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论科技伦理责任的三种主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科技伦理责任的主体包括科技工作者、政府及其它决策者、社会公众等三种。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责任包括职业伦理责任和社会伦理责任两个层面,其社会伦理责任在于预见、通告、建议。政府及其它决策者的伦理责任是预防、保障、决策。社会公众应承担关注、了解、参与的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2.
任浩明 《桂海论丛》2010,26(6):96-100
加强地方政府的环境伦理责任建设对于应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环境挑战,推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的环境伦理责任主要包括:推进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和监督管理,引导环境产业的健康发展,培育民众的环境意识。当前一些地方政府的环境伦理责任建设尚存在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强化政府的环境伦理责任,加强政府官员的环境伦理教育和制度建设,强化监督机制,引导政府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高他们的环境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3.
论责任政府及其重建机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传统责任政府的理念是基于政府法权基础上的责任履行 ,它往往导致形式主义和对程序合法性以及效率理性的极端追求。本文把责任政府理解为制度责任与伦理责任的统一 ,视之为制度规范和道德内化的综合体现。基于上述认识 ,本文以政府应该做什么、朝那个方向去做、怎么做及其相应的规范与纠偏机制为切入点 ,提出了当代重建责任政府的若干行动机制。尤其是厉行官员问责制 ,不仅是对应然状态责任政府的补足 ,更是其现实化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4.
《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简称《意见》),强调完善政府科技伦理管理体制,压实创新主体科技伦理管理主体责任,发挥科技类社会团体的作用,引导科技人员自觉遵守科技伦理要求,建构政府、创新主体、科技类社会团体、科研人员四位一体的科技伦理治理框架。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与政府德性——以政府与社会伦理关系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来,我国学界关于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均在三维视野下展开,其核心内容是探讨政府与社会之间外在的权力配置关系。这一研究应该深化到政府与社会内在的伦理关系的建构上。基于这一思考角度,并结合我国政府与社会的现实关系,文章对“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新的解读, 并认为政府的德性就在于培育和谐的社会,同时也探讨了政府在培育和谐社会中的两大责任指向。  相似文献   

6.
正确认识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是防范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重要前提,而对人机关系伦理本质的认识存在着人本主义与技术主义的分野。从人本主义的伦理立场出发,尽管出现了超人工智能,但人类的伦理世界是不可能被颠覆的,因为人伦关系、伦理法则及伦理秩序是人类所“独有”的。机器人也许会“参与”到社会伦理生活中来,这种“参与”源于机器人内部被预先设定的程序,机器人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伦理主体。从责任的基本规定看,机器人也承担不了伦理责任,因为它天然不具有行动的自知性和可解释性,人类对人工智能负有完全责任,而不仅仅是责任的分担者之一。当我们说要强化机器人伦理的时候,绝非意指关于机器的伦理,而是人类对智能机器人进行设计、开发、应用与运营的伦理。坚持人本主义的伦理观念,是讨论人工智能伦理的前提,可以避免思想认识上的模糊与混乱。  相似文献   

7.
蔡佳 《前沿》2006,(10):164-165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政府及公民个人的责任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公民个人的责任内涵不断变化,培育民主、促进发展已成为和谐社会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科技时代的伦理(责任伦理)之困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乔纳斯的责任伦理是针对科技时代的伦理。责任伦理中的责任是一种预防性责任,或前瞻性,或关护性责任,是一种道德责任而非法律责任,这种对责任概念的新的诠释正是乔纳斯的创新之所在,但也恰恰是这种创新,为责任伦理带来了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困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行为主体的复杂性和多元化,使责任主体悬置;科技后果的难以预测性使责任伦理的“积极指导”可能受挫;缺乏可靠的责任主管和相应的制裁机制,难以发挥实际作用;对特定的价值规范或终极价值目标缺乏严密的论证,使其理论根基不牢。  相似文献   

9.
卢少平  李明 《传承》2011,(5):86-88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初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重要责任。政府责任中的政治责任、经济法治责任和伦理责任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中彰显和体现。  相似文献   

10.
薛妙勤 《前沿》2015,(1):57-60
作为低碳生活伦理基础的节俭与责任在公民的道德生活中遭遇到了难以逾越的挑战与困境。节俭伦理遭遇消费主义文化的挑战与冲击,责任伦理困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主义盛行。我们认为,要使低碳生活成为人们现实的选择和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除了坚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逐步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需要重建消费伦理规范、引领大众审美情感,发挥官员道德示范、培育国民公共精神,创设责任实践机制、完善责任实现条件等方面进行努力,通过伦理和社会力量的引导,鼓励更多的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