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南戏的发展及其在戏曲体制演进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元时期的南戏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形式,在以北曲演唱的元杂剧向明清传奇发展的过程中,以南曲演唱的南戏起到了一种过渡作用,其艺术体制和剧本规格被明清传奇继承、发展与固定,为我国后世戏曲艺术体系和剧本文学体式的形成和确定,全面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赵天为 《求索》2010,(12):190-192
今传本元杂剧有三分之二保存于古代戏曲选本中。选本为元杂剧的校勘、辑轶等提供了依据,许多元杂剧孤本和名家名作也因此流传至今。元杂剧流传也是一个不断改动和整理的过程,选本的编刊更重于对元杂剧"全貌"的保存和整理。选家们不但抄校曲文,而且完整地记录科白,分清折数,标明楔子,有时也会受当时所流行传奇的影响而在选刊元杂剧时留下些痕迹。虽然选家们与日俱增的斧凿难以使他们的刊本完全担当起"文献整理"的重任,但元杂剧选本却促成了"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之局面,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文学性,并进而促使元杂剧作品能更好地流传。  相似文献   

3.
辨识"正体"和尊崇"正体"是明代文艺复古思潮的核心,它对当时的元杂剧批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对当时传奇创作堆砌辞藻和不谐音律的不满,曲评家纷纷将目光转向中国戏剧的初始之作"元杂剧"身上,通过对元杂剧的品评,他们提出具有"本色语"、"真情话"、"谐律辞"的元杂剧才是真正的"当行剧",是具有典范意义的中国戏剧。  相似文献   

4.
蒋中崎 《今日浙江》2004,(16):42-43
明清时期的浙江戏曲明清两代是浙江戏曲创作和演出活动最为繁荣的时期。可以说,明清时期的浙江,已成为这一时期中国文学艺术最重要的繁盛之地。戏曲仓lJ作的繁荣作为中国古典戏曲主要样式的杂剧和传奇,明清两代它们都在浙江得到全面的发展。据《浙江文学志》,明清两代浙江有杂剧传奇作家约200人,所作杂剧传奇500余种。其中明代作家约110人,所作杂剧存目120种,传奇存目230种,传世杂剧约70种,传奇传世约70种;清代作家有90人,所作杂剧存目198种,传奇存目176种,传世杂剧36种,传世传奇70种。不难看出,明清两代浙江已成为中国杂剧传奇创作最活跃…  相似文献   

5.
郑艳玲 《前沿》2009,(4):167-171
元杂剧中有一些作品对商人的婚姻爱情进行了描写,这些作品丰富多彩,反映出商人的不同侧面的生活面貌。元杂剧对于商人婚姻爱情的表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批判商人以财力破坏他人爱情的错误行为,二是对商人在爱情中的犹豫和彷徨报以同情,三是肯定商人对于美好爱情的大胆追求。  相似文献   

6.
近来,一本名为《大别山浠水风物传奇》的书,将湖北省浠水县众多官员拖入了一个尴尬的“传奇”——这本署名周锐主编、用香港书号出版的近30万字的书,其汇编文章中的百余篇,大段抄袭他人公开发表的作品,却署了近50名县领导和局、乡镇领导的名字。目前该书已被确认为非法出版物予以查封。领导干部请人捉刀代笔、“搭车”出书现象,如今早已见怪不怪,而如此大规模集体剽窃他人作品,并将剽窃之作汇集成书的“传奇”之举,以前还闻所未闻。这件丑事被曝光以后,该县宣传部门的负责人却表示,出书完全是周锐的个人行为,他在很多领导不知情的情况下盗用…  相似文献   

7.
田子爽 《求索》2014,(4):146-149
在明清传奇史上,《东郭记》是值得关注的一部作品。孙仁强巧妙地将八股文要素与戏曲融合在一起,化腐朽为新奇,借古讽今,揭露与批判了当时社会中追求富贵利达而致道德沦亡的种种行径。《东郭记》并非个案。晚明朝政的黑暗腐朽以及科举制度的不全,使得不少科举文人借助戏曲创作来宣泄心中之郁积。他们的八股文素养与戏曲要素水乳交融,在荒诞幽默的氯围中传达着愤世嫉俗、忧国忧民的严肃主题,从而使人股文文体要素在传奇中获得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8.
李亚娟 《理论月刊》2004,(11):119-120
明清传奇《长生殿》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一部夫妻爱情悲剧,是荒凉的夫妻爱情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叶蕊 《春秋》2009,(6):41-42
丁耀亢是明末清初卓有成就的文学家,在诗文、传奇、小说诸方面均有很高造诣。著述甚丰,尤以诗的成就最显。由于丁耀亢所处的时代正值明清鼎革时期.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作为一位有强烈民族意识的文人,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反清倾向和民族主义色彩.因而其著述大多被清政府或毁或禁.山东省图书馆所藏《丁野鹤诗钞》堪称稀世珍本,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果核类雕刻兴盛于明、清时期,是一种以杏核、桃核、撇榄核、核桃等坚果为材质,通过核雕艺人的艺术构思,在方寸之间雕刻人物、动物、景物等图案的微雕工艺品。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明代魏学、伊在《核舟记》一文中关于核雕艺人王叔远及其作品“东坡泛舟赤壁”的记载。明清时期的达官贵人将核雕作品视若珍宝,称该技艺为“鬼工技”。  相似文献   

11.
刘向群  张红霞 《春秋》2010,(4):35-37
遐举盛誉.尔雅诚信。在淄博周村,一条明清古街.承载“天下第一村”之盛誉,穿越时空而渐浓渐醇。漫步于长长的石板路上,穿行于风格迥异的店铺间.仿佛时光倒流,依稀看到来自全国各地商人早期开拓的身影。人们把这里比作中国工商业的摇篮.就在这不大的古街巷.孕育诞生了几十家全国闻名的工商业老字号.缔造着一个又一个工商业传奇,被专家称为“活着的古商业街市博物馆群”。  相似文献   

12.
论元杂剧悲剧的中和之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元杂剧悲剧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中“中和”的审美特征。在保持悲剧冲突的严肃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以喜衬悲,寓哭于笑,情节结构形成悲喜交集、苦乐相间的格局,使审美感情保持在参差统一的中和状态中;以象征性的圆合模式,在“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之后,象征性地加上一条“亮色的尾巴”,减轻或抑制人们精神上的恐惧和极度哀伤,使悲剧结局带有审美感情上的中和性。达到儒家诗教所倡导的“哀而不伤”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13.
传统“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中,士商之间泾渭分明。而明清之际的士商关系却有着超越传统的嬗变,出现了“士商渗透”的现象。究其原因,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的繁荣、科举仕途的崎岖、动荡的政治格局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出生在山东济南,却在西藏生活了27年,写出17本有关西藏的书,目前仍行走在西藏的途中……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因为她的作品,很多人认识了历史的、文化的和宗教的西藏,产生过形同“三毛热”一样的效应。青年人在她的诗文感召下,诸如在“兄弟,我们走啊”这样的“吆喝”下,对西藏趋之若骛。走过西藏27年2006年,作家马丽华推出长篇小说《如意高地》,历史的和现实的两个西藏一脉相承。虽然她本人说过这是一次创作上的转型,从纪实向虚构转变,但很多专家、读者认为,在这部“传奇加诗意”的作品中,史实比虚构更精彩。她的作品一如既往地耐人寻味。马丽…  相似文献   

15.
“浪漫主义”(Roman-ticism)这一名称,是在欧洲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运动兴起以后产生的,是由中世纪的一种叫“传奇”(Roman)的文学体裁衍化而来的。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和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品具有大胆的幻想、离奇的情节、奇特的夸张和神话色彩等特征,从而赋予了它独特的艺术感染力量。在我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传统源远流长,从屈原、李白到吴承恩等等,都留下了光照千古的华章。文学上的浪漫主义,说到底无非是在想象基础上的夸张,或在夸张基础上的想象,企图在读者面前“展开着整个现实的和设想的世界,整个想象的丰饶王国”。然而,…  相似文献   

16.
张彦 《友声》2007,(2):24-26
美国黑人妇女领袖尤尼塔·布莱克维尔(UNITA BLACK-WELL),最近在纽约出版了一本记录她传奇人生的回忆录,书名叫“BAREFOOTIN’”,姑且把它译作《我的赤脚人生》。  相似文献   

17.
刘叙武 《求索》2013,(6):127-129
全本戏、全本戏删节本、折子戏、折子戏连缀本是明清传奇的四种演出本形式,其中,全本戏非常罕见,折子戏是主要演出形式。传奇冗长局懈难以全本搬演:艺人将其删节以适应演出需要:折子戏从全本戏中独立出来,自成片段,尽显艺人表演技艺;折子戏连缀本兼有全本戏和折子戏的优点,同时避免了两者的缺点。但改变了原作者的立意。考察明清传奇的舞台演出本形式,有助于认识传奇创作、传播的基本规律。对今天舞台演出亦有启发。  相似文献   

18.
海明威的女性意识及其女性人物形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明威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他的作品真实而形象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这一点历来为学界所忽略,许多论者喜欢从海明威本人的传奇经历和他作品中的众多“硬汉”形象入手对其进行品评,甚至认为海明威是一位不尊重女性的作家,这实际上是对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的误解。从具体作品入手,分析他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以及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助于对作家有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鲁玉菱 《青年论坛》2002,(1):108-109
“循环回归”是老子哲学的基本思想之一。它在奥尼尔的不少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在其悲剧《悲悼》中尤其如此。在题材的选择上 ,奥尼尔采用了《奥瑞斯忒亚》的神话模式 ,体现了西方文学周而复始的循环规律 ;孟南家族相似的“面具式脸孔”和相似的悲剧命运 ,是“循环回归”理论在人物设置方面的又一运用 ;从戏剧结构看 ,《悲悼》三部曲是一个圆形的回归结构 ;而“循环回归”思想在“返朴归真”层面上又化为《悲悼》中的“幸福之岛”。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古代戏曲中,以屈原为主人公的剧目为数不少,可惜大半已失传,仅明清数种杂剧、传奇有刻本流传于今,张坚的传奇《怀沙记》就是其中之一。张坚(1681-约1771),一名张坚之,字齐元,号漱石,又号洞庭山人,别署三崧先生。江宁(今南京)人。张坚虽早岁即有文名,但因其为人“磊落不可羁绁,为文不附时趋尚”(陈震《梦中缘·序》),故屡次应试而不售,以布衣终老。曾作《江南秀才歌》以自嘲,因此世人又称其为“江南秀才”,其友人陈奕曾的题词:“乏龙虎风云之遇,才虽富而韩穷;为东西南北之人,经未传而伏老”,可以看作是张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