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化已经导致世界级跨国公司竞相成为各自领域的主导性垄断者。这种竞争性斗争是由跨国资本家阶级而不是由政府支持的国家级成员实施的,这反映了资本主义特征的变化。创造一个无缝连接的金融和生产的世界体系是资本主义追寻市场、资源和劳动力的内在结构性要求。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其中,每个国家按各自的条件和步调融入生产和积累的全球框架。这一计划充满着紧张和竞争,但其共同目标是创造一个全球资本主义的统一体系。  相似文献   

2.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分析方法,也是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重要视角。以此分析危机前后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的新变化,为我们认识危机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危机前的阶级结构是:以金融资本家为代表的资本家阶级力量膨胀,劳工力量被削弱,中产阶级被挤压;危机后的阶级结构是:金融资本家未受实质打击,力量继续膨胀,中产阶级继续萎缩,民众在觉醒,劳工力量在壮大,但是没有形成实质性的挑战资本的力量。基于以上阶级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短期内不会走二战后的社会民主主义之路,大资本将进一步右转,但是超越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大趋势,社会主义运动将最终壮大。  相似文献   

3.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之际,再次重读这本著作,一些在《资本论》中读来觉得困惑的问题,如马克思说的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是劳动者生存、发展以及自由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的思想以及劳动者的协作和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或公有制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思想,尤其是马克思讲的在上述资本主义成就的基础上重建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问题等等,忽然变得明晰起来。我的观点是:对消灭私有制问题不能作简单理解;现代公有制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认为切实可行的理想。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道路:资本主义和帝国》以大量的论据详细阐述了关于中国的相关问题,应该说见解独到。当然,独到之处是相对于西方许多媒体的宣传而言的,后者认为中国的制度是专制的共产主义与放纵的资本主义的畸形结合。米歇尔·阿格列塔则认为中国的制度是一种"独特的资本主义",该制度通过官僚权力进行调控,而这种权力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和合法性,必须要掌控资本家的私人利益,并寻求各种手段来维持社会认同。此外,书中观点的另外一个独到之处在于:阿格列  相似文献   

5.
如果我们把晚期资本主义文化——后现代主义——放到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整个文化体系和生产它的基础性关系(生产方式)的深层历史结构中来看待,就会发现二者"共谋"所营造出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形式的封闭性和悖论使人沉湎于主观的、自在的自由和虚假的陶醉,为置身其中的人营造了一幅  相似文献   

6.
国家中心主义与民族国家/国家间的分析框架使民族国家的概念具像化并偶像化,充斥于世界政治学、政治经济学的许多理论和分析之中,阶级结构不再符合21世纪的世界发展。然而,划时代的转变正在步入新阶段:世界资本主义、全球资本主义正在全方位发展,其特征是跨国资本的兴起,以及各国融入全球生产和金融体系中,跨国资本家阶级将成为全球统治阶级和跨国政府机构。传统理论中的反常现象表明了库恩范式转换的必要性,资本间的竞争和国际冲突是这个体系的特有现象,而竞争在全球化时代呈现出了新的形式,并不必然表现为国家间的竞争。全球资本主义处于危机之中,越来越多明智的跨国精英阶层希望强大的跨国政府机构来巩固跨国资本家阶级的统治,并采取自上而下的管制和治理措施,以稳定备受危机摧残的制度。反抗跨国资本家阶级的全球抗议正在起步中,并开始遍及全球,工人阶级和左翼的斗争正面临着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7.
在苏东剧变进行过程中,福山以黑格尔"历史终结"的话语,宣称自由民主是人类政府的最终形式,是人类社会的最后形态。福山并没有真正彻底地把握黑格尔"历史终结论"的思想精髓。黑格尔所说的"历史终结"指的是绝对精神在实现其自由本性的过程中发展到"老年时代",即实现了个体主观自由与共同体客观自由的统一。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原则的提出与原则的实现还不能等同。马克思对启蒙思想家们企图把资产阶级的自由竞争等同于"历史的终结"的主张进行了批判,指出自由竞争从本质上讲是资本间的自由竞争,而这种自由竞争本身就是一种限制:一方面,必然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另一方面,劳动者自主性的活动得不到自由的发挥。因此,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然要被扬弃。  相似文献   

8.
约翰·B.福斯特认为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帝国主义势力仅仅是"资本主义各方面综合发展的一种表达……",它的政治形式是次要的。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如果帝国主义仅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表达和开展,如果它没有独立的尤其是政治上的含义,那么在政治分析中,它不是一个有用的术语。帝国主义是一个政治统治体系--不一定是直接统治,而是某种意义上的统治:帝国从它所创建、  相似文献   

9.
[内容提要]“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莱茵模式”和“日本模式”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三种典型的发展模式,它们之间既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等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特点,也在经济理论基础、社会历史背景、经济运行机制、企业组织和经营管理形式以及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体制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各模式间的区别与矛盾,造成了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反映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利益上的矛盾和政治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最早接触研究社会主义思潮并对之抱有很大热情的人。他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 ,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弊病” ,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为了预防中国资本家垄断的流弊 ,提出了“实行国家社会主义”、“节制私人资本”、“发达国家资本”的政策 ,创造出了他的社会主义—民生主义学说 ,希望将来在中国造成一个共产世界。孙中山在当年提出的许多设想 ,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以诺埃尔·卡斯特里为主要代表的“批判性劳动力地理学”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结合新马克思主义空间批判理论,从“工作空间”视域出发,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工人阶级的分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在资本增殖逻辑主导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运动塑形了“工作空间”,包括作为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空间的等级化“工作场所”,以及作为城市内部空间的等级化“地方”。随着“工作场所”和“地方”日益受双重等级化空间逻辑的规制,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分化,越来越难以形成总体性阶级意识,从而在客观上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统治地位。然而,卡斯特里等人在思考工作空间规制下工人阶级的未来发展时,却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的改良之路,对此需要进行批判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以资本逻辑为轴心的西方民主政治制度中,"商赋人权"重构了自由、民主与平等的价值原则。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标榜的自由本质,是以商品化为逻辑起点、以财产权为核心的经济自由。资本至上的新财富观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平等的最高意识形态。经济性社会的本质化结构及其金融垄断资本导控下的政治"崩溃"注定制度再塑遥不可及。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现实困境是对其普世幻象的指认。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经济哲学批判证明,它与其依附的资本主义制度一样,必然只是历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依据马克思的有关文献,"卡夫丁峡谷"借指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导致的灾难和危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这是马克思明确提出的科学设想.这一设想主要论及的是个别国家实现社会非渐进式发展的条件性、可能性,用"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提法是符合马克思的本意的.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创的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既非对马克思"跨越"设想的直接验证,也非与其绝对无关,而是一种深化和发展了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工人?最早,在人们的概念里是指做工的人,他们除了参与农业劳作之外,还会打磨石器或制造最简单的生产工具,或称为"匠人".因为那时候他们不是单纯以做工为生,所以还不能叫工人.随着社会分工的变化和人们语言思维的发展,对工人的概念越来越具体化了,对工人的解释也更加清晰了.直到今天,对工人一词是这样界定的:个人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只是靠着工资养活自己和全家而从事各种工业劳动或手工业劳动的人.通常是指为挣工资而被雇用,无论是被资本家雇用还是被社会雇用,无论是从事体力劳动还是从事技术劳动都属于工人.后来,为与干部和管理者区别开来,工人专指工厂中生产工序的人,如钢铁工人、纺织工人、建筑工人等.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工人?你就回答:工人是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只靠出卖劳动力换取工资维持生活的人.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视野中,资产阶级市民社会是"永恒伦理"赖以存在的基础。一方面,对经济主体之间的商品交换的分析构成了马克思对"永恒伦理"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起点。另一方面,对资本与活劳动之间的交换关系的分析则是马克思对"永恒伦理"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权与资产阶级所主张的自由和平等等道德观念的相互关系,把对资产阶级伦理观的批判性分析进一步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分析联系起来,揭露其本质和历史。  相似文献   

16.
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产业和劳动力结构的服务化、信息化趋势;劳动力队伍呈现知识化、脑力化,以知识分子为主的中间阶层不断扩大.为此,西方信息社会理论宣称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让位于信息社会.实际上,西方学者所推崇的信息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但信息社会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美国在特朗普执政时期提出的印太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承接日本安倍内阁的构想,在价值观上强调"自由""开放"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制度标准,含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在积极实施对华战略竞争的宏观背景下,特朗普政府推动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以维护美国在印太地区的主导地位.拜登上台后,美国政府进一步强化印太战略的意识形态色彩,以便拉拢盟友和伙伴国共同遏制中国.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的深层动因是制造中国与印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对立,维护美国的霸主地位;掩盖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主导地位.当然,美国要在印太地区持续展开价值观攻势,推动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中国既需要增强战略定力,加强与美战略沟通与相互理解,避免两国认知差距不断拉大,意识形态鸿沟越来越深,也需要推进"一带一路"和"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消解美国推动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的政治经济基础和地缘政治结构,以中韩、中国—东盟关系为抓手,拓展外交空间.  相似文献   

18.
美国在特朗普执政时期提出的印太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承接日本安倍内阁的构想,在价值观上强调"自由""开放"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制度标准,含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在积极实施对华战略竞争的宏观背景下,特朗普政府推动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以维护美国在印太地区的主导地位.拜登上台后,美国政府进一步强化印太战略的意识形态色彩,以便拉拢盟友和伙伴国共同遏制中国.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的深层动因是制造中国与印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对立,维护美国的霸主地位;掩盖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主导地位.当然,美国要在印太地区持续展开价值观攻势,推动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中国既需要增强战略定力,加强与美战略沟通与相互理解,避免两国认知差距不断拉大,意识形态鸿沟越来越深,也需要推进"一带一路"和"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消解美国推动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的政治经济基础和地缘政治结构,以中韩、中国—东盟关系为抓手,拓展外交空间.  相似文献   

19.
瑞典是社会民主党长期执政的民主社会主义样板国家,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分配一直受到广泛的褒扬。比较而言,瑞典财富与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原来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但近年来均呈结构性扩大趋势,一些指标值已处于较高区间。究其成因,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对瑞典国内财富与收入的不平等状况及其演变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以社会保障制度与税收制度为核心的瑞典福利制度在减轻财富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调节程度相对有限,同时面临可否持续的挑战;近年来,瑞典工会组织力量的减弱导致劳资双方力量的失衡,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财富与收入不平等的扩大。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断深化,瑞典财富与收入的不平等扩大趋势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新冠资本主义”一词指涉资本主义和新冠病毒彼此改变和强化的方式,二者间的关系有四个主要特征:一是资本主义剥削和城市化增加了新病毒的暴露;二是资本主义加剧了传染病的传播;三是新冠病毒扩大了使资本家受益的不平等;四是新冠病毒为资本家带来了利润、有利于其纾困和放松了对其的管制。新冠病毒和其他流行病的频发不仅强化了现有的资本主义结构,而且反作用于后者,进而成为资本主义的一种优势。新冠病毒不是对资本主义的威胁,而是一种改变和强化资本主义的诱变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