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课》2014,(23):31-32
“一个党员,如果与群众距离远了,就与党拉开了距离;心中没有群众,就不配再做共产党员。”“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领导干部的主人,这个关系任何时候都不容颠倒。如果不把人民群众当主人,不愿躬身做‘仆人’,那就不配当一名领导干部。”这是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阐明的一名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底线。关于好干部应该树立怎样的群众观的论述,《之江新语》中还谈到了很多。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不愧于民》中,习近平说:“一个干部,无论处在什么岗位,只要心系群众,都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官有多大?但他的形象是非常高大的。当干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  相似文献   

2.
“公仆”这个概念,人们都很熟悉。《新华词典》上解释:“公仆就是为公众办事的人。”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在我国,人民群众称党和国家的各级干部为“公仆”,这是人民群众对党政干部的肯定和称赞,其中也寄托着人民群众的期望。  相似文献   

3.
公仆与权力     
“公仆”这个概念,人们都很熟悉。《新华词典》上解释:“公仆就是为公众办事的人。”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在我国,人民群众称党和国家的各级干部为“公仆”,这是人民群众对党政干部的肯定和称赞,其中也寄托着人民群众的期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腐败案件,特别是成克杰、胡长清案件,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失控的权力必然被滥用,必然走向腐败。因为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以权制权”,首先要用人民的权力制约党和国家干部的权力,即人民能够管理干部,主人能够管理公仆,真正的权力总是与相应的制度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相应的制度或制度不健全,人民群众就难以管理干部,公仆就敢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群众则无可奈何。  如何从制度上保证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人,保证主人能有效地管理公仆,是廉政建设的根本途径。以民主制度促进廉政建设,需要健全与之相配套的具…  相似文献   

5.
聊城是孔繁森同志的家乡。孔繁森同志以实际行动实践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典范,是名副其实的人民公仆,是领导干部学习的光辉楷模。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这是由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性质决定的。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有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自愿地为人民谋利益,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但不容否认,一些干部的公仆意识相当淡薄,满脑子想的是“当官作老爷”。在他们眼里,人民群众不是主人,而是为他们服务的仆人,只有服从他们领导和指挥的义务。这样的干部虽是极少数,…  相似文献   

6.
应该围绕什么转篷子“上午跟着轮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晚上绕着裙子转”,这是群众对某些干部每日生活流程的概括,并据此称这些干部为“三转”干部。我们党的干部无论职务多高、权力多大,都是人民的公仆。既然是公仆,就应该脑子围着党和国家的大事转,心思围着工作和...  相似文献   

7.
"公仆"这个概念,人们都很熟悉.《新华词典》上解释:"公仆就是为公众办事的人."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在我国,人民群众称党和国家的各级干部为"公仆",这是人民群众对党政干部的肯定和称赞,其中也寄托着人民群众的期望.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一贯主张,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要做“社会公仆”,而不能变成“社会主人”。但是,近来有人提出,共产党员也是人民中的一员,所以应该是“社会主人”,而不是去当什么“公仆”。 这种看法是望文生义,曲解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本意。为了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混乱,有必要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的思想是如何提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赞扬了巴黎公社领导者的公仆精神,并充分肯定了巴黎公社防止社会公仆变成主人的重要措施.在新形势下,一些干部的公仆精神淡薄,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制度和传统观念的某些消极因素模糊乃至颠倒了公仆与主人的相互关系;具体的选举制度模糊了权力的授受关系和主仆关系,有待完善,干部的选拔、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不利于培育公仆精神;具体监督制度不够健全,不利于弘扬公仆精神;由于制度和管理不严,一些干部搞特殊化,严重脱离群众;公仆精神的培育和自我修养不够.进一步弘扬社会公仆精神,就应当深化改革,真正体现人民群众在权力运行、资源分配和重大决策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内民主制度,包括选举制度、干部选拔制度、民主监督制度,从权力授受关系上理顺和规范社会公仆和主人的相互关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发扬光大社会公仆精神.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一个省会城市的主要领导在谈到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时说,身为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要“既怀崇敬之心,又抱歉疚之情”。闻听此言,笔者感慨颇深。常言道:领导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公仆。既然如此,作为公仆的领导干部,理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尽心竭力为群众办事,这是公仆的职责所在、义务使然。倘非如此,这样的公仆就不称职,就应该心怀歉疚,诚惶诚恐。然而,现实的情形是,个别领导干部颠倒了公仆与主人的关系,高高在上,作威作福,对群众既无崇敬之心,更无歉疚之情。一旦做了一些群众感到满意的事情,解决了一些群众的切身问题,便觉得自己是群众的…  相似文献   

11.
党的传统和作风是党性和革命世界观在党员行动上的体现。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但是,时代和条件不同,我们所要强调继承、发扬的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内容,也必然有所侧重。刚走上领导岗位的中青年干部在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第一,扎根群众,为民公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当官做老爷还是做人民的公仆,这是我们的干部和任何剥削阶级的官员最本质的区别。在民主革命时期,党和人民群众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建立了血肉关系鱼水情,那种“只见公仆不见官”的老八路作风,至  相似文献   

12.
仆”一词,它的表义是为公众服务的人,它的喻义则指各级领导干部。这个“仆”字多形象啊,使人一接触脑海里便浮现出从古而来那些勤恳服务的长衫短衣们。当干部的若真是这种仆人般地为人民服务,那真叫人感动,这个“仆”字便有着今非昔比的内涵和意境。然而如今这个“仆”字在一些自诩为“公仆”的官员身上已产生了种种错位,其中之一便是沦为“情仆”。一般的人之常情是不足为奇的,需要警惕的乃是以下三种:一种是“亲情”之仆。古来就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谚,如今又纷纷听到“一人当官,家庭享福”之谣,这便是有些“公仆”亲情畸变的写照。…  相似文献   

13.
<正>人们常说,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公仆,就是人民公用的仆人,是服务人民的。党员干部要很好地服务群众,就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群众为中心,围绕群众做工作。  相似文献   

14.
“既然在镰刀锤头下宣了誓,就注定为她奋斗一生:既然走上了公仆岗位,就时刻心里装着老百姓……”这是我来到就业工作岗位写的《责任》一首诗。回眸从1985年入党至今,二十八年的风雨磨砺,我已从普通一兵,走上了领导岗位,这期间的每一步成长,都深深凝聚着党的培养和关怀。捧着一颗感恩的心,  相似文献   

15.
支部有一项经常的工作,就是在群众中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吸收他们当中已经够党员条件的人入党。这件工作非常重要,因为这可以扩大党的队伍,使党的“身体”里增加新的“血液”,增强党的力量,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加强党对革命工作的领导,推动各方面工作前进。这也是培养革命接班人的大问题。每一个支部都应该注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人民监督机制,让“主人”对委托出去的权力以及行使这种权力的“公仆”实行有效的监督制约,既是社会主义国家本质的必然要求,又是改革开放条件下  相似文献   

17.
公仆断想(四题)直君(一)我们的各级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江泽民总书记曾谆谆告诫各级公仆要“讲政治、讲正气”。两千多年前的大思想家孔子也曾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因此,做一个好公仆,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正”,走得端,行得正,堂堂正正做人,实...  相似文献   

18.
答疑解惑     
《党课》2012,(17):63-66
申请入党人是否需要经常写入党申请书? 我是一名申请入党人,先后写过两份入党申请书,而党组织从未找过我谈话,也没人过问我的思想和工作情况。我非常希望能够得到党组织的培养,使自己早日成为党的队伍中的一员。请问,要求入党的人为了表达自己加入党组织的决心和愿望,是否需要经常写入党申请书?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这是由中国共产党本身所固有的性质决定的;人民群众是主人这一结论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归根到底是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党离不开人民,是因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基础;党是人民群众进行解放斗争、实现其理想目标的工具。公仆与主人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党的事业的成败。  相似文献   

20.
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但同时,也有一些思想理论问题需要搞清楚。诸如:一、关于权力主体问题。在我们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是国家的权力主体,社会的主人,各级领导干部则是这个权力主体的代表,是人民的公仆。这个主仆关系的位置不能颠倒。一个领导干部,如果以“权力主体”自居,而将人民群众视为“治下”即纯粹的权力客体,就是“忘本”,就有可能由“社会公仆”蜕变为“社会主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