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广角     
《政策》1998,(7)
毛泽东与齐白石争画 建国伊始,齐白石先生怀着对毛泽东的敬仰与热爱,用心地制作了两个印章,用宣纸包好,托人送入了中南海。 毛泽东收到印章后,深为喜爱,不久便在中南海设下宴席,请郭沫若作陪,答谢白石老人。席间,毛向白石老人敬酒,感谢他的印章和画作。白石老人一怔,我什么时候为主席作过画?毛泽东请秘书把画拿来,请画家亲自验证验证。这是一幅全绫装裱的纵幅国画。上面画着一棵郁郁葱葱的李子  相似文献   

2.
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劭西)和画家齐白石都是湖南湘潭人。两位大师虽然年龄相差二十七八岁,但是彼此之间却有着深厚的友谊。我从劭西那里听到一些有关白石的事迹,现在追记数则以作纪念。能雕善画早负盛名一九六二年春,一天我去看望劭西先生,他正在编纂《齐白石诗集》,於是我们很自然地围绕齐白石的事迹谈论起来。我说:白石老人不仅善画虫鱼花卉,我还看过他给杨  相似文献   

3.
母亲仙逝,驾鹤西去,清理遗物,看到母亲几十年来的画作,欣赏着母亲的画,读着白石老人的题字,心头涌起几多感动,几许温馨,几十年前的往事又一幕幕的浮现在眼前。1951年,母亲和胡絜青、高尚谦等一起拜齐白石为师,每周到白石老师家中学画,老师画一幅画,边画边讲用笔的力度,用墨、用色浓淡干湿的方法,母亲在一旁效仿。  相似文献   

4.
现代中国画坛的两位巨擘、素有“南张北齐”之誉的张大千和齐白石,虽都已过世多年,但其作品至今在国际拍卖会上保持着中国画的最高价位。早在1936年,张大千举家迁居北平,这两位中国画大师才得以聚首,遂结为忘年之交。1949年,张大千移居海外,后定居台北,而齐白石老人则直到1957年去世,始终没有离开北京。最近,著名的戏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为本刊撰写了一篇回忆白石老人的文章,其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关于白石老人生活的趣事。  相似文献   

5.
《时代潮》1999,(5)
“汝辈倾灯我欲愁, 寒门能有几钱油? 从今冒黑抹床睡, 谁与书田护指头。” 齐白石老人在《题小鼠倾灯图》中流露出了自己节俭的心态。我辈不敢与白石老人相提并论,虽已有书画之长,但只不过用笔来抒  相似文献   

6.
大画家齐白石先生在世时喜好冶印,晚年曾刻一印章,自命为“三百石印富翁”。这是白石老人对自己的治印艺术抒发豪情,也是肯定自己毕生的勤奋努力。如今,“寻常巷陌藏珍宝,半壁江山在申城”,从兵强马壮的收藏大军中走出了一位年过六旬的李孟生。  相似文献   

7.
薛原 《同舟共进》2020,(1):75-76
齐白石老人晚年得到了很高的礼遇,可以说是中国画家能够得到的最高礼遇了。但即便如此,在老人身后,齐白石和他的艺术还是受到了批评和贬斥,如说老人的艺术是腐朽的,是不能代表新的艺术方向的,在人格上也被非议,如说老人吝啬,眼里盯着钱之类。当然,这一切后来都反了回来,齐白石和他的艺术已被公认是中国画在20世纪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8.
新年伊始,齊白石先生的弟子李立教授偕夫人登程去台。當飛機降落在台北時,台灣文藝界同行、李立的宗親代表,在機場掛起一横幅:“歡迎國寶級大師李立光臨”。  相似文献   

9.
一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不但艺术成就为世人所叹服,而且人格魅力也令人叹服。 齐白石傲,傲如古松。 在近代,画而优则仕的人屡见不鲜。但先生傲骨一身,耻于从俗。齐白石壮年时曾教夏午贻的夫人学画,夏午贻想好好感谢他,要给他捐个官做,先生当即画蟹数只并题诗一首: 多足乘潮何处投, 草泥乡里合钩留。 秋风行出残蒲界, 自相无肠一辈羞。 他以甘居草泥乡里的螃蟹自喻,婉言谢绝了夏午贻的好意。齐白石不仅自己布衣一生,还刻了一方“白石书屋不出公卿”的印章儆戒子孙不要混迹官场。 齐白石出身农家,早年靠木工活维持生计,因此常遭人…  相似文献   

10.
不惑之年拿画笔半路出家自成才──巴山和他的画作彭建群80年代中期,一位香港同胞携带一幅《百虾图》从深圳出境时被扣。尽管画面上工工整整地写着“巴山画于北京”,且盖有巴山的印章,但检查人员面对这幅丈二巨作,怎么看怎么象白石老人的笔意。若是已故中国国画大师...  相似文献   

11.
堆绣老艺人洛桑的家位于八廓街一个普通居民大院内。院内是一栋4层小楼,住了三四十户人家,洛桑老人住在第四层的东北角,这里既是他的家也是他的工作坊。辛劳童年练就一身绝技洛桑老人今年75岁,17岁随父亲从日喀则来到拉萨,已经在这个院子里住了四五十年。他说自己每天都是伴着八廓街商贩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剪剪贴贴、飞针走线,完成了,一幅幅堆绣作品。  相似文献   

12.
记得有一段文字记叙了艺术大师齐白石老人的一件事。齐老85岁那年,有一天一连画了4张画,午饭时还不肯停笔。画完第5张以后,他在画上题字道:“昨日大风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充之,不教一日闲过  相似文献   

13.
景剑峰 《民主与法制》2008,(4):F0003-F0003
齐作夫。艺名齐亮夫,出生于湖南湘潭,是国画泰斗齐白石的四世孙,“齐派”画风的主要传承人之一。少年时起,齐亮夫就师从其曾祖齐自石,学习齐派国画技法。齐亮夫自幼天资聪颖。在“白石老人”的精心调教下,孜孜不倦地邀游于国画艺术的海洋。终于领悟出“齐派”画风的真谛,深得齐派画风的真传。后来,齐亮夫定居于新疆。  相似文献   

14.
从外面看,北京西城区跨车胡同13号院,并不起眼,偌大的北京城像这样规模的四合院不算少。然而,黑漆已斑斑剥落的木门旁一块写着"齐白石故居"的石牌,却让无数过往行人驻足起敬。白石老人的四子,当代画坛大师齐良迟先生和家人就住在这个院子里。近日我得到机会造访故居,采访了这位久  相似文献   

15.
沐泽 《台声》2006,(11):90-91
他是余光中的堂叔。早年留日,后经历近30年的军旅生活与近8年的商场角逐。直至56岁时才提笔习画,以画自娱,但却开创出现代中国山水画的新风格。在台湾,他被公认为“足与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齐名”,“惟一能与大陆画家李可染抗衡”的人。余承尧一生的经历与艺术成就被多数人视为传奇及异数。无特别的师承,也非正统科班出身,却凭借他未间断的游历、读书、写诗、习字、吟咏山川以及研究音乐戏曲,成就出晚年一幅幅雄伟饱满又幽深灵动的自然景致。1899年,余承尧出生于福建永春洋上村,幼年家境困苦,14岁时方得入学。中学毕业后投笔从戎…  相似文献   

16.
<正>拜师齐白石苦禅先生是齐白石的弟子。他对我回忆起拜师的经过:"那是1923年的事、我与王雪涛一道去跨车胡同15号齐白石家拜访。当时齐白石六十多岁,正在变法。我为什么选他为师呢?原因有三个:一是他农民出身、为人朴实。二是他有创新,徐悲鸿说,‘文到八股,画到四王,衰败穷途’,但他画的蜜蜂、虾、螃蟹等等,都是独创的,三是他敢说话,门上贴务,送礼的,请吃饭的,都不画。我们去拜师那天,他先  相似文献   

17.
李燕 《黄埔》2014,(2):40-41
正2013年11月初,由黄埔军校同学会组织的大陆书画艺术家赴台交流访问团一行走访了宝岛台湾,我亦以"副团长"之名忝列其中。团中书画家可谓师出名门,其中尤以齐(白石)派传人居多。先父李苦禅是齐白石老人第一位入室弟子。访问团荣誉团长吴欢是剧作家吴祖光、戏曲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之子,有"京城才子"之誉。团员周国良是国画大师周怀民之子,家学渊源深厚;京剧名家杜鹏师从著名画家刘继  相似文献   

18.
郑宗修 《黄埔》2009,(2):53-53
赵抗强,今已92岁,浙江省诸暨市人,原名赵裕相,因抗日救亡,投军报国,更名赵抗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十七期。新中国成立后,他喜欢上书画,尤爱齐白石老人的水墨虾,于是一面工作,一面自学。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美术界素有"北齐南黄"之说。北齐指的是赫赫有名的一代画坛巨匠齐白石老人,南黄指的则是著名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黄宾虹。由此可见黄宾虹的艺术造诣和他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最近,以色列拉玛特甘市远东艺术博物馆举办《齐白石水印木刻画展》格外引起我的兴趣,并促使我在特拉维夫写下这篇文章。这倒并非仅仅是由于作品本身,而是由于和作品一同展出的一封信件──齐白石老人于1955年写给“以色列进步艺术友协”的亲笔信。信件全文如下:齐白石致以色列进步艺术友协的信。“以色列进步艺术友协:衷心感谢你们对我九十五岁生日的祝贺和明信片的献礼。愿中以两国的文化艺术交流更进一步的发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齐白石(印章)”信件是用印有“中国美术家协会”字样的红色抬头信笺所写的。望着这封42年前的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