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诺族姓氏研究刘怡基诺族的姓氏,是基诺族历史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众多的文化内涵。研究基诺族的姓氏,可以加深我们对基诺族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多方面的了解。一、基诺族的姓氏在基诺山,几乎每个基诺族村寨都由两个以上的古老氏族组成,这两...  相似文献   

2.
巴坡村民小组隶属于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巴亚村委会,全村有105户387人,98%以上为基诺族。巴坡村基诺族特色文化浓郁。保留有基诺族的“大公房”、民居、服饰、语言、风俗习惯等,为此景洪市引进金孔雀集团公司,开发建设了基诺山寨景区旅游项目,对基诺族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和展示。  相似文献   

3.
陈湘 《今日民族》2005,(8):61-65
从昆明机场起飞,45分钟就到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景洪机场,基诺山基诺族乡乡长罗建宁接到了我们。基诺山基诺族乡位于景洪市东北部,是全国唯一的基诺族乡,也是基诺族的主要聚居地,全乡面积622.9平方公里,有7个村委会,4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087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基诺族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人口只有3800多人。到目前,基诺族总人口仍不足两万人,分布在景洪市的基诺、勐养、普文等乡镇。新中国成立后,基诺族直接由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被称之为“直过民族”。1979年6月6日,基诺族被最后一个公布确认为单一少数民族,成为我…  相似文献   

4.
基诺族民居文化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诺族的主要聚居地是以基诺山为核心的热带、亚热带山区。勤劳、勇敢、智慧的基诺族人民在这一地区世代繁衍生息,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山地丛林文化,一些古老神奇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文化现象为基诺族所特有,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族乡,是全国惟一的基诺族乡,也是基诺族的主要聚居地。全乡面积622.9平方公里,有7个村委会,45个村民小组,约18000余人。上个世纪初,基诺族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只有380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基诺族直基诺族乡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6.
巴卡的沉寂     
夏辉  王永 《今日民族》2012,(5):26-26
走进“巴卡小寨基诺族生态博物馆”,虽说几件藏品很有基潇族的文化内涵,但经过打听得知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人光顾了。巴卡小寨隶属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巴卡村委会,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5.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74元。农民收入主要以橡胶、茶叶为主,经济收入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7.
论基诺族生育禁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基诺族生育禁忌杜玉亭禁忌是文字前社会的重要文化现象,有关成文史前文化的著述往往都要涉及到它,但其观点却众说纷坛。本文论述的基诺族生育禁忌,就是一个文字前民族的禁忌的重要方面,对这一专题的系统论证将有助于对禁忌的深入研究。一在基诺族禁忌中,以其繁缛、...  相似文献   

8.
沙洲 《今日民族》2021,(12):24-26
1979年6月6日,对于生活在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的许多百姓来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国务院正式确认基诺族是我国第56个民族.基诺族既是我国最后一个被识别的单一民族,也是云南省8个人口较少民族和11个"直过民族"之一.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基诺族实现了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步跨千年".  相似文献   

9.
基诺美食     
基诺山地处热带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上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密林深处栖息着野象、飞猴、双角犀鸟等珍禽异兽,地上长着无数奇花异草,大自然的丰厚赠予,使基诺族人民享有特别的口福。 实足(食竹)美味 基诺山的竹类繁多,取之不尽。青翠的竹林伴随着基诺族渡过从古至今的漫长岁月、其衣、食、住、行无不与竹息息相关。 竹除了作为基诺族家居用具之外,当然要数作菜了。基诺族与傣族、布朗族一样,喜食酸味,擅长制作酸笋,每年把新发芽的野竹笋采来切成条,用水漂上一段时间后装进罐内腌酸,煮肉食时加入酸笋,即为版纳地区少…  相似文献   

10.
基诺族创造出了许多至今还惠泽后世的,主要涉及语言、民间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传统技艺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人类提供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直到今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还在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文化、科学、经济等价值和作用。随着基诺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相关联的现代生活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基诺族的一些古老的传统技艺、  相似文献   

11.
余雨 《今日民族》2004,(1):46-47
走进基诺山,人们都能看到,在基诺族村寨门的顶端往往都悬挂着一个形似太阳的基诺大鼓。如今,这个被称为“太阳鼓”的基诺大鼓已成为标识基诺族的一个文化符号。而大鼓舞,则是基诺族民间舞蹈中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在群众中有着深刻影响的民间舞蹈。基诺族视大鼓为神圣的祭器和乐器,每个村寨一般都有两面,即公鼓和母鼓。这是因为传说中,基诺族的祖先阿麦腰白在洪荒年代造了一只大鼓,让麦黑与麦妞藏在鼓内躲过了洪水之灾,成为基诺族的人种,繁衍了基诺族的后代。因此,基诺族人民世世代代都要制作大鼓,并跳大鼓舞,以此纪念制大鼓的基诺祖先阿麦腰…  相似文献   

12.
紫萍 《今日民族》2003,(4):4-5,21-25
记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宗局民族科王陆建科长和景洪市民宗局娥二副局长的陪同下,从景洪市驱车沿澜沧江北行向东,在穿过了一片片刚刚泛青的橡胶林之后,来到基诺山基诺族乡,全省约95%的基诺族聚居在这里。在乡政府,乡党委书记李春阳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建议我们先到巴朵寨子看一看。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瑰宝的识别——以基诺族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族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大概念,为了把握它的数量可用分类学方法对其内容进行分类,为了把握它的质量可用价值学方法对其内涵进行分级。只有科学的分类与分级,才能识别民族文化的价值。本题所探讨的是40年前尚处于原始村社时代的基诺族文化瑰宝的识别问题。一、基诺族...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政协委员杨方(基诺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任主任,并兼任景洪市人民医院国家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15.
直到距今20年前,即1979年6月6日,基诺族才最终被确认为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这恐怕是中国现有55个少数民族中最晚被确认的一个。在她被确认的时候,她拥有的人口还不到12000人,也算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 绝大部分的基诺族人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基诺乡,其余的也都散居在邻近的县乡。基诺族人将他们世代生息的区域称之为“基诺洛克”,意即基诺族居住的全部山区,简称基诺山。汉文典籍曾根据基诺语音译写为攸乐山。现在当地各族老百姓仍将基诺山称之为攸乐山。 基诺山位于中国大陆西南…  相似文献   

16.
基诺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乡,四邻的勐旺、勐养、勐罕,勐腊县的勐仑、象明也有少量基诺族散居,现有人口23000余人(2010年),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民族. 从族源说起 关于基诺族的族源,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于道光年间的《云南通志》:"三撮毛……发留中、左、右三撮,以武侯曾至其地,中为武侯留,左为阿爹留,右为阿嫫留."相传,基诺族是三国时代跟随孔明南征而来,因途中贪睡而被丢落于基诺山.而中间那一撮毛正是为纪念孔明而留,甚至人们种的茶,住的房子都被说成与孔明相关.  相似文献   

17.
基诺族谚语"大水淹不死游鱼,山高挡不住鸟飞"说的就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张志华父女正是用行动诠释了基诺族这一古老的谚语。  相似文献   

18.
基诺族大鼓舞是基诺族悠久历史中的艺术精粹,场域变迁促使其在表演形式、文化内涵、传承人身份三个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进而影响其继承与发展。以基诺族大鼓舞为代表的原生态音乐品种的场域变迁不是个别民族或地区的孤立行为,而是现代社会发展大趋势造成的,并为其带来了更多关注,有助于开展民族风情文化教育,更好地对外展示自己的民族艺术和文化。  相似文献   

19.
《今日民族》2009,(9):64-64
曹孟良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男,基诺族,云南省勐腊县人,大专文化,1956年1月生,1971年1月参加工作,198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至1979年期间,先后在勐腊县象山公社曼桂山小队插队劳动,在象明电站、砖瓦厂工作;1979年8月至1987年12月,在西双版纳州林业局工作,任科员;1985年9月至1987年7月在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党政中专班就读;  相似文献   

20.
决策者说     
《今日浙江》2006,(10):4-4
希望听到大家的心里话。 ——胡锦涛总书记十分关心中央有关政策措施落实的情况,十分惦念人口较少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近日在云南考察工作时,特意来到西双版纳基诺族群众聚居的地方看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