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深化以教学为中心的改革,开拓党校工作新局面龙观水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的社会历史时期。新旧体制的转型换位,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最终...  相似文献   

2.
当前社会矛盾冲突的新特点给社会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探索社会矛盾化解的新思路应深入分析社会矛盾产生的深层次根源。嘉善作为首个国家级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必须在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上有新的突破。要规范源头治理机制,实现社会管理从被动维稳向主动创稳转变;要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实现社会治理从行政管制向民主协商转变;要完善排查调处机制,实现社会矛盾化解从单一事后处置向合力超前处置转变。  相似文献   

3.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加速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努力做到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质的突破,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切实转变各级干部的思想观念,真正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两个“转变”上来。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首先就要对多年形成的发展地方经济的传统经验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治安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转型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社会学术语,意指社会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社会转型同一般的社会变化不同,其重要特征在于强调社会发展经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突破原有的社会模式而发生全方位的革命性转变。我国社会在转型期正经历六种转化: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化,从同质单一性社会向异质多样性社会转化,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化。因此,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消长、各阶层、群体的利益、矛盾冲突甚至激烈斗争就成为转型社会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社会正面临着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由于社会结构调整和社会体制的转变,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凸显,社会冲突不断。如何客观、理性把握和看待这些社会矛盾及社会冲突的成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对解决社会冲突、化解社会矛盾、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九五”期间国民经济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其中首先是从传统的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一转变将触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引起深刻的巨变。尤其在转型时期,面临的矛盾和困扰更多。妥善处理好这些矛盾和困扰,是保证转变顺利实现的重要前提。最近,我有幸赴美考察,对此感触尤深。美国作为市场经济发展最充分、体制最完备的资本主义大国,既饱受资本主义痼疾之苦,又在市场模式和运作方面有不少值得借鉴的“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7.
张伟 《青年探索》2003,(3):16-18
在社会形势全面变革的时代,实现共青团向更加丰富的服务职能转变,成为摆脱当前一些国境的关键。而且,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这种服务职能并不与传统的政治职能相矛盾。摆脱政治全能社会的传统思维,社会化可以成为共青团职能转变的运作机制。借鉴社会科学中“第三部门”的概念,可以为共青团的组织地位提供新的思路,是实现共青团服务职能与社会化的一个值得商榷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杨恩丽 《创造》2004,(11):41-42
一、正确认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 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主要表现.当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政治体制向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关系相对比较单纯、平面向复杂、多样变化,由此,使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在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行政村、家庭、农民队伍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要立足两个转变,适应新的变化,抓好三个层面,形成抓村带户促民的新格局。行政村建设—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重点行政村是我国农村社会的基层单位,没有村的全面发展就没有农村的全面发展。行政村作为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层面,是由行政村在农村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行政村有基层党组织和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上承乡镇,下联千家万户。行政村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一、社会主义实践的时代课题1956年在我们党和共和国的历史上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中,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这个社会主要矛盾也就基本解决了。当然不是全部解决。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我国的社会矛盾,特别是主要矛盾是什么,这个矛  相似文献   

11.
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征发展趋势及其处置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祥生 《公安研究》2010,(2):30-37,58
当前,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社会矛盾将更加复杂多变。公安机关必须将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工作上升为重大维护稳定和国家安全战略,实现应对机制从被动性、回应性的排查处置向常态化、全面性的危机管理转变,工作方式从人治之治向法治之治转变,核心使命从简单维护稳定向促进社会和谐转变。  相似文献   

12.
企业职工的社会焦虑探析潘志清自70年代末始,中国社会逐渐进入了新的大变动时期,这一变动是整个社会的转型。这一转型的实质,是使社会主义的中国实现从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根本转变。毋庸置疑,这场社会变革,其内容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13.
一、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我国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时期,转型社会对社会主义法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特殊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既“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  相似文献   

14.
中共八大决议认为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八届三中全会开始改变这一论断,八大二次会议明确指出社会主要矛盾是"两个阶级的矛盾"、"两条道路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论断的转变始终围绕"向自然界开战"与"阶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这两对范畴进行。前者转变的逻辑可能性是对"向自然界开战"与"阶级矛盾"关系认识的不清晰,现实可能性是对国内外一系列政治事件原因的判断;后者转变的逻辑可能性是"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与"阶级矛盾"三个范畴之间的模糊关系,现实可能性是对整风运动中"右派进攻"的严重估计。  相似文献   

15.
当前,因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纠纷,是构成群体性事件的直接或潜在原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着力化解社会矛盾与纠纷,释放社会的紧张心理,强化"社会安全阀"作用,实现由"紧张"向"和谐"的转变;同时,要建立有针对性的、多维的现场情绪控制机制,以维护社会的均衡与和谐.  相似文献   

16.
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  相似文献   

17.
莫荣新 《今日广西》2008,(18):26-27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政府体制结构与治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职能逐步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管理方式向服务型、责任型、法治型、效能型,即“四型”转变。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政府职能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要解决好改革过程中逐步凸显的社会矛盾,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创新管理方式已经成为政府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一年,我们无锡市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把着力点放在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上,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根据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总体思路,今年的经济工作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相似文献   

19.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李春明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分析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其客观趋势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它对于顺利实现“九五...  相似文献   

20.
试析我国农民组织优化的趋势及动力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阶段农民组织正处于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渡时期,组织形态与功能都很不完善。我国农民组织的优化趋势是实现从封闭向开放、从他组织向自组织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新的国家-社会模式的构建与公民意识的不断增强为农民组织的优化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