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这标志着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已经渐趋成熟定型,开始落地落位。这一伟大构想的  相似文献   

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通向人类解放道路的必经环节,是到达"真正的共同体"的必由之路,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美好目标。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充分认识其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个实际;要继续完善、拓展和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体系,为其构建实践提供强大的思想指导;统筹发挥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两大力量,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主体动力;积极发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未来全球多元现代性的引领功能,为人类解放道路的"一与多"、普遍与特殊提供可能,为逐步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真正共同体"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传统共同体向现代共同体的转变在本质上是个体相互关系纽带发生了改变,即由以情感、信仰为主导的社会关系转变为以利益或价值追求为主导的社会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共同体的最高层次,同时也是共同体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异质性、超越性与自愿性的特征,宽容既是共同体产生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宽容的价值观就没有共同体;同时,宽容又是共同体行动与维系的必要手段。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遭遇着意识形态、民族主义、现实主义与霸权主义的掣肘。从宽容这一理念出发,可以从主体、行为与制度三个层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路径进行理解。  相似文献   

4.
自"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以来,这一理念在国际社会逐渐深入人心,但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学者对其存在明显的污名化论调。总体而言,西方学者主要通过炮制"输出论""威胁论""辞令论"等论调贬损直至否定"人类命运共同体"。西方部分学者的这种污名化论调不仅容易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认同,也容易牵涉其他涉华议题,并助长西方的污华反华行为。为合情、合理、合力应对西方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污名化,我国可借势解"污",善于借助西方世界的知华、懂华人士发声去污;应积极反"污",依靠中国学者主动回应西方学者的污名化论调;要主动除"污",积极做好"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工作;须全面破"污",构建以中国话语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性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5.
侯玉环 《理论导刊》2020,(2):113-12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色、逻辑、立场与样态,与文化实现着深度融通。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色,能够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多重维度构建,实现向"自由个性"的进阶,铸牢人类共同价值;文化的出场与在场融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之中,是人类文明走向的新判断、人类普遍交往的新纽带、人类文化发展的新征程;文化的扬弃与超越确定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从对抗排斥迈向合作共赢,从资本支配转向人本价值,从二元对立走向多元共生;文化的发展延伸,刻画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样态,呈现共创文化交流互鉴的实践样态、共筑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样态、共享开放包容世界的实现样态。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相继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和"亚洲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范畴,构建了以"命运共同体"为主体的"一体同心"的同心圆结构,体现了三者的战略关联性。促进世界大家庭和谐发展,需要各国坚持"共赢主义"发展理念,弘扬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精华,促进各国人民"互联互通",发展人文公共外交,实现"中国梦"、"亚洲梦"和"世界梦"的共荣共生。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大潮,推动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巨变。社会工程作为"现代社会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高度契合,社会工程蕴含的世界历史性、人的主体性、科学技术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根基相通、价值相融、方法相连。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项人类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复杂和系统的社会工程,开阔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新视野,激活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展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运用社会工程思维和理念加以优化发展,以设计思维谋划顶层设计,以价值思维把握发展方向,以创新思维增添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8.
要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对其重中之重——人类经济共同体予以深入探究,本文站在经济伦理学的视角,以建构人类经济共同体所涉及的基础性和核心性问题,即国际贸易的道德合理性、国际金融体系的伦理职责为切入点,对建构人类经济共同体亟需求解的全球经济正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习近平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对国际关系提出的新期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的新指导,是推动建构新型国际秩序的价值依托。新时代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具体实践方案,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创新发展,旨在造就以政党外交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国特色政党外交具有高度的相互依存性,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离不开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的有力保障,而新时代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离不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支撑,这既是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政治逻辑,也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建构逻辑。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走向自觉的"类存在"的表现与确证,因而它必须以人类的自由自觉性为前提。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人类的自由自觉性,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也是维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的基本纽带和灵魂。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质上是人类价值共同体。"人的类存在"体现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逻辑。人类走向自觉"类存在"是历史和现实的要求。经济全球化并不必然导致人类走向自觉"类存在",因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其核心内容或实现路径是共商、共治、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1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统筹推进国际社会的新型主体关系,关涉到国际社会主体地位、主体利益和主体价值等维度。马克思的"实践主体"内蕴着实现人类社会共生发展的理论旨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科学的主体关系思维。"劳动的实践化"推动实践主体地位的平等化,提倡以"相互尊重、平等相处"的理念构建国际社会主体地位;主体的生产关系理论指明主体利益的生成动力,要求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逻辑构建国际社会主体利益关系;实践的人类解放性凝聚主体价值的共通性,为国际社会多元化发展确定实现和谐世界之共同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在实践逻辑上,以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治理问题及多民族国家发展问题等社会现实问题为根本导向。在结构逻辑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前提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良好国际环境,中华民族共同体则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强后盾,三者构成相互促进的"三位一体"结构。在价值逻辑上,始终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关切点,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以公平正义为基本价值原则,以共商共建共享为价值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3.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遵循,推进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与对外开放的重大使命。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实践成果显著,包括校企协同"走出去"模式、产教协同联盟模式、边境职业教育联盟模式、校际合作"鲁班工坊"模式等。要积极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发展路径:包括统筹规划,多方联动;突出重点,务求实效;明确路径,整体推进。聚力构建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共同体,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经验模式与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展示了新时代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促进这一理念的国际认同,既是时代发展的呼唤,也是中国实现大国复兴的要求。当前,西方话语霸权对中国的抹黑、部分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质疑以及中国自身相对孱弱的国际话语权等因素,严重制约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为此,我们要大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夯实话语基础;完善中国话语体系,扩大"中国声音";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促进理念共识。唯有如此,方能切实推动世界各国凝聚"命运共同体"共识,从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文梳理了2017年国内学者研究的几个重要方面,包括阐发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时代背景,解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概念,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揭示其价值意蕴。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这一多维度解析,可以为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依据,也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1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其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安全格局、文明交流和生态体系等方面存在逻辑关联。因此,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切入点,倡导建构利益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明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马克思人学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人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人性基础、动力基础、价值基础、历史基础。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人性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的本质展开的内在应有之义;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动力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的社会性需要在世界图景中的呈现;马克思人的利益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人的利益生成和发展规律,体现人类的共同利益;马克思人的历史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依据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表征人的发展的现实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上是"人为的"与"为人的"辩证统一,是"依靠人民"与"为了人民"的辩证统一,是世界人民共同建设与世界人民共同享有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8.
正自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演变下,围绕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发表了许多主旨演讲和重要讲话,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19.
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定义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赖状态,而学界缺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相互依赖的系统性分辨,可能理论上使两者同义反复,也对实践研究构成误导。对相互依赖的考察可以通过国家集团在利益、归宿和责任表现出的一致性来展开:若各国缺乏一致性,则相互依赖关系最不稳定;若有部分一致性,则关系更稳定但分歧将成为其变数;若有高度一致性,则关系最为稳定并自动消解各国分歧,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征。当前国际经济秩序离人类命运共同体仍有很大差距,相互依赖关系仍不时失稳,使之持久稳定的途径可从发展集体责任入手,寻求建立更具约束力和更少依赖少数大国的全球治理机构。  相似文献   

20.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是中国道路基础上关于新全球化及全球治理的哲学贡献,已进入2018年修宪所建构的宪法新秩序。民族国家不是理想秩序的终点,西方历史上也曾经历过对"命运共同体"之哲学与制度的艰难探索,更有美国式全球化体系的实践高峰,但终因无法超越"二分法"困境及民族国家利益本位而转向颓势。中国作为融合东西方智慧的现代化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于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双重使命与双轨目标,以治理现代化和一带一路作为实践抓手,有效激活及发展了中国古典的"天下主义"及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国际主义",吸纳整合了全球善治的合理因素,成为世界历史之新一轮秩序的构建者。"人类命运共同体"因而具有发展马克思主义及推动全球治理的重大哲学与制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