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学术大繁荣时期.长期活跃于战国时代齐国都城的杰出思想家荀子(约公元前307年-公元前213年),批判地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流派的前卫观点,融百家之长,汇各派之优,并有所创新发展,建立了一个规模宏大的思想体系,成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一书广博宏深,内涵丰富,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教育等领域,在学术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他的思想有些已经超越了孔子.冯友兰说:"孟子以后,儒者无杰出之士,至荀卿而儒家壁垒始又一新."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礼"是孔荀思想中核心的概念之一。孔子"礼"是在对周礼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而来的,而荀子"礼"则是在继承孔子"礼"的基础上,吸收各家之长。从礼的内涵、礼的起源和礼的价值来阐述孔荀之"礼"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择善而从     
<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述而》【释义】几个人在一起,他人的言行必定有可效仿的。选择他人好的方面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写作背景】《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4.
儒家的变异     
《白虎通》是中国近两千年社会中,把儒家思想贯彻得最彻底的儒家经典之一。儒家思想源于六书,特别是发端于《尚书》。《尚书》里记载的周公思想是中国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发端,也是儒家思想的真正开端,对孔子的思想影响非常大。孔子把儒家思想发展为一个思想体系,而且对儒家思想有巨大贡献,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从周公开始,然后孔子、子思、孟子、荀子,都对先秦儒家作出了巨大贡献。儒家一直传到现在,有很多变异,最大的变异,就是从"为帝王师"的学问变成"为帝王之学"。董仲舒对儒家的改造是"君权天授,天人合一";班固整理出了《白虎通》这本书,其内容就是儒家的行为规范,即三纲五常六纪。儒家变异后就形成了规范、教条,这与先秦儒家是不同的,孔孟思想本来的面目很多人已经不大清楚了。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上的以德治国传统,主要是由孔子、孟子、荀子等元典儒学家奠定思想基础和理论框架的。孔子的德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荀子的礼治思想一脉相传,构成了传统儒家以德治国思想的主体内容。孔、孟、荀的德治思想,不仅是他们当时社会的重要社会政治思想,而且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普遍的伦理道德学说,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之一,对后世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党政论坛》2013,(19):F0002-F0002,F0003
奉贤素有南上海滨海新城之美誉。相传公元前444年,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中的南方人言偃,曾在奉贤布道、讲学,传播儒家学说.对启迪当时江南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修身     
《求知》2017,(9)
<正>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荀子·修身篇》【释义】窃取财物叫作"偷盗",隐瞒自己的行为叫作"欺诈",信口开河,就叫作"虚妄",取舍不恒定叫作"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叫作"大贼"。听到的多叫作渊博,听到的少叫作浅薄。见到的多叫作开阔,见到的少叫作鄙陋。【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写作背景】《荀子·修身》是专门论述如何进行道德修养以及最后所达到境界的篇章。荀子运用  相似文献   

8.
审美修养由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判断力等构成。审美修养是人文修养的重要内容,加强审美修养是提高大学生人文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儒家美学思想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以"仁"为核心的一种美学思想。运用儒家美学思想提升大学生审美修养就是要增强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完善大学生的审美心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9.
《求知》2017,(1)
<正>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孔子《论语·卫灵公》【释义】言语忠诚信实,行为敦厚端正,即使到了其他国家,也行得通。言而无信,行为轻狂,即使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8),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10.
包容     
《求知》2017,(6)
<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子路》【释义】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写作背景】早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按照哲学的说法,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  相似文献   

11.
修身     
《求知》2017,(9)
<正>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荀子·修身篇》【释义】窃取财物叫作"偷盗",隐瞒自己的行为叫作"欺诈",信口开河,就叫作"虚妄",取舍不恒定叫作"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叫作"大贼"。听到的多叫作渊博,听到的少叫作浅薄。见到的多叫作开阔,见到的少叫作鄙陋。【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写作背景】《荀子·修身》是专门论述如何进行道德修养以及最后所达到境界的篇章。荀子运用  相似文献   

12.
李健 《学理论》2014,(8):274-275
人性论是先秦儒家教化理论的逻辑起点和教化实践的现实基础。起始于孔子、发展于孟子、终结于荀子的先秦儒家人性论为通过道德教化以提升人的自我素质和精神面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建构起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气质的基本骨架。人性论对于当前的大学生道德教育仍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注重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提升;重视大学生道德养成的客观环境。  相似文献   

13.
包容     
《求知》2017,(6)
<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子路》【释义】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写作背景】早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按照哲学的说法,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6,(7)
天人关系是儒家文化的一个核心问题,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在这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论述。其中蕴含的生命智慧,比如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道德价值的高扬、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等内容,通过创造性转化,可以为当前开展生命教育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正>名始自孔子,后荀子继承并发扬。同是正名,二者学说各不同。孔子正名更具伦理政治的意义,荀子的正名兼具伦理政治和名理双重意义。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在正名中要做出区分实属不可或缺之维,先秦乃至整个后来的儒家文化里,几乎都是把这二者连在一起讲。通过比较孔子与荀子的正名思想,可以厘析正名的三条基本理论进路,即道德、制度与名理。  相似文献   

16.
王孝华 《学理论》2009,(3):61-62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  相似文献   

17.
杨玉 《学理论》2013,(8):190-191
尊师重教是儒家学派的优良传统,历史上大部分的儒家学者都是教育家,当代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曾说:"儒家哲学是教育家的哲学",范文澜先生提出"儒家教育思想理应是中国教育史的一条主线"。从这个意义上说,探讨儒家教育思想,特别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揭示孔子的教育智慧,对于准确把握孔子教育思想的脉络以及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髓具有深远意义,因此,针对当代中国的教育体制,探讨孔子的教育目标,孔子的教育内容,以及孔子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精神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十分重视学习精神的培养和内涵的阐释.因此,耻感文化是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习精神的文化根源和内核,而儒家学习精神更以耻感为内在动力,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蔡世晶 《学理论》2011,(23):37-38
荀子是儒家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非常重视法治,在《荀子》一书中,"法"和"刑"出现的频率极高。但同时也并没有完全脱离儒家的"礼"治思想。荀子的贡献在于,他不仅改造了孔孟的礼治,而且还修正了法家的法治,使它们二者在新的理论框架下融为一体,成为儒法合流,礼法统一的先行者。因而,研究荀子的思想,尤其是他的礼法思想,对于我们厘清中国封建法律思想发展演进的脉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刚 《学理论》2013,(18):194-195
以儒家经典文献为依托分析了"好善恶恶"的哲学根据、思想渊源及其在文化传统中的表现;结合孔子、孟子、荀子的论述探讨了培养此心的条件与方法;指出了此文化心理结构的延续性与恒常不变性;并根据历史事实论述了此文化心理结构的作用与结果及其对社会、国家和个人的现实意义。这一理论,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均有可资借鉴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