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平 《前沿》2001,(2):56-58
多年来 ,国有企业高负债率问题引起了决策部门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处于改善银行资产质量、降低金融风险、缓解国有企业债务负担的目的 ,从去年开始 ,我国对部分国企进行了债转股改革 ,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各自资产管理公司的组建 ,债转股正式实施。所谓债转股 ,即债权转换为股权——把原来银行和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 ,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间的持股与被持股、控股与被控股的关系 ,由原来的还本付息变为按股分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际上成为企业阶段性持股的股东 ,它依法行使股东权力 ,参与公司重大事务的决策 ,但不参与企业的正常经营活…  相似文献   

2.
贾哲奎 《湖湘论坛》2001,14(6):77-78
(一)“债转股”是指国有企业将拖欠银行的债务转化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或国家开发银行对企业的持股权,即银行的债权转换为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从而达到削减负债,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最大的债权人,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背着沉重的包袱,大量的呆账、坏账构成了金融系统运行中巨大的潜在风险,因此,“债转股”第一位的目标是化解金融风险。而对企业和银行来说,可以适应市场化改革的需要,丢掉包袱,轻装上阵,提高市场竞争力。一部分前景看好但被债务拖累的企业可以“起死回生”,再创辉煌。但是,“债转股”…  相似文献   

3.
中共山东省淄博市委党校副教授刘文兵在来稿中 ,就人们普遍关注的“债转股”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在谈到“债转股”的涵义时 ,他认为 :“债转股”即债权转换为股权。所谓债权转股权是指债权人将其对债务人所享有的合法债权依法转变为对债务人的投资。它包括债权的消灭和股权的产生 ,属于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我国现在讲的“债转股”是指由国家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在依法处置国有商业银行原有不良资产的基础上 ,将国有企业欠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中的一部分 ,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实行债权转股权。债权转股权后 ,原来国有商业银…  相似文献   

4.
作为国有企业脱困措施之一的债转股正在全国大面积展开,在实践中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1.对债转股内涵的再认识。所谓债转股是指在国家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依法处置原有不良资产的基础上,对部分企业的银行贷款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实行债权转股权。这是把原来银行与企业的债  相似文献   

5.
今年年中 ,国务院作出决定 ,国有商业银行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依法处置银行原有的不良信贷资产。同时 ,为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三年改革与脱困的目标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实行债权转股权 ,企业相应增资减债 ,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这是解决国有亏损企业脱困、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的重要举措。所谓债转股 ,就是由国有商业银行组建专门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收购国有商业银行的部分不良信贷资产 (基本上都是对国有企业的贷款 )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此不良信贷资产由原来的国有商业银行持有的对国有企业的债权 ,转变为金融…  相似文献   

6.
一、“债转股”的涵义针对众多国有企业债务负担沉重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居高不下的状况,1999年下半年,国家出台了“债转股”的改革方案。所谓“债转股”,就是把债权转化为股权。具体地说,是以国有商业银行组建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将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银行不良债权风险加剧和国企资本金不足、债务负担过重问题,1999年中央作出了对符合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实施债转股的决定。从1999年4月开始步入实际操作阶段到现在,国家经贸委共分四批向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银行推荐601户实施债转股的企业名单,企业拟转股金额4590亿元,已先后与中国信达、华融、东方、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和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债转股协议。在这一过程中,债转股对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转换机制、实现扭亏,以及盘活银行不良资产、降低金融风险等方面的作用已日益被人们所认知,而操作中出现的企业借机逃废债、银行利息实收率下降等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大家关注。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债转股的债权主体,更是必须正视现实,深入解读债转股的重大意义和操作中的问题,并积极探索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8.
《人大论坛》2006,(9):F0004-F0004
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贵阳办事处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有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包括:收购境内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追偿不良资产项下的债权,不良资产转让,资产(含资本金项下固定资产)租赁:债务重组,资产重组,企业重组,债权转股权(含自主债转股),股权管理;对收购资产形成的抵债实物资产进行投资;代理境内金融机构关闭清算和资产管理,处置;财务及法律咨询;资产及项目评估;经公司授权经营的其他业务。  相似文献   

9.
《公民导刊》2012,(1):26
由国家工商总局制定的《公司债权转股权登记管理办法》于2012年1月1日实施。据悉,这是我国规范商业性债权转股权登记管理的第一部行政规章。商业性债转股涉及公司非货币出资方式问题,《公司法》及《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认可了债权出资方式的合法性,但只是原则上的认可,缺乏具有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体系越发表现出较明显的不稳定征兆,这突出地表现在1982年爆发的拉美国家债务危机和同期在美国爆发的以储贷协会和大量银行倒闭为特征的金融中介危机上。进入90年代,在全球金融自由化、一体化、证券化、衍生化的浪潮中,这种不稳定的趋势逐年加剧,1992年欧洲货币体系中的“英镑里拉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1997年以来  相似文献   

11.
《时事资料手册》2006,(2):79-79
今年1月,国资委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允许大型国企管理层成员在企业“增资扩股”时持有企业股权.但持股总量不得达到控股或相对控股数量。根据《实施意见》,“管理层”是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负责人以及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管理层通过增资扩股持股”不包括对管理层实施的奖励股权或股票期权。  相似文献   

12.
从战略上改组国有企业,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国有企业的现存过度负债如何处置。由于历史性和体制性的原因,我国的国有企业大多承担了超过其自身承受能力的过度负债,改组国有企业,就需要对国有企业现存债务重组。债务重组应坚持正确原则。重组方式可采取债权打折、债权核销、债权转股权等多种方式。  相似文献   

13.
徐华新 《求索》2008,(11):14-16
本文采用基本琼斯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就股权集中度而言,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之间呈现一种U型关系;随着控股股东数量的增加以及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差距的缩小,股权制衡度将提高,从而盈余管理的程度将降低。  相似文献   

14.
王晖 《求索》2013,(10):41-43
银行债权治理在公司治理中具有重要的监督作用。本文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7年至2011年相关数据,研究了银行债权治理对审计意见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银行债权治理影响审计师的审计意见行为,银行债权治理力度越大,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倾向性越高。联系客户债务风险这一因素后,研究发现,审计师决定审计意见类型时,会权衡客户债务风险程度与银行治理力度,首要考虑的是客户债务风险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考虑银行债权治理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5.
聂志红 《新东方》2004,(1):18-21
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简ESOP)是指企业内部员工出资认购本企业的部分股权,委托员工持股会(或持股公司、托管中心)管理和运作,员工持股会作为法人进入企业董事会参与决策,并按所持股份承担相应义务和分享红利。员工持股计划作为一种制度起源于美国,  相似文献   

16.
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中的进与退,既可以是企业整体的进与退,也可以是企业局部的连与退。后在现实中的表现形式是股权结构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在现实中可供选择的融台方式有:固有经济控股的股权多元化、国有经济参股的股权多元化、国有经济多个产权王体共同持股的股权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政策摘编     
《政策》1998,(4)
《新政策》内容主要有:对部分经济效益和利润水平较低的企业,2年之内税率给予优惠;对少数经省政府批准实行投入产出承包的企业,经核定后,享受优惠部分再返回企业;对于需要支持的国有老企业,经批准后近期所得税、利润可不上交;对试点企业国家或政府财政“拨改贷”形成的债务,区别情况,转为企业资本金;试点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债务经协商后,可将债权转为股权;以部分试点优势企业为主建立债务托管机构。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债权转股权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8号)精神,推进和规范国有企业债权转股权工作(以下简称“债转股”),现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债权转股权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 0 0 3〕8号 )精神 ,推进和规范国有企业债权转股权工作 (以下简称“债转股”) ,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快完成债转股新公司注册等后续工作(一 )金融资  相似文献   

20.
李晓良  温军  李文华 《求索》2014,(6):125-130
基于807家中国上市全司的数据,实证考察了机构异喷性、企业性喷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体而言,机构持股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不存在显菩的正相关关系,机构持股只在非国有企业中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不同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不同,险资和QFII持股在国有企业中能显菩地抑制上市全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而证券投资基金的持股则相反,在非国有企业中,证券投资基金和QFII持股显菩地降低了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而险资与盈余管理之间却不存在显菩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