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陈华 《理论月刊》2003,(9):134-135
传统的高校德育重视"规范伦理",忽视"德性伦理";重视显性德育课程,忽视隐性德育课程;重视德育知识的传授,忽视德育的"内化"与"外化".究其原因在于忽视对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培养.高校德育应该转变观念,明确目标,注重实践环节,加强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和谐企业"是企业内部诸要素融洽互动和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全生态和谐的企业发展状态.在形上层面,和谐企业的创建不仅需要企业组织成员树立统一的"道德世界观",为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和内部秩序的良序化奠定主体条件,而且需要企业组织实体建立面向人--自然--社会三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伦理世界观",防止企业因集体个人主义蜕变为不道德的经济主体,最终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双重和谐.  相似文献   

3.
民族伦理的属性结构领域有两个基础性的范畴:"道德的民族性"与"民族的道德性",道德的民族性说明道德主体的特殊性.而民族的道德性则表明道德主体如何特殊的问题.研究意在借助对民族志与人种志的梳理,去深究民族伦理的地方性知识谱系(道德的民族性)与地方性道德知识的差异程度与生长水平(民族的道德性).  相似文献   

4.
高月兰 《前沿》2010,(1):22-24
由价值个体主义所引起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人与自身各种关系的恶化形成现代性的道德困境和危机。类精神是伦理精神发展的高级阶段,随着伦理精神向类精神的发展和过度,伦理精神的发展完成了它的辩证否定性圆圈。类精神的确立为各种矛盾和冲突的消解提供了价值资源和现实契机,它引导人们超越现实的道德困境、走向和谐的伦理世界。  相似文献   

5.
技术的德性,与作为生命体的人的出现及其进化密切相关,是理智德性、道德德性和审美德性的汇聚,并蕴涵着四重交互效应及其发展的关系,即人类史和自然史的交互效应及其发展、人性和物性的交互效应及其发展、技术史和道德史的交互效应及其发展、义利(应然与实然)的交互博弈与发展。在技术—德性发展进程中并非总是为人类带来善或者幸福,甚至还产生了技术—幸福的德性悖论。超越这一悖论,须解构技术德性悖论产生的义—利失衡逻辑,重建以绿色发展之义为引领、义—利平衡且相长的技术德性应然—实然逻辑。为此,一是须确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贯彻习近平绿色发展的思想,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厚德、崇道、重义、勿受物役为技术德性的价值导向;二是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爱人利物"、勿伤物道为伦理原则;三是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绿色生产—消费的生态伦理精神,以实现"天人合一"的愿景。  相似文献   

6.
道德具有社会历史性、理想性和创造性三重本质,分别体现人的主体自觉、精神超越与能动性追求,与个体自我的自为、主体性价值密切相关。处于伦理关系和社会秩序中的自我,以道德存在为基本属性,以道德需要成就生命价值和体现精神自由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本然形上本体和应然德性价值相统一的道德范畴深刻体现道德与自我的内在关系。作为理解和成就道德价值的精神主体和人格实体,道德自我在道德本源价值上得以深刻确证。  相似文献   

7.
善是人类道德的一个永恒话题。亚里士多德将幸福论界定为"德性——实践——幸福"的理路,他一方面强调德性,另一方面更崇尚人的"德性实践"与"善行"。德性是能够促使一个事物实现良好状态的实践性品质,它置根于人的现实活动中。德性的展开与实施需要由具有德性的个体进行"思量",这种思量就是德性的实践智慧。实施"中道"与避免不自制是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的两个方面,两者共同决定了德性"至善"的达成。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看,德性的养成源自教导和社会习俗的生成,为此,教育尤其是德性教育为个体德性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不仅如此,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德性构建论说也为我国社会和谐伦理的构建提供了一种可能而有益的范式。  相似文献   

8.
德性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性概念,它与人对自己的实体性理解相关。而幸福则是一个精神性概念,它关涉人生整体而又包含诸多要素。德性与幸福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内在关联,德性是幸福的内在要件,而幸福又反过来促进德性的发展。但就当代中国而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活关系和伦理关系日益被金钱、货币或资本等抽象的物化力量所渗透甚至代替,因此,就人们的主观生活感受或思想观念而言,人们也日益将自身理解为一种单纯的或抽象的利益主体、需要主体以及为满足这种利益和需要而进行市场交换的抽象交换主体。总之,日益将自身理解为一种脱离社会生活关系和伦理关系之外的抽象"主体",因此,传统的伦理精神在当代中国逐渐丧失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仅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内在关联出现松动,而且出现了德性与幸福双重的背离与失落。培育人们的德性,重构德性与幸福的内在关联,是走出当前道德困境、增进人们生活幸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唐荣双 《求索》2011,(9):130-132
在道德世界中,道德以纯粹义务为目的,而自然有其个别目的,道德与自然是对立的,但是道德信念要求道德同一自然,义务同一现实,和谐而不是对立才是道德世界观的根本要求。道德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如何实现社会至善和个体至善的问题,道德行为是道德与自然和谐的中项,道德与自然的和谐只是一种设定。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构建"两个和谐"的实践与时俱进地实行了三大战略"以革命战争为主导构建和谐战略"、"以斗争与建设并重为主导构建和谐战略"和"以和平发展合作为主导构建和谐战略".这些战略在具体实践中完成了中国社会转型、社会重建的任务,有效推进了社会和谐化进程,也为构建和谐世界做出了积极贡献,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这些经验所具有的深刻性和借鉴性、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是不能磨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