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主体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衔接,一脉相承。其中相承之脉是它们一贯倡导的人民利益标准和人民主体地位原则。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一贯奉行的价值目标。实现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员孜孜不倦的政治追求。人民主体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主线。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价值主体、价值内涵以及如何培育等基本问题.其思想要义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尤其是人民主体需要的满足、人民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及人民劳动成果的共享;二是从价值内核、价值结构、价值定位和价值张力四个维度,立体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解释框架;三是遵循价值观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既注意其差异性、层次性,又强调其衔接性、系统性;四是突出重点人群的榜样示范作用,尤其是党员干部、公众人物、先进模范、家庭成员和教师群体等;五是凸显知行合一的"培育—践行"模式,包括科学认识"知行合一"的辩证关系、切实增强"行胜于言"的实践导向、营造多方保障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3.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是领导者与同盟者的广泛联合。同盟者是统一战线团结、联合的对象,与统一战线的领导者共同构成联盟主体。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同盟者理论为指导,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来确立联盟者主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以革命阶级为主体建构统一战线同盟者;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认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社会阶层为主体建构统一战线同盟者;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价值公约数建构统一战线的同心圆。  相似文献   

4.
在创新社会治理中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必须深刻认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党的群众工作和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和新要求;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强化群众参与理念,创新群众参与的渠道和方式,健全群众参与的体制机制,使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贯穿到社会治理及其创新的全过程;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治理新局面。只有把党的群众工作与社会治理创新紧密结合起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才能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相似文献   

5.
人民群众执政主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执政主体的确定具有本质性意义。任何社会,执政主体都是一个包含三个层次的系统。在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执政的实质性主体、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代表人民群众执政的代表性主体、代表政党执政的人是执政的执行性主体。实质性主体对政权性质和社会发展方向具有决定作用,代表性主体和执行性主体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体现和实现实质性主体的利益、意志和要求。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根据时代特点不断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一遵循与发展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生产力的总体跃升、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始终高扬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李政刚 《法制博览》2013,(3):318-319
公益类科研机构是我国科技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主体,公共产品供给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双重属性,使公益类科研机构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主体,但我国行政法并未对此作出回应。公益类科研院所能否确立行政法地位,其是否具备行政主体资格至关重要。为此,有必要重新探讨行政主体的有关概念和理论,厘清公益类科研机构的行政主体属性。  相似文献   

8.
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任何现代政党都不能回避民主。但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视角看,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把坚持党的领导、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有效形式,是长期执政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最佳路径选择。作为执政党,必须根据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状况和新要求,定位执政理念,健全执政体制,完善执政的运行机制,在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中坚持党的领导,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是随实践发展而适时作出调整的,从党的八大指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再到党的十九大阐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重大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一个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判断。正确理解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点,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内在要求。那么,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经历了哪些变化?怎样理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有哪些内涵和具体体现?如何破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本刊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景治教授进行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10.
宪政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其基本原则在中国已经基本确立。“依法执政、依宪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向社会主义宪政的重要标志。“依法执政、依宪执政”揭示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宪政之路:坚持和发展宪政制度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党接受人民通过宪法法律实施的监督制约,是实现党的执政方式根本转变和中国走向宪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和鲜明特征.按照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原则,应在理论、历史、实践三个逻辑向度相统一中深刻把握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从理论逻辑来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体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深入洞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丰富发展;从历史逻辑来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是对170余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关于"人"的解放价值旨归的进一步传承,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以人民为初心"奋斗目标的新赋能,更是对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为人民谋幸福"治国理政价值追求的新诠释;从实践逻辑来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在深化概念认知理解基础上,在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进一步明晰以人民为中心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过程,党的作风建设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党的作风建设理论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其中包括党的作风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发扬优良作风是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党的作风建设是一场持久战、党的优良作风是党的最大优势、党的优良作风是党的人格力量集中体现、党的作风建设以党内政治生活为基础、人民群众是党的作风好不好的评判者等重要论述。坚持党的领导,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以问题为导向,以党的优良作风塑造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执政党形象;坚持全面与重点相统一,突出加强党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坚持改革创新,加深认识和把握党的作风建设规律;坚持求真务实精神,提高党的作风建设实践的执行力;坚持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使党的作风建设获得其他资源的有力支撑,是改革开放40年党的作风建设形成的主要经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接续奋斗,需要以过硬的作风锤炼全党、团结人民,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13.
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力量之源,群众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依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社会阶层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党的群众基础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变化,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才能真正体现党的先进性,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建设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纪之交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执政基础的问题 ,表明了执政意识的新觉醒。无论是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宗旨、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要性还是现代民主政治框架下政党执政的规律来看 ,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执政基础是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与认可。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面临各种新的挑战。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建设必须从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改革执政方式、推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先进文化、维护社会公正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5.
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项重要使命.其关键点是:要清醒地认识列宁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全面地把握"落后国家社会发展"这一列宁主义的内涵,真正地理解"讲求实际"这一列宁主义的灵魂,深刻地领悟"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列宁主义的主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科学"列...  相似文献   

16.
科学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确立发展战略的基本理论依据。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新的阶段性变化和时代特点,主要表现为: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变化明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交融、制约性突出。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理念及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认真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特点,对于深刻理解和贯彻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越共"人民主体"思想的基本点包括:人民是主,人民当主;人是发展战略的中心,同时是发展的主体;党源于人民,属于人民,为了人民;党和国家的任何政策都要包含人民的意见等。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越共"人民主体"思想的实现机制,即党领导、人民作主、国家管理的领导机制;党和国家重大决策全民参与讨论和征求意见的机制;各种形式的直接民主制和代表民主制;人权和公民权维护与保障的法制化建设;富民减贫的长效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基本功能及其实现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其基本功能分为三个方面:政治领导功能、社会整合功能、监督功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完善这一政党制度,对于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共十六大对党的性质做了新的表述 ,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突破和创新 ,它对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深化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宋涛 《当代世界》2021,(7):10-17
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百年征程历史起点上,与全球各类政党着眼"为人民谋幸福与政党的责任"这一重大命题进行的高层战略对话,也是世界各国政党在人类社会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当口进行的深入探讨.习近平总书记在峰会上发表的重要主旨讲话,把握时代脉搏、洞察国际大势,站在历史和全球的高度,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就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责任进行了全面阐释,进一步升华了对世界政党政治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各国政党携手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了重要参考,为各国政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提供了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足政党、着眼人类,立足中国、着眼世界,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是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对世界政党作出的重大政治宣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的天下情怀和使命担当,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世界级领袖的远见卓识和崇高风范,赢得了各国政党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讲话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针对性、指导性.党的对外工作必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刻理解、全面把握这一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作出的庄严承诺转化为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