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知识产权本身不构成《反垄断法》意义上的垄断,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反垄断法》第55条的规定虽体现了这一点,但却混淆了滥用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关系。其实,滥用知识产权并不是适用《反垄断法》的前提,而是《反垄断法》适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尝试性地论述《反垄断法》的价值,并通过对实体法国家与美国的《反垄断法》之发展里程的评述提出对中国《反垄断法》立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莺桦 《法制与社会》2010,(16):258-259
我国《反垄断法》第2条后半段确立了反垄断法域外适用原则的有效性,但如何实现我国《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充分发挥我国《反垄断法》在域外适用中的作用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已于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然而,对于没有反垄断立法和执法经验的我们来说不可能一蹴而就,《反垄断法》尚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反垄断执法机构的不确定性更是反垄断执法的难点和重点,未来反垄断执法机构的构建就成为我国《反垄断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5.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反垄断法》的出台结束了我国无垄断法律的空白,意义重大。《反垄断法》第五十五条对于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问题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基本理清了知识产权行使与《反垄断法》的关系。同时,其对知识产权滥用的规定又不具实际可操作性,制定专门的知识产权反垄断指南性规范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曾秀琳 《法制与社会》2010,(20):104-104
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反垄断法》对此也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本文试图从《反垄断法》第55条入手,分析反垄断法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并结合主要发达国家的立法实践,对我国知识产权的反垄断法规制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反垄断法》的调整范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盛杰民 《法学杂志》2005,26(1):25-28
为了配合《反垄断法》的制定,本期特开辟《反垄断法》研究专题。  相似文献   

8.
论《反垄断法》的私人执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垄断法》的私人执行则是指那些自身利益受到不法垄断行为影响的法人和自然人通过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违法行为者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来执行反垄断法。《反垄断法》私人执行的优势可以弥补《反垄断法》公共执行的不足。但由于不法垄断侵害行为的特殊性,按照传统的民事责任规则追究反垄断法民事责任存在很大障碍,为了消除这些障碍,有必要设计一些特殊规则,使得反垄断法的私人执行变得更加容易。  相似文献   

9.
《商务与法律》2004,(4):43-45
制定《反垄断法》,既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也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需要。制定《反垄断法》,对于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公平竞争,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每年都有议案和提案要求尽快出台《反垄断法》。企业界也呼吁尽早出台《反垄断法》。  相似文献   

10.
历经十三年酝酿的《反垄断法》终于颁布与生效了,对于它的讨论亦如火如荼。适逢我们讨论《反垄断法》之秩序、平等、效益等基本价值追求时,笔者认为,在《反垄断法》中,对于利害关系人私权利的保护亦尤为重要,本文欲从比较法的角度,通过剖析我国《反垄断法》私权利保护之缺失,就私权利救济的完善提出笔者之建议。  相似文献   

11.
反垄断法自提上立法议程,其起草工作已经十年有余。2004年2月商务部与工商总局共同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送审稿》提交国务院,再次引发对反垄断法讨论的高潮,特别是关于行政垄断的探讨,本文将从即将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下面简称《反垄断法》)来分析长期以来一致困扰我国的行政垄断问题,希望立法能够对行政垄断行为给予一个清晰的界定。  相似文献   

12.
正一、我国刑事垄断犯罪的缺失的现状我国现行的《反垄断法》中缺失关于刑事责任的条款。在《反垄断法(草案)》中有"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但是,在2007年通过的《反垄断法》中取消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现行的《反垄断法》只规定了两个刑事责任条款,即第52条和54条,但这两个条款都不是针对垄断行为规定的。《反垄断法》第52条规定,对反垄断执  相似文献   

13.
据《海峡都市报》载,酝酿了近20年的《反垄断法》,如今又面临新的变数——尽管《反垄断法》已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2006年度的立法计划,但据参与这部法律起草工作的人士透露,在最近一次草案修改中,“禁止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一章被整体删除。即将出台的《反垄断法》或许会成为一部专注于反经济性垄断的法律。笔者认为,制定一部仅针对反经济性垄断的《反垄断法》,就丧失了《反垄断法》作为法律的基本属性。中国的垄断现象其实质咎于行政体制,即行政垄断,如果《反垄断法》不写入反对行政垄断的内容,那么该法案的  相似文献   

14.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背景下中国竞争法体系完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袁 《法治研究》2016,(4):150-160
《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对的主要是“强肉弱食”,而《反垄断法》反对的主要是“弱肉强食”,该标准有助于厘清《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各自的规制对象。滥用相对优势地位制度具有巨大的价值,但其本质上是一种“弱肉强食”的行为,不宜引入《反不正当竞争法》,而应当在《反垄断法》中予以规定。在竞争法体系下,《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应当在执法体制、法律责任等方面实现协调。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反垄断法》法律责任制度的缺失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当前我国《反垄断法》法律责任制度的缺失及分析作为后发国家,我国借鉴他国立法经验,历经14年制定了《反垄断法》。作为各方力量最终博弈的结果,我国《反垄断法》还有一些有待完善之处。法律颁布之前学界对反垄断法各项实体制度研究远远多于对法律责任的研究,导致法律责任制度构建的理论准备严重不足,所以较之于实体制度,我  相似文献   

16.
王自力 《政法学刊》2009,26(5):26-33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业的规范中,面临着“合理’’与“不合理”的垄断区分问题,《反垄断法》与行业法规的重叠问题,管制与反垄断的冲突问题,以及反垄断理论的选择问题。必须以成本收益分析构建垄断行业之垄断评价体系,选择、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反垄断理论框架,明确反垄断法与行业管制的界限,通过司法指南把反垄断法转化为企业市场行为的简明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7.
张瑶 《法制与社会》2012,(22):28-29
《反垄断法》的颁布是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标志,三年来,我国《反垄断法》的实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也突显了一系列弊端.随着王海打假案再度引发关注,反垄断法的私人实施问题也引起学者热议.私人实施是对公共执行的补充,但由于《反垄断法》的特殊性,私人实施制度存在很大的障碍,本文通过对特殊规则的探讨,从而寻求克服我国反垄断法私人实施障碍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薄冰 《江淮法治》2008,(15):3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已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今年8月1日起施行。作为成熟市场经济中竞争政策的核心部分,反垄断法是市场经济内在和本质的需要,是维护自由市场机制的基础性法律,以至有“经济宪法”之称。《反垄断法》的诞生堪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配套法规更加成熟,市场经济体制更趋完善。解读《反垄断法》,有8大亮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反垄断法》第55条就《反垄断法》在涉及知识产权的案件中如何适用作出了特殊规定。从其立法表述看,采用了除外条款加特殊情形例外的模式。但这种立法表述并不利于对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关系的正确解读,也容易给反垄断司法、执法实践带来困惑和争议。近年来,随着经营者将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竞争资源广泛应用于经营活动,类似于《反垄断法》第55条表述的立法例已经或正在为世界各国相关反垄断立法所淘汰。各国反垄断司法和执法实践不断证明:知识产权制度不需要反垄断法作出原则性的除外规定,而需要在将反垄断法适用于知识产权案件时为相关司法执法活动提供具体的指南。因此,我国《反垄断法》也应该按照这个立法趋势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2012年5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审理因垄断行为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自2012年6月1日起实行。《反垄断法》的立法初衷在于维护市场的有效竞争,保障市场机制的健康运作,最终实现消费者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反垄断法》的立法宗旨在于保护消费者权益,并且这一观点已经被各国反垄断立法机构与执行机构认可。本论文旨在从已存在的法学理论提取行之有效的理论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使整合出来的理论更靠拢于《反垄断法》的立法宗旨——保护消费者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