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医疗救助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为贫困群体因病致使生活陷入困境的人群提供救助的一项救助制度,既是医疗保障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救助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医疗救助是对医疗保险最有效的补充,也体现了“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要求。宁夏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从2003年开始建立,已实行5年,不仅效缓解了困难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也为全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完善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
赵树坤 《人权》2013,(6):10-13
人权是当代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中国法治事业不可或缺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实现全中国人民广泛的自由、民主、人权……中国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是为了促进中国人民的人权事业。”。  相似文献   

3.
李伟 《人权》2004,(5):40-4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非农化进程逐步加快,数以千万计的农民涌入城市、进入他乡,①传统的乡土社会发生了革命性的解构。在这个历史性的大转折中,千千万万农民工的生老病死、就业医疗、子女教育、养老失业、住房交通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这不仅是农民工个人的问题,也关系到社会稳定、人民安康和经济发展。农民工群体是中国最大的就业群体,也是中国规模庞大的弱势群体,对他们基本人权的保障极大地关系到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一、农民工的基本人权状况  相似文献   

4.
社会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主要包括社会事业、社会建设基本制度、社会公平与正义、社会秩序与规范社会管理。社会事业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举办的从事教育、科学、文化、就业、医疗、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无论是教育、就业,还是医疗、卫生,社会事业都是与百姓的安居乐业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5.
“全额保障”的现行服刑人员医疗体制无论在资金还是医疗技术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困难,这种制度并未得到监狱、监狱民警以及服刑人员在价值观念上的认可和行动上的支持,负性影响日趋显现。探索监狱医疗社会化模式,使其始终遵循社会公民一致性原则,将服刑人员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使服刑人员在就医、缴费、保障上摆脱“免费困境”,无疑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相似文献   

6.
医保扶贫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一项重要政策,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尚存在医疗资源浪费、一刀切、监管难等问题,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需要统筹完善门诊报销制度、创新医保支付方式、把握不同群体致贫原因以实施精准扶贫,发挥医疗保障制度在满足贫困人口就医需求、改善基本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希 《人权》2009,(4):12-16
人权是当代社会科学领域最时髦的词汇之一,虽然人们对人权究竟是什么还认识不一,但这一领域已经(或正在)引起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关注。本文拟从人权的基本问题入手,利用法学和社会文化人类学的交叉学科——法律人类学的视角对人权基本问题做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逐渐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对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至关重要。我国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制度的实施,对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学向度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尚洪  韩弘峰 《前沿》2009,(4):160-163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引发的社会分层的结构性调整使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日益凸显。只有将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纳入法学视野,才能使其获得持之以恒、行之有效的保护。权利是人类发展过程中自身本质需要的表达,是人权理念的现实化,其蕴含的自由、平等、正义的精神,以及维护人的尊严的基本使命。对社会弱势群体权利的尊重是法律人文主义的彰显和确证,它立基于现代社会追求和维护人的自由和尊严这一最基本的人权理念,它是实质正义观念的内在要求,符合社会正义原则。  相似文献   

10.
从基本人权的维度看,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都关乎基本人权——贫困人口的生存与发展权,在此意义上扶贫是保障人权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手段。从科学发展的维度看,无论是客观意义上的贫困还是主观意义上的贫困(即"相对剥夺感"与心理贫困),都关乎社会公正、和谐与发展,故而扶贫既是发展要务也是改革要务。从国家治理的维度看,贫困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扶贫既是政府责任也是社会责任,既需要运用传统手段更需要推进依法扶贫。  相似文献   

11.
钮友宁 《人权》2012,(5):46-49
基本人权是一个既古老传统又现代敏感的基本社会法学概念,是与人类社会同步存在、同步繁衍和同步发展起来的,它从中世纪宗教哲学的束缚和禁锢中解放出来,是指所有国家及社会成员与生俱来的各种完整的权利与自由,包括人应当享有的社会善意对待和基本人格尊严等。就完整的意义而言,就是所有国家及社会成员应当人人自由、平等地享受生存和发展等各种基本权利与自由,以及国家宪法和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提供的社会保障体制。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来看,既要充分尊重原生态的天赋人权这样一种应然权利,又要将这种权利转变为通过国家立法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与自由的法定权利。  相似文献   

12.
社会分层是社会有价值物的分配而形成的不平等体系,其本质特征是不平等。历史上许多社会分层制度都是建立在对特定阶层的人权的限制和侵害的基础之上。社会分层体系一旦建成,处于上层地位的人可能采取限制甚至侵害下层人士人权的方法巩固和保护自己的上层地位。人权精神是平等,但是社会分层和人权既会产生矛盾也会相容。因为人权追求的是展示和发展差异或者说不平等的平等权,人权精神要求的社会分层是一种保障平等人权的不平等体系,是一种尊重所有基本人权的社会分层。  相似文献   

13.
景军 《思想战线》2022,48(1):105
自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来,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持续改善,医疗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受制于一系列来自医疗社会生态的严峻挑战。医疗社会生态是指,影响临床医学实践的卫生政策和医疗制度、支配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设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人们的健康需求和就医行为,以及关联医患关系的职业道德和社会信任。患者家属有关亲人病故经历的叙事可以作为审视医疗社会生态的一面透镜,其中折射而出的尖锐问题之一即是尊严死之难。这一难题的主要成因包括死亡的医学化、医疗机构的市场化、重大医事抉择的去主体化以及医疗家庭主义的固化。  相似文献   

14.
赵玉林 《人权》2011,(1):19-22
与“人权”相对应的是“特权”,与保障和促进人权相对应的最主要的是“公共权力”。作为公共权力实际操纵者的政府机构,不仅是人权发展的主体,也是对人权构成侵害的最危险存在。人权作为一种人类普遍的道德要求,又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公共权力的责任,同时也是国际社会和公民社会的问题。如何合理发挥公共权力在人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是现行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对个人本位思想的体现。我国宪法学者在充分研究了现行宪法文本的前提下,一般认为现行宪法规定了下列几项基本原则:一是人民主权原则,即国家和社会公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人民,受人民控制和监督,为人民服务,代表和实现人民利益。二是基本人权原则,即宪法贯彻和体现公民个人的主体地位的维护和尊重的基本要求,以实现公民人权真正享有和不断增进为目标。三是法治原则,即一切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严格遵守法律,一切组织和个人依法享有权利履行义务,  相似文献   

16.
李君如 《人权》2012,(2):2-5
人权,是因其为人而应该享有的权利。而人不仅有其自然属性还有其独特的社会属性,包括能够思维并有文化这样的高级社会属性。文化对于人的作用也体现在对人权内涵和人权价值的认识上。事实上,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高桂贤 《湖湘论坛》2008,21(4):120-121
公民社会的构成要素是公民社会里的公民都享有政治国家无权侵犯和剥夺的基本人权。培育公民社会意味着社会运行中的双性参与,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性别平等的正义理想不主张让女性生活在男人的世界里,简单地追求男性的理想。应以公民资格为基石建构一种性别平等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8.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助制度,是保障农村人口的生存权利、促进家庭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近期,南阳市卧龙区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深入区民政局、英庄镇、陆营镇、安皋镇、蒲山镇、谢庄乡及23个村,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走访低保户、发放调查问卷,全面掌握和了解农村低保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罗豪才 《人权》2014,(1):2-2
今天我们来到中国政法大学,研讨“人权建设与改革”这一主题,很有意义。法大是我国最早设立人权法专业的高等院校,是首批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之一,这些年来法大在推广人权教育与服务社会、推动人权研究与发展、促进人权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成绩斐然,我对此表示祝贺。  相似文献   

20.
法治社会下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保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彩红 《理论月刊》2005,(1):115-117
本文从法律和社会的角度,论证了法治社会下弱势群体人权保障的必要性,分析了弱势群体人权保障的现状,并提出了保障弱势群体基本人权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