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快乐拉祜     
拉祜族是一个快乐的民族,拉祜族的快乐体现在他们的欢歌热舞中,体现在他们的世俗生活中,体现在他们对祖先的纪念与膜拜中……拉祜族的快乐源自哪里?拉祜族的快乐是因为什么?让我们走近拉祜族,解开拉祜族的快乐密码。载歌载舞的极乐拉祜族人人能歌善舞,只要会说话就会唱歌,只要会走路就会跳舞,这是拉祜族与生俱来的特点。拉祜族的民族传统舞蹈,  相似文献   

2.
拉祜族聚居区联动开发采用区域联动板块发展模式,深度联合开发,即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设计、目的地宣传以及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等各方面全面开展联合开发。以拉祜族民族文化作为核心,统一开发拉祜族文化及文化辐射圈层;打破行政区划,以拉祜族聚居区为中心,构建极具民族特色的旅游产业带;统一民族形象,创建民族品牌,以拉祜族生活区域深度游、体验游作为主要的旅游方式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3.
正民间工艺一直是拉祜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与拉祜族的衣食住行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体现着拉祜族的集体智慧。从历史上看,拉祜族工艺起源于生产生活需要,其内容与种类基本属于手工艺的范畴,主要包括竹木制品的制作、纺织品制作、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4.
拉祜族是云南省的独有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澜沧江流域的普洱、临沧两市,相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市也有分布,约80%的拉祜族聚居在澜沧江以西地区。拉祜族自称“拉祜”,意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历史上曾是一个狩猎民族。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但拉祜族人民长期与汉族、傣族密切交往,多能兼用汉语和傣语。  相似文献   

5.
哀牢山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思茅地区镇源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者东乡哀牢山一带,与彝、汉、哈尼族杂居。解放前,哀牢山的拉祜族自称“戈搓”拉祜族,在清代的一些地方志中,拉祜族被称为“果葱”、“苦葱”、“苦宗”和“小古宗”。时至今日,镇源县者东乡的拉祜族仍然自称“戈搓”。由于长期与彝、汉、哈尼等民族杂居,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相互交流,加之地理环境的因素,今天哀牢山的拉祜族在语言、服装、建筑、宗教等方面都极大地受到其它民族的影响,汉化、彝化程度较深,他们几乎丧失了本民族的语言、服饰以及传统的建筑。所…  相似文献   

6.
吴平 《今日民族》2005,(5):21-24
五百多年前,青海湖畔的一支游猎民族南下澜沧江河谷,辗转迁徙到今天云南省临沧市的南美一带,住在深山老林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自称“拉祜”,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拉祜族”,1987年,这里正式成立了南美拉祜族乡,从此,南美拉祜族结束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定居下来,南美拉祜族山寨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南美拉祜族乡位于临翔区西部的高寒山区,距离县城48公里,全乡有28个村寨,4万多人。适应游猎生活的需要,南美拉祜族的住房是原始吊脚楼,称为“木掌楼”。按习俗,盖一间木掌房的木料要由一棵树改锯出来,其中包括长3、5米左一棵树撑起的“土掌楼…  相似文献   

7.
施吉良  洪艳玲 《思想战线》2013,(Z1):147-148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考察,总结经验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促进拉祜族妇女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究,结果显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深受拉祜族妇女的欢迎,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在提高拉祜族妇女的身心素质、乐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人际关系改善、良好社会风气形成、大众全民健身的开展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黄回村在一天天变美,拉祜族同胞在一天天变富,拉祜族同胞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一天比一天坚定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南岭乡有一个小村庄,名叫黄回村。黄回村共辖25个村民小组,753户农户,3344名村民,主要为拉祜族。"拉祜"源于1953年4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区各族各界代表会议作出的《关于拉祜族自治区若干问题的报告》,"‘拉’即大家拉起手来,代表团结,‘祜’代表幸福。"拉祜族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两汉时期,就扎根在了沧澜地区,黄回村是养育他们的地方,是割不断的乡愁。  相似文献   

9.
南美拉祜族乡是一个以拉祜族为主体民族的贫困乡,地处临沧市临翔区西部的偏僻高寒山区,南美中心校有一所中学、一个校区(4个村完小、12个教学点,其中一师一校5个点),教职工56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37人,在校生581人,有拉祜族、傣族、佤族、布朗族、回族、汉族7种民族,其中拉祜族学生占72.14%。历史上,南美拉祜族居住在深山老林中,靠狩猎为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形成了守旧封闭的思想观念,“有饭大家吃,有酒大家喝,一户杀猪,全寨吃肉”的原始平均主义思想浓厚,不善于农业生产,“种一片坡,收一土锅”的粗放耕作仍然普遍,生活非常贫困,许多人家…  相似文献   

10.
南美拉祜族乡是临沧县较高寒贫瘠并地处深山峡谷的民族聚居乡,总面积121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28个村委会,33个生产合作社,961户4349人,其中拉祜族人口3137人,占总人口的7214%。全乡总耕地面积11582亩,其中水田3002亩,旱地8580亩。南美拉祜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群众很少与外界接触。大部分拉祜族群众还过着游牧生活,群居、群住、人畜混居现象较为普遍,生产工具简陋,种植品种单一,广种薄收,大多数拉祜族群众靠国家救济为生。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对南美的发展非常关…  相似文献   

11.
拉祜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拉祜”一词是该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历史上把拉祜族称作“猎虎的民族”。拉祜族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可追溯到古代羌人族系,他们大多依山而居,青山秀水造就了拉祜人像山一样淳朴忠厚的品格,他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与山、水、树共生共存。  相似文献   

12.
常俊之 《今日民族》2010,(11):53-54
元江县羊街乡有拉祜族苦聪人210人,主要聚居于党舵村委会的烧灰箐寨,还有少数与哈尼族杂居在烧灰箐附近的坡头村。汉语、哈尼语、拉祜族苦聪话三种语言,结构上相互补充,构成了羊街乡苦聪人语言使用的多语和谐。  相似文献   

13.
老达保是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传承基地之一,是唱响《快乐拉祜》的地方,这里的人们与歌舞为伴,与快乐相随。走进老达保,总是能听到他们歌唱共产党,歌唱新生活的美妙歌声。澜沧县酒井乡老达保是全国闻名的拉祜族歌舞之村,坐落在青山绿水间,全村102户419人,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能歌善舞,保留的拉祜族传统芦笙舞有64套、摆舞99套、古歌100余首。  相似文献   

14.
当人类进入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21世纪时,云南边陲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者米拉祜族乡的拉祜族“苦聪人”也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飞跃和变革。  相似文献   

15.
南美拉祜族乡是临沧县最贫困的高寒山区民族乡之一,被列为全省506个扶贫攻坚乡。这个乡拉枯族人口占72%,由于文化落后,生产发展缓慢,群众生活极为困难,大多数拉祜族群众年年要靠民政救济解决春夏荒问题,贫困程度特高,扶贫难度很大。解放以来,党和政府没人了大量人力、财力,帮助南美拉祜族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80年代省、地、县又加大了扶贫力度,特别是在帮助拉祜族群众发展生产、安排生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据统计,各级民政部门共发放救济粮100多万斤,发放救济款对多万元,省、地、县各级投入各项扶贫、扶持资金共计300…  相似文献   

16.
拉祜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古老民族,尽管20世纪前没有文字,但却创造了底蕴丰厚、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并在悠悠岁月中口耳相传、奔流不息,为丰富祖国的文化宝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政府帮助改进了20世纪初由外国传教士设计、只限于少数宗教上层使用的老拉祜文,形成了比较科学完善的新文字后,拉祜族文化更是进入了健康发展、全面繁荣的新时代。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  相似文献   

17.
<正>拉祜族是我国的一个跨境少数民族,人口不多,却活力四射。如今,年轻一代过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生活,笔者在对云南澜沧老达保村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深深地被他们所吸引,老达保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就是当今拉祜生活的微观聚焦。拉祜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现代传媒技术的引进,拉祜人民生活观念的变迁,这一切都使得拉祜族年轻一代的生活观与祖辈们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封  相似文献   

18.
待抚的贫困乡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者米拉祜族乡是中越边境线上一个特困乡。该乡辖4个行政村,63个自然村,70个社,3044户,17120人,其中拉祜族人口占30%。解放前,拉祜族称“苦聪人”,生活在原始森林中,以采集、狩猎为生。恶劣的自然环境,极其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致使苦聪人濒临灭绝。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帮助下,苦职人走出深山老林,开始定居定耕,社会形态从原始部落制跨越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一个民族的进步,仅仅是政治上的翻身是远远不够的,归根结底还要靠发展生产力。几十年来,为帮助拉祜族群众发展经济,摆脱…  相似文献   

19.
拉祜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是伟大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2011年1月27日至2月12日,为完成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节日志·春节》之“扩塔”(拉祜年)子课题,我们选择了拉祜族人口最为集中,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澜沧县富邦乡赛罕大寨作为调查点,在调查期间,我得以近距离接触了神秘的赛罕村,亲历拉祜族“扩塔”节。  相似文献   

20.
舞彩澜沧     
雨周 《今日民族》2013,(3):38-39
舞蹈是另一种语言,它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不同的舞蹈具有祭祀、娱乐、表演等不同的功能,在澜沧这片热土上,就流传着这样一些多姿多彩的舞蹈。摆舞摆舞是拉祜族民间舞蹈中的一种舞蹈形式,是拉祜族两大传统舞蹈之一,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只要高兴,人们便相聚而舞,深受群众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