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日文化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各类史书中,都记载着一些从日本适度重洋,“冒万里而至者”,其中不乏来华学习者。他们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为中日文化交往所起的重要作用,将对跨国、跨民族文化教育交流研究,对今后开展国际合作留下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李佩环 《长白学刊》2011,(3):145-149
丈化交往需要文化选择,不同的文化选择决定着文化交往的实现状况.文化交往中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文化选择使文化交往的实现呈现出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的趋向.在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的对立统一中,文化交往最终将实现文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3.
吴炫 《探索与争鸣》2005,(12):71-73
东方各国在欲望、利益的自我实现上应该遵守“普遍的不伤害他者”的底线,以区别西方普罗米修士似的向自然和他国的“盗天火”,在性质上应该以“自信者”的审美形象区别西方的“强权者”和“战胜者”。东方现代国家文化交往的共同理念的形成,一是应该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思想的反思和批判基础上,并将百年历史视为“未完成的现代性”,二是文化之间因差异产生的批判,不应该是以己之长“克服”他文化之短,而是唤起他文化的原创性来改造自身的文化,从而通过创造形成“不同而并立”的现代文化交往关系,突破“大东亚”的思维。  相似文献   

4.
佛教圆融思想有深刻的文化和谐内涵。其中,无尽缘起蕴含着文化的共生协进;诸法融通体现了文化的互通无碍;绝待平等显现了文化的多元一体。在当今时代,这一文化圆融智慧具有深层次参考价值,值得为文化冲突而苦恼的人类所关注。若能汲取其精华并运用于社会文化交往中,欲达成文化间的和谐将非难事。  相似文献   

5.
十七世纪上半叶,中国正当明末清初,是政治发生大动乱,社会处在大动荡的时刻。人民为了走避战乱,纷纷逃往海外,也有不少到了日本,其中一些“义不帝秦”的明末遗民志士,从此一去不回,长期侨寓东瀛,他们在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也曾作出了不少贡献。其中功绩最卓著者当首推朱舜水,他尽心尽力,传播经邦宏化正统的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梁启超所指出:“德川二百年,日本整个变成儒教的国民,最大  相似文献   

6.
日本人的国民性所体现出的“缘人”特征与武士道精神,对上下位序非常敏感;自我定位对日本人十分重要,因为上下位序是通过自我定位而决定的。传统华夷秩序所体现的位序,乃中国在上,日本在下。日本的儒学者对传统“中国”一词所预设的华夷之辨与东亚政治秩序,不管是在“文化认同”或“政治认同”上,均难以接受。通过不断地对“中国”一词提出臆想性的解释,日本的儒学者缓解了“文化自我”与“政治自我”割裂所造成的自我定位困境,并让中国经典得以适应于日本的整体文化(自信)之中。日本的国学者排斥儒释文化,认为必须立足于日本的价值之上,才能够认识到中国的“道”误在何处。日本学者对“中国”一词诠释的嬗变,对日本人的自我定位与国际关系,均带来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刘和林 《求索》2008,(9):111-112
文章从社会文化大背景研究的视角,通过分析威权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指出威权关系是性别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针对两性在文化交往中因威权而造成的文化差异,提出在社会文化交往中应重视性别差异产生的影响,增强两性交际中的有效性,以达到两性和睦相处,和谐交往,共同构建人类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2013年6月17日,历经近1500年历史洗礼、淬炼而逐渐形成的闽商精神、以及闽商所践行的中国海洋文化,因第四届世界闽商大会的召开,再度令人注目。 纵观历史,从唐代末年走来的闽商群体,一直是中国海洋文明的积极践行者;以福建为中心的中国东南沿海由此成为中古世界海洋经贸交通与文化交往的重要枢纽。16世纪以来,闽商已经代表着中华文明中的海洋文化的因素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贸易活动。  相似文献   

9.
妙语     
《时事报告》2010,(7):5-5
日本文化是豆浆,中国文化就是使它凝结成豆腐的盐卤。 ——温家宝总理在与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日本文化界知名人士座谈时,引用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先生的话说明.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0.
曾晓霞 《人民论坛》2012,(14):138-139
《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易道之广大,儒家尊其为"群经之首",道家将其列为"三玄之一",后世视其为一切文化的"源头活水"。《易经》以卜筮解卦为内容,为卜筮之天书。《易经》虽晦涩难懂,但对日本思想政治文化却影响深远。该文着重对《易经》在日本社会的传播及对日本思想政治文化的影响进行梳理分析,以图对理解日本的文化现象和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应日本民主音乐协会的邀请,我会组派的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一行22人,于3月10日至4月19日访问了日本,演出30场,听众达3万余人。所演曲目中,既有中国的古典乐曲,也有日本的名曲,既有忧伤抒情曲,也有欢快热烈的乐曲,还有乡士气息很浓、幽默风趣的民间乐曲。不同爱好的听众,从中都可以找到自己所喜爱的曲目。音乐会促进了中日两国民间的文化交流,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日本民主音乐协会是创价学会所属的文化  相似文献   

12.
谷崎润一郎的创作一直在现代与传统、东西文化的传承之间摇摆。《细雪》是其回归日本古典写作风格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其创作风格模式的分水岭。该作品所表现出的故乡情结和民族情结,是谷崎润一郎作为"异端者"最终心性回归、立地成佛意识的体现。《细雪》也是谷崎润一郎对日本民族传统美学理念的研究和继承。该作品实现了作者从倾向对女子肉体进行狂热描述的"恶魔主义"向"上方文化"影响下的日本古典美学的转变,以及其作为文坛异端者向日本传统文化的回归。  相似文献   

13.
正从人类学学科发展史上看,无论是为了加强对他者的管理,还是为了反省自身文化进入异国进行田野调查,研究他者文化一直是人类学的传统。而在中国,国外民族志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西部大开发和兴边富民等国家发展战略影响之下,人类学越来越重视跨国话题的讨论。中国与东南亚在地理环境上天然地连为一体,在历史上交流互动频繁,长期持续的经济合作和密切的文化交往决定了我们进行"东南亚国家民族志"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东南亚民族志丛书》凝聚了云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两国同是亚洲举足轻重的大国,两国关系的好与坏不仅同两国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也影响着亚洲的和平与稳定,因而为世人所瞩目。 历史上2000年的友好关系形成了两国之间切不断的文化渊源和传统友谊,成为中日两国特有的友好基础。50年的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心理根基,成为当代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对文化的自我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个层面的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构成了文化认知的基本对象。"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扬弃陈旧的全球化秩序,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的新发展,为更深层次的跨文化交往提供了契机。在这种文化交往中,中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他者"出场,通过对"现代性"内涵的丰富与拓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心理,明晰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并以此建构了坚实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心理建构包含在交往中理解差异、在交往中理解自我和在交往中树立正确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于自身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认同,这也正是文化自信的根基。  相似文献   

16.
朝鲜与中国疆土相接,山水相连,从很早的时候起,就有频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陶瓷也是经济文化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拟就中国陶瓷技艺对朝鲜窑业的贡献和影响,作一粗略的探讨。 1 朝鲜和中国古代文化发生联系,最迟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至前5世纪的朝鲜青铜时代。这一时期,在朝鲜北部的无纹陶文化遗址里,屡有红色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中国苗族和美国苗族的文化交往,从美国苗族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苗族文化 对美国苗族的民族特点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史前时期中国与日本列岛间即已产生文化交流,尔后,中国文化东渐,对日本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交流的进程10世纪以前的中日文化交流,集中表现在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方面。日本文化面貌的改观及社会变革与此息息相关。作为日本文明曙光期的公元前3世纪,以及日本开始全力输入隋唐文化的公元7世纪,不但是日本社会飞跃的转折点,也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发展进程的中界点。10世纪以前的中日文化交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文化交流是随着人类迁徙自发地进行的,它大约始于距今10万年以前,延续到公元前4世纪。旧石器中晚…  相似文献   

19.
英美日三国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安排是与其国内独特的文化现象相关的。不论是英国战争文化所表达的悲剧上移意识、团结意识,美国的新教文化所催生的个人对自己负责意识,还是日本战后儒家、神道文化所孵化出的对大企业的终身效忠意识,均促进了英美日三国社会福利安排这一公共产品的多渠道购买与生产,三国政党竞争文化所衍生的选票意识制约着社会福利安排的全民性、公正性走向。中国社会福利的和谐安排呼唤和谐文化的指导与弘扬。  相似文献   

20.
日本在历史上曾广泛学习和吸收中国文化。在侵华战争中,日本军国主义却有意识地以中国的大学等教育机关为袭击的目标,很多学府遭日军炮火的轰击和日机炸弹的摧残。日军这方面的罪行一件件记录在历史档案中。1938年4月10日,日机逞凶湖南大学的当天,时任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指责日本侵略者为“文化恶魔,文(人)类公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