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辛斌  王冬文  王利群 《学理论》2010,(8):138-140
为了使贫困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高校学习和生活,摆脱各种问题的干扰,应该将他们展现出的消极人格特征扩展为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从容地面对来自人生各个方面的挑战。在长期心理咨询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格深层扩展技术对面临心理困境的贫困大学生起到了良好的帮助效果。这对高校心理工作者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各种社会压力与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红梅 《学理论》2010,(3):123-124
在对高校贫困生予以经济资助的同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急需予以关注,本文针对贫困大学生所普遍具有的心理问题,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的途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贫困生成才的过程中,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视困难、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增强自信心,培养健康人格,树立自尊、自主、自强的主体意识,合理调整情绪,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贫困生走出心理困境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4.
王利娥 《学理论》2013,(30):366-367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个体完成某项行为的自信心。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基本理论为基础,抓住党员大学生思想活跃、热情开放、自我意识强、追求新鲜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心理承受力不强、人际交往存在欠缺等特点,运用团体辅导,让党员大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验成功,在观察、学习和模仿中增强自信,学会积极归因,培养积极情绪,从而提升党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5.
齐兰 《学理论》2012,(32):69-72
近年来党和国家、地方政府部门给予贫困学生很多资助政策,社会的关注度也有所提高,学校也一直在积极帮助他们,多方的帮助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经济贫困状态。笔者结合对所在学院随机选择的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分析得出有效预警措施如下:建立完善的多层次的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体系;全方位加强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拓展社会资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3,(35)
贫困大学生是我国改革收费制度以后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物质贫困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脱贫。高校辅导员,在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贫困的实践中,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将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与大学生心理脱贫相结合,旨在培养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激发和扩大贫困大学生固有的积极精神力量,塑造贫困大学生积极健全的人格,探索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冷水平 《学理论》2011,(14):247-248
贫困大学生已成为我国高校中一个需要特别关爱的群体,我们在关注他们经济困难的同时,更要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他们心里困境的原因很多,解决对策是:建立多渠道的扶助机制;强化人性教育,帮助贫困生建立起自信、自强、自尊的意识;加强贫困生的自助教育;加强校园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8.
付忠莲 《学理论》2013,(14):374-375
建立高校贫困生档案是培养国家人才、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有利于高校贫困资助工作的展开,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还有利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正确认识和理解大学生贫困档案的内容,构建合理的高校贫困生档案运行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叶逢福 《学理论》2010,(3):121-122
在大学生普遍就业难的现实条件下,贫困大学毕业生由于其特殊性,他们的就业更为困难。贫困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对其个人、家庭和学校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于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可为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家庭经济和外显自尊、自我接纳、被接纳感及其交互作用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同时存在;外显自尊与自我接纳是家庭经济与幸福感的中介变量;在农村与贫困生样本模型中,家庭经济、外显自尊、自我接纳的主效应显著;在城市与非贫困生样本模型中,家庭经济与外显自尊的交互效应显著。幸福感悖论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只考虑了经济与幸福感的关系而忽略了心理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心理贫困与经济贫困都会影响幸福感。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3,(2)
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中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除了帮助他们克服经济上的困难,更应该从心理上帮助他们脱贫。通过相关案例,并结合自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分析了应该如何帮助贫困生从心理上脱贫:一是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二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三是加强自立自强和就业教育;四是持久地关注、及时地鼓励和帮助;五是学习上的帮助提高;六是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  相似文献   

12.
王梅 《学理论》2011,(11):307-308
贫困生是当前中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如何健全其良好的社会心态、心理素质,培养其高尚的心理情操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亟待攻关的课题。从分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入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王海龙 《学理论》2012,(32):281-283
作为高校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面临诸多问题。因此,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当前对贫困大学生教育的迫切需要。对此提出了几点有效途径: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三是落实各项国家政策,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四是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五是提高贫困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六是培养贫困大学生情绪情感的调控能力和高度的责任心;七是重视校园文化的培育。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艳萍 《学理论》2010,(22):83-84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主要存在强烈的自卑和失落心理、严重的焦虑情绪和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找出引起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教育和管理对策,帮助他们摆脱心理贫困,走向心理健康,形成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5.
高校贫困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立.为了帮助贫困学生从精神上、心理上解困,高校必须建立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客观分析了解和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贫困大学生人格与应对方式的关系,采用艾森克人格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对安庆师范学院86名非贫困大学生和51名贫困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第一,贫困生人格特征中的P(讲求实际、倔强)、N(内外向)得分显著地低于非贫困生;应对方式的各维度中,贫困生在解决问题和合理化因子上的得分显著地低于非贫困生,而在自责和退避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第二,贫困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和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问题解决、求助与内外向有显著的正相关,与精神质有显著的负相关;合理化与情绪稳定性有显著的正相关。第三,回归分析的结果揭示了关于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的回归模型的方程。  相似文献   

17.
通过自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问卷》对样本量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各维度的平均分由家庭责任感、生活责任感、学习责任感、集体责任感、政治责任感依次降低;对于总的社会责任感而言,贫困生的生源地差异不显著;社会责任感总分及其各维度与性别、年级、成绩排名等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张良 《学理论》2010,(15):203-20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贫困大学生的数量急剧上升,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笔者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夏青 《学理论》2012,(32):249-250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部分,注重心理的调试,培养积极的处世态度,引导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将积极情绪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研究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以积极的思想带动实践行为,以积极的行为引导思想的转变,有利于达到思想与行为的辩证的统一,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法制观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所遇到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2013年699万应届毕业生,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家长的普遍感受,而且还受到了社会、媒体的共同关注。从辅导员的角度,提出具体就业指导的工作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建立健全贫困生职业生涯档案;对贫困生展开就业帮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