来的,我给她打个传呼吧。”正这时那民警回来了,打传呼的民警放下电话,告诉她有人找,并向她说明了事由。事情几分钟就办好了。   这似乎是一件很平淡的事,在我坐在派出所户籍室等人的过程中,同样平淡的事一直平静地发生着,要户口证明的,拿着介绍信找一个人的住址的,入户口的,办完事说声谢谢,…  相似文献   

9.
<正>母训:要想过好日子,就要学会节俭。母亲与我一起在广州生活了13年。这是母亲抚养孙子的13年。孙子长大了,母亲像完成了一项使命,执意要回故土。那一次,我买了卧铺票,她默然接受了。无情的岁月终于磨蚀她那颗不服老的心。在以前的来来回回中,她固执地坚持硬座,即使我买了卧铺票,她也逼我退掉,否则,罢坐!"农村人什么苦没吃过?坐车有座就不错了。多花的钱,在农村有大用了。要想过好日子,就要学会节俭。"她说。  相似文献   

10.
有朋友说他妹妹待字闺中,希望找个有钱的老公。我告诉他我的想法是:“不管有没有钱,找老公要找一个心灵高贵的男人。”朋友听话很奇怪:“什么叫心灵高贵的男入?”对啊,这年代还讲什么心灵高贵,而且什么才是心灵高贵的男人?这个奇怪的词连我自己也吓了一跳。但既然我在冥冥之中冒出这个词来,一定在心里早就有一种渴望,一种幻化的具体形象了。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云南省原省长李嘉廷受贿案的水落石出,省长情妇究竟是何方风尘女子?魅力何在?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其中的焦点是:省长的情妇涉足黑社会,让人感到实在不可思议!对于李嘉廷为何看中与其极不般配的徐福英?李嘉廷曾交代说,找这样一位情妇的原因是不引人注目。李嘉廷的初衷不无道理。找一个风韵犹存的女老板,吃喝玩乐用不着找人安排,无需为其解决工作调动,职级提拔,待遇落实,也不必为其安排七大姑,八大姨,因而,自然容易掩人耳目,不受公众监督。另外,徐福英天生一双人们通常所说的“勾魂眼”。或许,李嘉廷初次见到她时,就是被她的一双“勾魂眼”“触电”的。在看守所里,当民警把她带到我的面前时,那一双眼睛立刻给人一种善解人意的感觉。她主动而落落大方地招呼我:“您好!”并且在知道我的来意后仍然很坦然地说:“其实,我和李嘉廷之间的事情,许多是人之常情。不过我相信你们检察机关,你我又都是女人,我愿意把我和李嘉廷的一些事情告诉你,相信你会客观、如实地写出我们这一段经历……  相似文献   

12.
谁能帮助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为她解决一个她的最大的苦恼?我想试着出出主意。事情是这样的:全国“两会”期间,3月7日,吴仪副总理与江西代表团代表座谈,她透露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去年,我到湖南考察血吸虫病的情况。当我看望一名血吸虫病患者走出时,一群农民围在外面要找我反映情况,被当地的干部拦住,把他们拽开。我当时非常生气,就说‘请干部出去,农民进来’。”吴仪说,“我当了国务院副总理后,最大的苦恼就是听不到一线群众的意见。”当地的干部“拦住”“拽开”农民,仅仅是出于保护副总理的需要吗?显然不是,他们更大的“需要”是保护自己,…  相似文献   

13.
代孕母亲     
法新社曾报道:美国休斯敦路边有一张广告,说是一名生物学硕士生,急需一万元美金。愿以这价格做一次代孕母亲。广告说:“出租子宫。本人曾受高等教育,身体健康,富有爱心”但后事如何?法新社没有报导。笔者偶访休斯敦,进行了一番了解,简况如下。五十来岁的约翰兄弟电器公司经理,和他的从模特明星退下的二十八岁的夫人,看了广告后,进行了严肃认真的讨论。经理说:“为了永葆你的青春美丽,不愿你受生儿育女的折磨,我意让这位智体均佳的硕士,做一次替身母亲,来一次试管婴儿。你看?”夫人巧笑倩兮吻了经理一下,说:“亲爱的,你爱护玫瑰一样爱我,我高兴死了,但愿我能永远如不谢的玫瑰。”她实在也不愿她的花容月貌有损。在这社会,容颜就是女人的资本。她美丽的眼睛眨了两下,把头靠在经理肩上又说:“可是,现在敲诈欺骗到处都是,要是办这件事,一定要找律师共同制定  相似文献   

14.
故事发生在1993年,那天从香港海关到大陆来的人很多,而一位衣着朴素、手提一个瓶子的老人却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一位女士问到:“先生,您的瓶子里装的是什么呀?”“半斤香油。”老人淡淡地说。千里迢迢来到大陆,竟带着半斤香油。另一位女士忍不住问道:“您这是为什么呢?”老人脸上浮出凄楚的神色,缓缓地说:“这是我母亲要我买的。44年前的一个中午,母亲正在做饭,却发现家中没有了香油。母亲拿出一些零钱,让我到不远处的一家卖油铺去打半斤香油。临走时,她还说:‘孩子,你跑快一点,娘马上就把饭做好了,别耽误吃饭。’”这时,泪从老人的眼角…  相似文献   

15.
感受母亲     
人有多早懂事,就有多早感受母亲。 我最早对母亲的感受大概也就只有五六岁吧,那时候我常常问姥姥:“我妈妈是不是后妈呀?” 记忆中的母亲很少有笑脸,说话声音不大,语调也很平和,但是却有威严,凡是母亲说过的话,我们孩子是一定要照办的,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和哥哥都以为,大人和孩子的关系就是这样,张三李四家也一定是这样。突然有一天,我们家来了一对母女,是我母亲的远房表弟媳妇,她女儿和我差不多年纪,但是她不仅不听她妈妈的话,而且每天都粘在她妈妈身上,她母亲不是拉着她就是背着她。我和哥哥都傻了,  相似文献   

16.
有个关于回声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小孩不知回声是啥东西,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大声叫喊,他的回声也跟着叫喊。因此,这个孩子很生气,大声叫骂起来,但是回声应他的也是一声声的叫骂。后来,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他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啊!” 读完这则故事,我感慨万千。闲暇中我又一次想起了家中的母亲,她含辛茹苦把我拉扯大,以致两鬓斑白,丝丝银发千斤重,而我们又回报了她什么?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求学在外,每次临行…  相似文献   

17.
关系与法治     
今年,一位朋友的孩子高考理科成绩450分,但由于填报志愿不当而“被掉档”。为了能让孩子上大学,家长到处奔走,四处求人帮忙、找关系“通融”,花了几万元钱,最终还是一事无成。面对我的朋友,我一时无话可说,那感觉挺无奈。好在孩子有志气,准备复读,明年再考……针对此事,我想说,中国人很“讲关系”,把它看成一种资源。据说还成“了学”,弄得一些有学问没学问的人忙着编书写书,而且很有“卖点”。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也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找关系”。升官要找“关系”,做生意要找“关系”,去医院看病要找“关系”,上学读书要…  相似文献   

18.
一 1998年8月,在黑龙江做幼师工作的迟丽梅来到了美国底特律,成了一名陪读夫人。整天连个人影也见不到的陪读生活,让她无法忍受,于是,她向丈夫提出工作。 她开始做保姆了。雇主是一对年轻夫妇,男的叫伯利特,是报社记者,女的叫林莉瑞,照顾对象是伯利特的母亲。伯利特告诉迟丽梅:“由于我母亲性情古怪,已换六个保姆了。” 一见面,老太太围着迟丽梅连转两圈,也不说话,迟丽梅说,“老奶奶,你有什么意见?”话音没落,老太太立即说,“不要叫奶奶,叫我艾特肯夫  相似文献   

19.
爱的检讨     
上班的时候接到母亲的电话。母亲急慌慌地,语速很快,而我当时正开会,没说两句就撂了电话,并不知道母亲为何事找我。会开完转而又被其他事情缠住了,未曾想起给母亲回个电话。等母亲的电  相似文献   

20.
易靖茗 《台声》2013,(8):86-88
“我们俩会因为一些事情经常争吵,有两三天不争吵的话,她就会来逗逗你,老公,我们吵架,我们找个什么事情来吵一吵。”朋友说,你们真是钉头碰铁头,但是他们也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