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胡国威 《求索》2008,(7):182-184
沈从文的小说抒写着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体现了作家对于人的生存处境、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沈从文十分赞赏那种生命的原始强力,追求生命的自然和本真状态,对其小说的阅读即是一次对生命存在的理想形式的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2.
廖思湄 《求索》2008,(1):172-174
“以人为本”理性思想原本提出的目的是反叛“以神为本”的宗教理性原则,表现人是世界之本源状态和内在结构状态的人本观念。后现代主义“人本”理性并不是对“以人为本”的理性精神的科学诠释,它的主旨是体现当代社会下的消极人文理性价值,尤其是后现代状态下个人精神文化价值的毁灭。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地张扬了人性,但同时它又渲染和强化了人为的高度物质享乐意识、追求物质意识,这完全背离了传统人文主义理性的深层人本要求和我们所理解的“以人为本”的理性精神价值的丰富内涵。同时,它又违背了我们现在所追求的那种高度人性化的、真正科学意义上的人本主义精神。可见,后现代主义下的“人本理性”所表现的是一种虚无的发自人性心灵深处的自由感性心理活动,是人处于一种极度状态下的人性的和谐和感情升华感应过程,在当代消费社会下完全可以体现为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狂想的、误入歧途的“人本实践”或“人本体验”。  相似文献   

3.
的“海之情”、青岛民航的“绿色通道”,这一张张名片,仿佛无形的使者,随着交通运输工具到哪里,就把中国礼仪之邦、青岛生态之城的文化和文“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明形象传播到哪里。济、工业经济、服务经今天,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个性济之后的人类经济生活发展的第四张扬,消费的心理体验和美好感个阶段。“体验经济”是顺应“以人为受,越来越表现出一种既注重商本”时代大潮的产物。它追求的最大品的实用性功能、又更加注重消费特征就是生产和消费的个性化——的审美功能的发展趋势,企业员工体验。在服务经济时代,产品是企业与顾客双向互动的…  相似文献   

4.
<正>他们是一群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另类人士,是现实中的藤原拓海。他们喜欢在夜色笼罩下,开着自己精心改良的爱车,追风逐月,演绎出一个个生命的传奇。公路是他们的赛道,追求速度和超越自我是他们的渴望。他们将赛车这个极限运动带入了普通生活,并重新为它注入了新的含义。对他们而言,速度和超越是一种证明——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他们在公路上感受速度,面对死亡,体验胜利,宣泄情绪,享受着超越极限的快感,挥洒着生命的精彩。他们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头文字D”——地下飚车族。  相似文献   

5.
吕钊  龚鑫 《求索》2013,(11):244-246
都市精神是西美尔现代性思想的重要论题,西美尔笔下的现代都市生活图景是现代性体验和心理性格的集中表现场所。西美尔通过富有创造性的都市人格的形式揭示出畏触症、厌世和对时尚的追逐等具体都市精神的基本表征。作为生命超越的种种都市行为,比如冒险、旅行、追求时尚等现代审美体验使个体灵魂获得一种解放,个体自觉地回复了感觉的敏锐性,成了摆脱生命感觉萎缩的可能的救赎出路之一。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强凋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胡锦涛同志这一重要论述,旗帜鲜明地对领导干部的生活情趣、品行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所渭生活情趣,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对生命之乐的一种感知,一种审美感觉上的自足”。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的志趣与爱好,  相似文献   

7.
论宗教信仰自由及其活动的法律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珉 《前进》2002,(8):42-44
宗教信仰具有法律上的正当、合理性。因为:首先,信仰具有法律上的不可剥夺性质。人非机器,人只能有限地活一次:人生无常。活着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归宿何处?家在何方?人活得怎样?”归结到一点:有限的肉体生命生活在世界上,除了首先满足于吃、喝、住、穿与人交往等等功能性需要,然后就要去探究上述问题,这就是人生的两大基本范围:物质社会和精神领域。精神追求是人不可或缺的支柱。“人生自古谁无死”?超越死亡的只有人的精神、人永不停息地寻求生命意义的努力,“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人生关怀"指向的是一种心灵的涵纳与吞吐,是对社会、对自然(宇宙)、对生命、对人性、对人的价值的一种终极追问。人活着,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存在,对自我价值的追问,对大爱的追求,这是一个健康向上的人应该具备的一种普世情怀。当今的中学生,由于缺少这一方面内容的教育,存在着漠视生命、信仰缺失、不知感恩、心理脆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健全人  相似文献   

9.
"体验快乐"的快乐一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春期是人生“强欢狂乐”的时期,快乐是青年人生活的特色。但是,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观,当代青年正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体验着快乐,追求着快乐。追求体验:当代青年的快乐观“人生在世,谁不寻觅快乐?”公元前338年,古希腊伦理学家伊壁鸠鲁就说:“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1]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只是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儿童在追求的方式上有些区别罢了。当代青年与其它年龄人群、以往青年相比,他们更看重对快乐…  相似文献   

10.
盈竹 《小康》2005,(11):20-21
有限的生命,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珍惜她;快乐是一种更好的方式。不管什么人,最终的追求无外乎快乐和幸福。它是生命的依归,决定了人生的终极意义。追求并享受快乐,实则是一种健康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1.
“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这句关于咖啡文化的经典之句,略显夸张了法国人的咖啡情结。当这个流行句式传到中国的时候,有着美人鱼墨绿色标志的星巴克几乎成为了“咖啡馆”的代名词。在星巴克店堂里、温馨、优雅、芬芳、浪漫的氛围吸引着不少追求品位和情调的中国人。在那里,喝咖啡不仅仅是品昧一种味道,更是领略一种文化。当坐在这个西方风情与东方韵味完美结合的“星巴克”店堂里,体验着舒适的环境和店员周到的服务时,我在想:到底是谁将  相似文献   

12.
古典书画艺术中,“技”最初只是作为一种手段,是书画艺术创作的基本载体。在不断发展中,“枝”的追求,开始转化到讲求灵性和悟性,追求感悟和体验,主体通过对古典书画艺术的创作,实则为抒写性灵、寄托人生理想、寄慰心灵,在“技”的展现中寻找灵魂皈依的栖居地。  相似文献   

13.
李欣仪 《求索》2011,(10):208-210
在沈从文那里,“音乐”是一个与其“生命观”密切相关的概念。沈从文文本中的“音乐”常常表现为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体验和天人相契的心灵境界,它们带有忘我沉迷性、“抽象”性、体悟性特征。它们与沈从文所设想的生命最高境界相邻。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只注意到了湘西民歌、西洋古典音乐等具体音乐形式对于沈从文的影响,没有看到“天地音乐”、“无声的心灵音乐”等“神秘”形态与沈从文创作和思想的深层联系。本文通过对沈从文音乐体验的重新审视,期望能够把当前的沈从文与音乐的研雾艟向一个新拍台阶.  相似文献   

14.
陈抗行 《小康》2005,(11):3-3
《小康》杂志本期力推“快乐小康”,有人对此质疑:快乐是纯粹的个人体验,谁都可以无缘无故地“独自偷着乐”,如何能够用指数衡量社会各阶层的精神状态?对此,我们的回答是:在和谐社会的大视野下,快乐其实是一种“关系学”。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庄子说鱼很快乐,这其实是一种孤立而封闭的“快乐”,与他人无关——然而,就像庄子本人不能避免战国的纷纭,每个人都因为别人而快乐或不快乐着,每个阶层都因为其他阶层而快乐或不快乐着。套用一句老话就是,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当“快乐”上升到“快乐小康”的层面,纯粹的个人体验…  相似文献   

15.
郭天佐 《今日浙江》2009,(22):51-51
今天。问一千个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你可能会得到一千个各异的答案。在这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目标、追求如“万花筒”一般,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甚至有人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但总会有一些人用一生的执着坚守,用与生命的抗争和忘我的奉献牺牲为我们淋漓尽致地诠释生命的尊严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艾军  朱鸿亮 《求索》2005,(8):142-143,149
宋明以降,关于陶渊明思想观念和诗风来源争论颇多。本文结合魏晋玄学的精神,对陶渊明作出全新解读,认为陶渊明的生命观是魏晋玄学郭象一派的前奏,是儒道两家相辅相成的表现。但同时也指出,他的“平淡”并非一种超然的表现,而是追求生命自身存在的价值而非社会价值的体现,是个性独立解放思潮在魏晋时期的一次发扬。  相似文献   

17.
曹诗图  韩国威 《理论月刊》2012,(6):156-158,175
"基础存在论"是海德格尔哲学的重要基石之一。超越主客分立,用现象学的方法对"在"的研究来取代对"在者"的研究,建立有根的本体论,这是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哲学研究贯彻始终的基本原则。运用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与"诗意地栖居"的观点,对旅游的本质进行深度解读,认为"诗意地栖居"是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中的思想精髓,是海德格尔对人的终极关怀;"诗意地栖居"是旅游的理想追求,其实质是人对生命自由和谐的追求;而旅游的本质则是人对生命自由和谐的追求或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在小说创作中所体现出的生命意识,是其作品人物对于生命过程的体验、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等综合意识和情感的表现,归根结底是作家的意识和情感的展示。王安忆透过悲情痛苦的生存状态找寻生命过程中的温馨和美好,是其创作的价值取向。通过生命与性别意识、生命的存在意识、生命与"生计"关系的意识等多维度的艺术表现,生发出多重涵义。  相似文献   

19.
管健 《人民论坛》2022,(8):32-35
生命意义感给予青年长远的目标和指向,是个体人生的重要体验,也影响着青年的心理和行为。“空心病”正是缺乏意义感的表现,核心是缺少对生命意义的感知。“空心病”绝非某国或某地区特色,就全球意义而言,青年群体从一战之后的“迷惘的一代”到二战后“垮掉的一代”,从20世纪60年代“愤怒的一代”到21世纪初期开始“低欲望的一代”,“空心”似乎成为时代青年的社会表征,成为理解社会与文化嬗变的草蛇灰线。  相似文献   

20.
吕鹏 《人民论坛》2022,(7):21-25
元宇宙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体现了人类对生命价值的长期、终极追求,元宇宙社会将进一步改变人类个体的生命属性。随着“奇点”来临,人类的精神生活吸引力、重要性将超越物质生活。在元宇宙社会,个体可能会成为“永生意义上的人”。元宇宙记录生命全过程,实现个体生命的重启与重来、互动与互换、继承与叠加、编辑与定制等操作,实现数据与算法层面上人的“永生”。元宇宙将意识作为一种物质存在形态,实现了马克思“物质第一性”观点,其可对所有生命(意识)数据进行“万脑互联”,构建“全球性大脑”。需要注意的是,元宇宙应掌握在国家公共权力手中,防止个体被误导、公益被侵蚀、人类被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