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古代官吏政绩考核制度始建于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官吏政绩考核制度,考核内容和标准从重视品德到综合考核品德和治绩;考核管理机构从无到有;考核方式主要是上计制度;奖惩措施根据考核结果实施.相比于先秦时期,秦汉时期的官吏政绩考核制度体现出许多创新之处,同时又有历史局限性,应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2.
执政党的制度建设,是党的自身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重大问题。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必须注意吸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明成果。中国古代社会官吏考选制度对于完善党的公选制、领导干部考核制度以及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珣 《行政论坛》2001,(6):76-78
中国古代官吏享有"特权"及"重典治吏"是当时社会的显著特征.在司法上,官吏享有特权的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重典治吏,可从两方面来理解,既有用刑之重,还应包括法规形式的多样与数量的庞大.这看似矛盾的二者,实际上有着不同的调整对象,有着互相承接、互为补充的关系.当前的许多腐败现象可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吏的特权与重典治吏的相互关系中找到根源.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古代惩贪廉政建设的历史渊源 据现有的文字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惩治官吏赃罪的刑事立法可以追溯至夏朝,按夏朝皋陶的法律,官吏犯“昏”“墨”“贼”三种罪的要处以死刑。“贪以败官为墨”,其中的“墨”罪即指官员贪赃枉法的罪。这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肃贪廉政建设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5.
卢华斌 《学理论》2012,(24):92-94
"一人犯罪,诛其九族",是中国古代连坐制度的一个形象表述。职务连坐,在我国古代,特指官吏职务连坐。作为古代法家重刑主义思想的产物,连坐制度与儒家正统思想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选取官吏职务连坐为视角,分析连坐制度的理论基础,探索连坐制度何以在与正统思想矛盾的情形下延续千年,并试图重新审视连坐制度的普世价值,论证在现代官吏治理中引入连带责任问责方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古代考选制度衰落的原因王一多近现代文官考选制度起源于19世纪后期的英、美两国,但它的更早的形态则应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早在隋唐时代,中国就已建立起高度完善的文官考选制,即通过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来选拨任用政府官吏的制度。自隋唐以后一千三百多年...  相似文献   

7.
人们对去年中国爆发的百年不遇的大洪水仍然记忆犹新,心有余悸。但是社会上长期泛滥的、由纯粹人为原因造成的另一个大洪水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尽管其为祸之烈、影响之大比起真正的大洪水尤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是社会上长期、广泛存在着的“浮夸风”现象。对付天灾,我们可以抗洪抢险、严防死守;对付人祸,则必须构建另一个坚实的防洪大堤——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消除滋生浮夸的土壤,遏止浮夸现象。本文试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此作一探讨。一、浮夸现象的性质:一种机会主义行为浮夸现象的产生有着久远的历史,它表现为古代官吏…  相似文献   

8.
中国素以礼义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一定意义上说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我国古代有作为的思想家、政治家 ,历来十分重视道德的教化 ,也十分重视对于为政者本身的道德要求 ,并把“德治”作为一种社会和政治理想。这一传统对于民族文化心理有着深刻的影响。人们在评价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甚至一个地区的时候 ,无不把社会风气、社会道德水准尤其是各级官吏的道德素质状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古代…  相似文献   

9.
论言谏制度是君主专制的监控和纠错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谏是中国古代规劝君主并促使其改正过失的一种制度 ,它与御史弹劾相互配合、互为表里 ,御史纠察百官之非法 ,谏官谏诤君主之违误 ,两者比翼共同构成了古代监察制度的有机整体 ,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彰善瘅恶 ,激浊扬清”的作用。言谏制度作为对君主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是君主专制的调节因素和有益补充 ,也是我国古代对政治运行体制的完善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0.
笔者出差西安市,偷闲参观碑林博物馆时,幸遇一古代“官箴”石刻原物,上书:“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名言,于此见到出处,颇多感触,乃欣然购得石刻拓片,聊作珍藏。 古往今来,阐述为政之道的文章、书籍汗牛充栋,而这则“官箴”名言阐述为官从政之道,却言简意赅,一言以蔽之;一个“廉”字,一个“公”字。而且强调,做到这两个字,比“严”、“能”等其他方面都更重要、更可贵。这段话虽然出自古代封建官吏之口,虽有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仍可以给当今的从政者以勉励和告诫。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官吏的理想人格是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精华部分,也是公仆人格思想的来源之一。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官吏理想人格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既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当代行政人才选拔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实行时间最长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它不仅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力图通过对其在人才选拔方面的利弊进行分析,提取其合理、科学的精髓;总结出对当前我国行政人才选拔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作为传统治国之道的重要部分,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就其哲学基础而言,民本思想是传统社会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基础,人性论是传统社会官德修养的理论依据,义利之辨影响着古代官吏的行为模式,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论世界观塑造着古代官员的社会责任感。对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哲学基础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传统的治国智慧,汲取历史经验,拓宽理论视野,更好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促使社会变得更加清明和公正。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之治”取得举世瞩目的两大奇迹,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制度优势,“中国之制”成就“中国之治”。本文从六个方面诠释了“中国之治”的制度创新逻辑,即:“中国之治”制度创新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制度创新的理论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制度创新的现实基础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制度创新的终极主体是人民群众;制度创新的效率标准是人民满意不满意;制度创新的奋斗目标是民族复兴。这一制度创新逻辑是“中国之治”制度创新的成功“密钥”。其治理效能转化的路径为:厘定中国式现代化治理目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率;加强治理评价,凸显“人民至上”的治理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中丰富的廉政思想对于我们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具有重要意义。要着眼于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以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加强“能廉”制度建设;要着手于完善领导干部激励保护制度,以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加强“促廉”制度建设;要着重于实现权力运行的法制化,以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加强“保廉”制度建设;要着力于完善监督约束制度,以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加强“必廉”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我国以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为重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在“出口”问题上,尤其是辞退制度的推行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尤其是考核制度的科学合理与否对辞退制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招福 《各界》2014,(5):70-73
中国古代的姬妾制度,堪称世界奇观。此一制度,打从母系氏族消失那天起,便开始萌芽,然后茁壮成长、势不可挡。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中国式的“姬妾制度”,是一种极度没有人性、极度残忍无情的制度。因为它将“阶级”带进了家庭、带进了同床共枕的人儿、带进了手足之情中间,强行把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分成了压迫和被压迫的两类。这实在是对人性莫大的嘲讽。光从制度含义来讲,姬妾制度连阿拉伯国家的“四妻制”都不如。不能不说,这是“仁恕”之道背后的黑色幽默。  相似文献   

18.
正第一种思路和方案是以官僚体系纵向监督权构成制度的笼子。这是历史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思路。这一思路中,又分为三种情形。一是一般行政官吏的上下级监督。因为对下一级官吏不放心,国家设上一级官吏来监督;对上一级官吏不放心,又设更高一级官吏来监督;最后君主要监督所有官吏。二是设专职监察官系统负责监督全国所有文武官吏,监察官直接对君主负责并报告,如中国历代的给事中制度和监察御史制度。三是对监察官系统都失去信心时,就实行君  相似文献   

19.
科举取仕的历史嬗变与现实观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举取仕制度是自隋唐以来中国古代的一项选官制度。纵观科举历史嬗变过程 ,辟析众说 ,本文认为科举“源于汉魏 ,肇基于隋 ,确立于唐”。这项制度具有“贤能治国、为我所用 ,竞争公平、标准客观 ,立法保护、稳定连续”的合理性 ,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对西方文官制度也产生过影响 ,对我国当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公开选拔干部考试 ,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4,(27)
为了适应统治需要,中国历史上一共有三个影响深远的人才选拔制度,分别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这三种制度是一种承上启下的关系,都是为了解决当时官吏选拔和社会治理。这种选拔制度的建立也对当时社会的文化、观念、法制的直接体现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