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过程的本质,即德育内化的过程,也就是把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这种转化需要教育者的协助。但是,要完成这种转化,必须通过学生心理内部的矛盾运动,通过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化吸收。  相似文献   

2.
强化和完善大学德育内化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的制高点是大学教育。大学德育的对象是智商较高、思想活跃的群体 ,要使德育深入人心 ,必须强化和完善德育内化的机制。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树立新的德育观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加强师德建设 ,把德育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要训练正确的思维方式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陈华 《理论月刊》2003,(9):134-135
传统的高校德育重视"规范伦理",忽视"德性伦理";重视显性德育课程,忽视隐性德育课程;重视德育知识的传授,忽视德育的"内化"与"外化".究其原因在于忽视对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培养.高校德育应该转变观念,明确目标,注重实践环节,加强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高校德育认同低效的归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教育者建构自己的品德首先要内化德育内容,而认同是内化的关键环节。但在高校德育中,由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者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德育认同效果。提高学生的德育认同效果,应优化德育内容、选择科学的德育方法、提高德育教师队伍素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等。  相似文献   

5.
教育不只是培养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它必须承担传递人类基本价值观的使命,必须让个体在情感上认同、接纳这些规范,用生命去体验、内化这些规范。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形成品格和价值观主要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深入分析探讨学科价值有利于在学科教学中更好地进行价值观教育。思品课的学科价值目标应侧重德育目标,并力求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学素材要具备教学的价值目标,这是思品学科自身学科特  相似文献   

6.
论德育的内化过程与教化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认知内化是品德形成的必要条件 ,这是一个受教主体对道德知识的接收、选择、接受和内化的发展过程 ,其本质是德育内外因有效作用的结果。道德教化的一切有效策略都要基于对这一关系的充分把握。  相似文献   

7.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依据孔子的相关言行,本文分析了孔子关于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品德构成要素的相关论述,并对孔子的德育过程思想进行了简单总结。  相似文献   

8.
邹斌 《青年论坛》2005,(4):86-87
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能为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提供动力支持、心理基础、实践舞台、思想品德保证和理论指导及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9.
张莉 《湖北社会科学》2008,7(3):173-176
高等教育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依赖于教师。教师是发挥教学德育功能的主导力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实践教学德育的目的,发现学生的思想动向,补充和完善教学的德育内容;教师的素质对教学德育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科学素质、文化修养、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影响着教学德育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育人功能、协调功能和转化功能。同时,高校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努力促进教学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0.
学生道德信念的树立,道德行为的培养,仅仅靠教师的“外雕”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的内化,只有内化的东西才是深刻和牢固的。为了切实提高德育的效果,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过程,我们抓住了以下两个环  相似文献   

11.
“U型学习”超越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可以实现内化和外化的有机统一。“情境·思辨·对话”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实现学科知识的内化;通过表现性学习,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当下生活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实现学科知识的外化。教师通过精心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开展U型学习,可以充分发挥思政学科立德树人的功能,培养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校德育长期以来存在着“知性化”的倾向,就是将道德看成一个单一的知识体系,以认知代替体验和情感过程,难以使道德理论内化成学生的道德素养。为克服“知性化”德育的困境,高校德育必须超越“惟理性”的观念局限,以实践活动为主体内容、以内化体验为基本方式、以自主生成为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德育运行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工作理念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承认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这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充当多种角色的合作者,并通过建立高校德育运行新机制,在各个环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从而有效实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4.
老子德育思想对当代德育实践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晶 《湖北社会科学》2006,1(10):168-170
《老子》是一部德育思想的经典。老子倡导“见素抱朴”的德育思想,是培养独立人格的思想依据;老子提出“行不言之教”的方法,作为一种潜隐的德育方法,对于实施隐性德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老子德育思想中所蕴含的真义,我们从事当代德育实践活动时,都应当认真思索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一门艺术。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课堂教学的快乐,是当今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崇高追求。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塑造学生心灵的事业。教师只有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树立灵动的生成理念,追求特色的教学风格,才能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创新教学艺术让我叩开了学生的心扉,走进了学生的心灵,留下一幕幕难忘的记忆。  相似文献   

16.
高校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社会的关注,德育的低效甚至是失效问题更是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思考的重心之一。尽管我们一直高度重视高等院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是高校的德育功效偏低,主要现状是学生对德育表现出若即若离的态度,有一种疏离、冷漠,甚至逆反的心理,德育要求不能有效地内化为学生的品德素质。认真对德育低效的根源进行深刻的反思,剖开层层现象,深入研究问题的核心,我们认为:对德育理想的片面坚守和对理想德育的迷失是高校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学分制管理体制下,高校德育实效性低下已成为不争事实。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德育生命线地位被虚化而没有得到落实;二是学分制下学生的德育目标如何合理确立以及实现却始终是一个难题;三是没有形成开放的德育思想。而坚持德育首位,落实德育为先的理念是解决德育低效的前提;实事求是,合理分居设置学生的德育目标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树立开放德育理念,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体系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的整合,确立了情感体验在德育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变化过程,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成为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情感在学生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情感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认知的发展,有助于促进  相似文献   

19.
国家对中职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为中职教育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中职教育大力发展的同时,中职学生的德育状况令人堪忧。中职学生的德育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部门的素质和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作为培养有文化的的劳动者的中职学校,提高中职学生的德育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德育教育作为中职学  相似文献   

20.
王仕民 《青年探索》2005,1(4):44-46
德育文化的政治功能就是指德育通过文化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特定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在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导向作用、保证作用、服务作用、稳定作用、协调作用、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