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云南各族人民自古以来生活在彩云之南这片神奇美丽的红土高原上,千百年来的伟大实践不仅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明。特殊的自然条件、人文历史孕育了云南人的精神世界。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时代背景下,把云南精神凝练为高远、开放、  相似文献   

2.
云南精神既是对云南人存在方式的自觉和反映,也是对云南人存在方式的反思和超越。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更应当被理解为云南人对自己的精神品格、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批判性自省。体会以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我们有理由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它的确是世代云南人生存方式和生活样态在总体上的真实写照;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有一种危机感和愧疚感,因为具体到个体的人来说,我们离这样的精神其实还差得很远。因此,从反思和超越现实存在状态的意义上看待和理解云南精神,有利于我们自觉到精神和存在的差距,本质和现象的区别。这也是我们树立和培育云南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践行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美丽云南,是云南人民的一个美丽梦想。但什么是美丽云南,如何建设,仍然值得探讨。 人与自然和谐:美丽云南之美 云南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同时也是人文多样性丰富的省份。云南美丽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景。云南的自然环境有多方面的典型性:云南有地貌的多样性,例如从云南西北部海拔3000米的高原地貌包括了青藏高原的南沿、梅里雪山、玉龙雪山到南部海拔400米左右山坝相间的区域;云南也有因河流众多而形成的峡谷地带,例如怒江大峡谷、红河大峡谷等。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山川秀美、资源丰饶而地处极边,耿直纯朴、粗旷豪爽而保守狭隘是云南给外界的直观、简单的印象;民族众多,美丽却落后,神奇而又封闭则是国人对云南固有的认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潮涌动之下,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提出“以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和“以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为核心的云南精神,是云南千百年来人们融自然与社会形成的精神文化内核,更是未来云南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5.
百余万年来(从元谋人算起),云南人生在高原、耕耘呵护高原,敬畏保护大山,赋予了高原和大山人文情怀,创造了悠久瑰丽的民族文化;高原和大山对云南人形成共同的心理特征、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因而,高原情怀、大山品质,构成了云南精神的两大内核。阐释归纳出云南精神被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同的特质,追求民族精神与时代特征、理想与现实的和谐统一,既是对历史的总结升华,也是对未来发展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实践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科学发展的最佳出路?中共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委明确提出要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为美丽西双版纳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美丽云南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巍巍高原、茫茫群山,是其基本的地形特征。百余万年来(从古代元谋人算起),云南人生在高原,耕耘呵护高原;长在大山,敬畏保护大山,赋予了高原和大山人文情怀,创造了悠久瑰丽的民族文化;高原和大山,也向云南人奉献了琼浆宝藏和无限风光,并对云南人形成共同的心理特征、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因而,高原情怀、大山品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建设的稳步推进,云南人省和出境铁路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六人滇、四出境”的新时期铁路通道格局正逐步形成。如何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努力突破资金缺口“瓶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云南铁路建设的难点和关键。“十五”以来云南铁路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十五”以来,云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投入最多、建设最快、成效最大的黄金发展时期,铁路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路网建设进入新阶段。至2007年底,以贵昆、成昆、南昆、内昆、广大准轨铁路和昆河米轨铁路为骨干的全省铁路营业总里程达2327.3公里,其中,准轨1666.5公里,米轨660.8公里。2007年全省铁路建设完成投资31.1亿元,  相似文献   

9.
精神力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没有精神领域的追求,人类社会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我们研讨云南精神,就是要确立一种精神的追求,确定我们的前进方向,凝聚我们的发展动力。我们把高原情怀作为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0.
说起云南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众说不一,有的说是经济方面和物质方面的差距,有的说是地理的差距,更有甚者说是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差距。其实以上说法都有失偏颇。云南与发达省份的差距表面是经济数字的差距,但只要认真分析,就会发现,在这些经济数字的后面是思想观念的差距。而缺少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是我们思想观念上最为突出的问题。缺少忧患意识的表现有人说,云南不缺智慧,不缺政策,更不缺发展的自然条件,云南人缺的是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我认为这话很有道理。“守着金娃娃要饭吃”是云南人自嘲的典型写照,也是云南人保守顽固思想观念的真实反映。云南人缺少忧患意识的表现有很多。其一是“家乡宝”。云南是个美丽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要求云南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建设美丽中国",并作了顶层设计。对云南而言,最重要的是立足省情,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蓝图具体落实到工作中去。云南建设最美丽省份取得阶段性成效众所周知,良好的生态始终是云南的一张靓丽名片,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生物多样性王国"的美誉。  相似文献   

12.
1926年11月7日晚,茫茫夜色笼罩着昆明。一座普通居民小院透出淡淡的灯光,几位20多岁的年轻人正在秘密聚会。在昏暗的灯光下,他们表情既兴奋又庄重。这次不同寻常的聚会,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云南召开的第一次会议。这一晚,对于绝大多数云南人来说,不过是一个极其平常的初冬之夜,对于悠远久长的云南历史,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从此,云南有了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云南各族人民在红土高原上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书写了苦难辉煌的厚重历史。  相似文献   

13.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充分展示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13亿人的中国梦里,蕴含着4600万云南各族人民富民强滇、建设美丽云南的信念。  相似文献   

14.
美丽云南建设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的系统复杂工程,需要充分凝聚全省人民的强大力量和高度智慧。统一战线根本任务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在"七彩云南行动计划"等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中就充分体现了这方面的突出优势。在进一步推进美丽云南建设进程中,更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凝聚力量智慧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5.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各界的热词。我们认为,中国之美就是和谐之美,它包括直观和抽象这两个方面,如自然的环境、包容的文化、关爱的氛围、淳朴的民风和积极的创新等。具体来说,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最近指出,“美丽云南”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窗口,实现持续发展,才是最根本最美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郑明 《社会主义论坛》2013,(4):40-41,43
党的十八大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全面部署,突出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文艺是民族的火炬、时代的号角。云南精神是对云南地理、  相似文献   

17.
建设“俭约云南”,是云南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进程中,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在建设“俭约云南”中,青少年作为一个重要的、特殊的社会群体,应该作为生力军,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促进云南沿边大开放,是实施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以争分夺秒、时不我待的精神,积极行动。,沿边开放自古以来就是云南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桥头堡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从全省大局出发进行统筹和协调,加快滇中城市经济圈、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以滇中为重点的六大城市群、七条对外对内开放经济走廊的空间生产力布局,结合各地所处的区位优势、资源特点、经济发展方向来做文章;打好对开放、绿色经济、扶贫攻坚、民族团结这四张牌;加强资本运作,完善投入机制,争当全国沿边开放排头兵。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以人为本”反映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取向,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云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我们要“立足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云南而奋斗”。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我们要充分激发各方活力、努力营造良好环境,齐心协力建设和谐云南。  相似文献   

20.
2011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支持桥头堡建设的意见,把云南对外开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深刻认识并牢牢把握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科学分析云南的基本省情、现实省情和发展省情,以高远目光和恢弘气魄提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宏伟目标,描绘了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的壮丽蓝图。一年来,随着桥头堡建设的加快推进,云南跨越发展风帆高扬,步履强劲。实践表明,建设桥头堡是云南跨越发展的总抓手;通过这一抓手,进一步敞开开放的大门,书写彩云之南跨越发展的崭新历史,是云南各族干部群众的历史任务。本期“特别关注”专栏就来回顾总结桥头堡建设全面启动一周年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深入研究探讨加快桥头堡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