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知青上山下乡”,是一度牵涉到千家万户,对一代青年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问题。近几年一些理论工作者对此作了初步的探讨。 1、关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过程。我国知青上山下乡产生干五十年代。1955年到1957年底,共青团中央在十多个省市组织了远征垦荒队,  相似文献   

2.
正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给四川经济社会罩上了一层阴影,也为四川知青上山下乡带来了新的背景。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迅速掀起在"文革"初期,四川知青上山下乡受到很大冲击,甚至在"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氛围中要"推倒重来"。但是,从上到下都坚持知青上山下乡的方向。可以说,知青上山下乡政策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在"文革"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他赞成将知青上山下乡作为缓解城镇就业压力的新方向,通过给知青写信、肯定有关上山下乡题材的剧本等方式,鼓励知青上山下乡。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他提出了知青上山下乡的基本指导思想;将知青上山下乡纳入国家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知青的安置方向;深入总结知青上山下乡的基本经验,及时回答了在推进上山下乡工作中需要把握好的方向性、政策性问题;通过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人物、拍摄有关知青题材的电影等途径加大对知青上山下乡的宣传力度;倡导"半农半读",推动下乡知青的合理布局。在指导知青上山下乡工作的同时,周恩来对知青十分关心、爱护,尽力解决知青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确保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中大部分论著侧重于对“文革”期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回忆与反思,而对“文革”之前的知青上山下乡问题,鲜有人关注和论及。事实上,知青上山下乡始自50年代中期,到“文革”爆发之时,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已进行了近10年。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粉碎"四人帮"以后,四川知青上山下乡继续推进。1978年12月结束的全国和全省知青工作会议,确定把知青工作重点从动员安置转移到就业安置上来,成为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的转折点。创造解决知青问题的条件随着拨乱反正的进行,知青工作中很多棘手的问题开始理清思路。而要根本解  相似文献   

6.
论“文化大革命”之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中大部分论著侧重于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回忆与反思。事实上,知青上山下乡始自5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爆发之时,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已进行了近10年。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学术界以及广大知识青年的广泛重视,从而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史料呈现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档案文献史料都有所披露、一手资料种类多样、知青口述史料极其丰富、知青文学史料不容忽视、网络史料方兴未艾等鲜明特色。近年来,随着知青史学研究视野的深入,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展现出了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正2008年2月,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知青心中的周恩来》一书。该书由北京早年下乡插队的知青侯隽组织撰写。曾经担任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秘书赵炜、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主任廖心文和原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领导小组的负责人顾洪章等人担任此书的顾问。该书通过对知青历史的回顾、知青亲身经历的回忆和知青的切身感受,比较全面地、客观地展现了整个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过程。当然,通过此书,众多的读者更可以看到当年  相似文献   

9.
1978年因云南农场知青写给邓小平同志的公开联名信而引发了震惊全国的知识青年回城事件,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关注下,这一事件得到妥善解决。通过这一事件,全国逐渐停止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20世纪80年代初知青问题得到了解决。  相似文献   

10.
陈庙纪事     
知青上山下乡,曾是新中国历史上涉及千家万户、波及全社会的一场运动。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到70代年末,全国先后有近2000万城镇知识青年离开父母,奔赴边疆、山区、乡村,经历了人生的磨练和命运的洗礼,把他们的青春、汗水甚至生命奉献给了"第二故乡"。这个历史进程不仅改变了一代青年人的命运,对整个社会也产生了巨大、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为此,我们继续与山东省档案局合作,收集汇总反映山东知青上山下乡的那段历史,既是那一代人的愿望,也是对历史的负责。  相似文献   

11.
张曙 《党的文献》2003,(6):57-62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是“文革”遗留下来的一大社会政治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 ,邓小平打破思想禁锢 ,率先提出广开就业门路 ,逐步结束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他还对下乡知青的回城请求和回城知青的就业问题提出了指导意见。在他的积极推动下 ,知青问题最终得到了较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12.
李文清 《实践》2011,(6):15-15
孙奎连是一名重返"知青"路、带领第二故乡人民脱贫致富的共产党员。39年前,孙奎连跟着父母随医疗队来到宁城县大城子镇"上山下乡",在八里罕中学高中毕业后,他到了大城子镇鸡冠山村当了一名知青,那年他刚刚17岁。三年的"知青"生涯,使这个在大城市里长大的学生,成长为大队团总支书记、民兵副连长、大队党支部副书记。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热播,一个尘封已久却影响深远的事件——知青返城,重新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这里所说的"云南知青",仅限于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他们总计约10万人,在全国1700多万知青中,所占比例不足1%,但他们的影响却极大。从这片红土地上走出了王小波、钟阿城、陈凯歌、邓贤等文化名人,他们的作品影响深远。1978年底,由云南知青发轫的返城风暴,终结了长达10年的知青上山下乡  相似文献   

14.
孔力 《党史纵横》2012,(7):59-60
上世纪50年代,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因毛泽东的亲笔批示而享誉全国,后来更名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在那股波及全国的知青上山下乡的洪流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成为中国知青运动的“圣地”。来自北京、郑州等地的知青源源不断地涌向这里,从这里走出了全国党代表和中央候补委员卢忠阳、全国人大常委薛喜梅、中共十犬代表杜银娣、七届全国人大代表黄法娃等风云人物。  相似文献   

15.
张曙 《世纪桥》2000,(2):61-63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建国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由官方组织的群众性运动。对这段历史进行认真梳理、科学分析和理论总结,是八十年代末、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才开始的。近几年来新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表明对知青上山下乡这段历史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研究者们对许多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争鸣。本文仅略述以下几个问题的研究动态。一、对“文革”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评价问题发端于50年代中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主要是试图解决城市剩余劳动力问题,并把它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开发边疆和偏远山区的事业结合起来,从而找到一条符合…  相似文献   

16.
知识青年必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到工厂、到农村、到边疆、到基层,是青年学生接受锻炼、经受考验、在实践中成长的必由之路。这是毛泽东反修防修百年大计的指导思想,也是五六十年代热血青年的自愿之路。然而,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使工厂停工,学校停课,“老三届”积累在城,无学可上,无业可待。于是乎毛泽东提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青年学子纷纷响应: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一场影响了一代人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出现了。从它的开始,到它的落幕,其中的经验教训,其中的酸甜苦辣,可待寻觅,可待追忆……当年学子鬓未霜,岁月人生两茫茫。改革春风吹神州,此辈今日是栋梁。  相似文献   

17.
孙瑛 《党的建设》2012,(7):60-61
知识青年(以下简称“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已经过去T30年,但因规模大、持续时间长,不仅使上千万知青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同时也牵动着上千万个城市家庭的切身利益,因而使“知青”成了一个有着特殊含义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黄春平 《新湘评论》2014,(18):60-61
落成于1996年9月的"知青阁",耸立在炎陵县城西湘山之巅,这是全国第一座知青纪念建筑。作为一名在农村插队落户三年并参与知青阁筹建、知青故乡行筹备工作的老知青,刘时雨对这座凝结7000多名来炎知青蹉跎岁月的建筑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七千知青入炎陵"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是毛泽东主席1968年底所作的"最高指示"。因此,很多人认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1968年,而"炎陵县在1963年就开始接受城里知青"插队落户",从炎陵知青阁就可以知道这个情况。"刘时雨说。  相似文献   

19.
下乡上山与上山下乡。从语法上说,它们是同一结构的联合词组,只是这一词组的前后两部分换了一下位置而已。但从历史上说,它们却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提法问题。1950年代,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就业难的国情,国家开始了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次大试验,这就是下乡上山,这一保农业、促就业的试验持续到了文化大革命前夕。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本来是就业问题的下乡上山,却被当成政治运动去搞,指导思想偏了,工作上也出现严重失误。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7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此后,全国就通用了上山下乡这一提法。从下乡上山到上山下乡,不仅体现了国家政治生活发生变化这样一种客观事实,而且从细节上,体现了知识青年安置目标和方向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性质进行重新审视,提出了“动态”的认识,认为五六十年代的知青运动就是为了解决城镇人口过剩、就业压力而开展的,“文革”中的知青运动不能简单地视为一场政治运动,而应当看成是带有强烈政治化倾向的强制性人口迁移的非常措施,对其历史作用的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