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入 WTO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愈发频繁 ,常出现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预期违约问题。为此 ,有必要弄清预期违约的类别 ,准确把握其内涵 ,熟知国际经济交往的《国际商事合同通则》、《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之关系 ,并紧密结合经济交往的实践 ,不断探索妥善处置国际货物买卖合同预期违约处置的办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2.
预期违约制度的比较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预期违约是为了解决合同生效后至履行前发生在合同履行上的风险而建立的一种法律制度。它原是英美法中的特有概念 ,并以美国《统一商法典》的规定最为完备。《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吸收了英美法的经验 ,对其做出了规定。我国《合同法》中的预期违约制度的规定与英美法、《公约》都不同 ,尚未达到融会贯通、浑然一体的效果 ,其逻辑上的统一性、严密性和适用性都存在着问题。对比分析美国《统一商法典》、《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和我国《合同法》的预期违约制度 ,进一步完善我国预期违约制度  相似文献   

3.
从1988年1月1日起,《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下简称《公约》)已在我国生效,因此,我国有进出口权的企业与营业地处于另一缔约国的外国公司、经济组织和个人签订的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及订立、履行、违约时的救济方法等,均适用《公约》的规定。这样,《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对我国当事人参与签订的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均产生法律效力。依照我国法律的规定,《公约》与我国法律有不同规定时,适用公约的规定,所以,《公约》在我国国际货  相似文献   

4.
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双方当事人订立合同的目的在于合同履行,然而实践中,合同违约现象却时有发生。实际履行制度作为一项救济手段对实现合同目的有重要意义,并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明确规定。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第46条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发现,该条项下有不同的实际履行方式及限制该条适用的因素,应根据这些限制提出完善公约实际履行制度的构想,以使实际履行制度在国际贸易纠纷解决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影 《理论前沿》2006,488(23):20-21
不安抗辩权和预期违约制度是分别起源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两种不同制度,《合同法》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在其条款中均融合了这两种制度,但在具体内容上还是有很多差别的。  相似文献   

6.
违约制度是合同法的重要内容,完善的违约制度是合同顺利履行的有力保证。为了解决合同生效后至履行前发生在合同履行上的危险,充分体现诚实信用原则及公平原则.避免先履行的一方当事人蒙受损失.英美法系国家对法制文明的一大贡献是建立了预期违约制度。日前不仅英美法系的国家,而且《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国际商事通则》等国际公约也明确规定了预期违约规则。我国合同法在继承大陆法体系传统的基础上,引进了预期违约制度,切实领会预期违约制度,有助于预期违约制度在我国的适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和英国《1979年货物买卖法》中违约救济手段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与英国《1979年货物买卖法》以损害赔偿为主要救济手段的规定相比,《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中的强制实际履行和宽限期内履行的规定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当事人中的守约方提供了更多的救济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持合同效力,确保当事人根本订约目的的实现,减少因废止合同而造成的交易成本损失。因此,前者比后者在制度设计上更加符合国际货物买卖交易的实际,更为合理可取。  相似文献   

8.
预期违约制度是英美法系一项独创制度,英美法将预期违约分为明示毁约和默示毁约,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救济措施。《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借鉴、吸纳了英美法的该项制度,但又有所发展,并将预期违约分为预期非根本违约和预期根本违约,其对预期违约法律救济措施的规定与英美法的规定各有优劣。  相似文献   

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简称《解释》)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简称《公约》)均有规定欠款利息偿付义务的条款。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与《公约》第78条相比,《解释》第24条关于利息的规定存在单向性、惩罚性和不可免责性几个特点,在国际贸易案件的司法实践中,可能会给确定利息偿付义务时的法律适用造成一定障碍。  相似文献   

10.
买卖合同多采用交付主义的风险转移原则,但是在买方或卖方违约的情况下,交付主义原则有时并不适用。合同当事人的违约行为会对买卖合同中的风险负担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合同法》对于买方和卖方违约时的风险负担规定得不够详细,存在不少漏洞,应该借鉴《联合国国际销售合同公约》和《美国统一商法典》的有关规定,对其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加入WTO后,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额的大幅增加,<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在国际货物销售合同争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公约卖方的义务,这对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尤显重要.本文笔者旨在从交付货物和单据、卖方的担保义务、卖方违反合同补救办法这三个方面,分析和探讨公约中卖方的义务.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货物买卖中 ,卖方对所售货物的知识产权的权利担保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虽然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第四十二条特别对此加以规定 ,但是公约规定依然存在很多模糊和空白之处 ,该条款并没完全达到使卖方担保其货物不存在侵犯第三方知识产权的目的。本文对此加以分析并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13.
1980年3—4月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外交会议,会议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下称“公约”)。公约除序言外分4个部分,共101条,涉及了与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有关的许多法律问题。如果说公约中有关合同订立和当事人权利义务的第二,三两部分直接关系到当事人利益的话,那么,对缔约国来讲,关系最大的则是公约的适用范围。对公约制订者来讲,它是对其所制定的法律的一种自我限制;对缔约国来讲,它规定了其所应承担的义务;而对双方当事人来讲,则表示他们在什么范围内选择适用公约。公约的第一部分第一章对适用范围作了专门的规定。尽管只有六条,但它却明确了适用公约的条件以及不能适用的例外情况。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的规定既不同于大陆法系也不同于英美法系,因此,在对公约进行解释时要按照公约本身的规定去解释,决不能按照本国法的规定来进行解释。公约对实际履行的规定也不例外,有其自身的特点,文章将对公约规定的实际履行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5.
李慧 《理论前沿》2005,(14):35-36
被誉为"统一法"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仍存在许多未统一的问题.关注这些问题对于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的当事人更好地保护自身利益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中国 1999年合同法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和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的相关规定 ,但在逾期承诺问题的处理上 ,中国合同法跟公约和通则并不一致 ,而这种不一致恰恰形成了缺陷 ,或者说 ,在对这一问题的处理上 ,中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是不够严谨、周密的。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已于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合同法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交易规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内外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加强,这三部合同法中的一些內容与实际生活越来越不一致,甚至对经济发展产生障碍,三部合同法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日渐显现,制定统一合同法势在必行。新《合同法》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遵循与国际惯例接轨,融入世界经济大市场的宗旨,在吸收了世界各国先进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本文试图将国际贸易领域中最重要的公约——《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与新《合同法》若干问题作比较,并对新《合同法》作出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8.
预期违约制度独创于英美法系之中并发展至今,旨在解决合同履行期限到来前违约危险存在时利益平衡问题,目前中国学界在采用与否以及如何与大陆法系传统相融合的问题上尚存争议,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作为两大法系妥协与融合的产物,无疑具有极大的研究意义,应借鉴其以完善我国相关法律制度,以求平衡当事人利益并促进国际经贸之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货物风险是核心法律问题之一 ,也是理论界与实践中对其理解充满争议的问题。在销售公约中风险的含义为价金风险 ,而没有采纳广义的风险含义。属于风险范围的事件是不可抗力 ,不包括意外事件和当事人不能预见的第三人过错 ,实践中当事人可以通过约定免责事由的方式来规避己方风险 ,但该约定不得违反相关法律。对于风险移转的时点 ,在销售公约中适用将交付行为与所有权移转分离 ,以交付行为时点作为风险移转的时点原则。  相似文献   

20.
合同法第141条对于出卖人交付标的物的地点依据标的物是否运输而作了不同规定,但是对于标的物是否需要运输的具体含义则没有明确。该条第2款的适用前提的规定以及具体交付方式的要求也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比较合同法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及美国统一商法典的相关立法,合同法本条的立法容易产生歧义和矛盾,无助于填补合同空白,因而应以出卖人是否负有运输义务而非标的物本身是否需要运输作为区分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