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备课卡片     
给孩子一个冲突如今,在中国大多数的三口人之家,孩子生活在父母营造的一个风调雨顺,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世界里,孩子几乎是生活的主宰,他(她)需要什么,即使是条件不具备,父母总是想方设法满足;他(她)不需要的,父母也总是千方百计为他们避开。在孩子的世界里,什么叫矛盾?几乎没有这样的概念。久而久之,孩子身上就形成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一切围着自己转的虚幻光环,于是,当他们走出父母的呵护,步入自己照顾自己的独立生活环境中时,就会遇到冲突而不知所措,导致情绪剧烈波动而不能自拔。未来的社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就业与保障》2012,(4):57-F0003
这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大多数却天生残疾,被父母遗弃,他们缺少同龄孩子该有的生活,他们渴望得到社会的关爱:这是一群孤独的老人,他们正承受着寂寞和苦闷,他们渴望得到家的温暖、社会的关心……  相似文献   

3.
陈菁  齐良生 《当代广西》2008,(13):42-44
这是一群脑瘫儿童,他们因脑部神经受到损害,造成在行动,智力,语言上的诸多障碍,不能上学,无法外出玩耍或做游戏,他们对外面的精彩世界极为陌生,偶尔出一趟家门,回来后足够回味半年以上,这是一群留守儿童,他们还在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时,他们却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  相似文献   

4.
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一群先天弱智、脑瘫和孤独症的孩子。他们对他们生存着的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他们,不懂得丽日、晴天、阳光、空气、水,以及雨、雪、冰雹、霜;他们也不懂得青春、人生、岁月;更不懂得什么是和平与战争……这一群长不大的孩子,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那是一个人的世界,一个人心灵的世界,要多大有多大,大得令我们无从知道,小得有时连他们自己都容不下。那个叫妞妞的小女孩,五岁的样子,她长着一张全世界人民都认得的“国际脸”,老师说,她的父母都是中国派驻外国的外交官,他们非常爱这个孩子,可是他们的工作使得他们又不能全心…  相似文献   

5.
<正>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爱梅在其题为《福乐会》的著作中,曾就子女教育问题进行横向比较:“同样是小皇帝,在美国,孩子是社会的;在中国,孩子是爹妈的。中国父母在表示自己对孩子爱意时,往往不在乎关心他们想些什么,他们的困惑,他们的不安,却更关心他们的吃,不断地塞给孩子春卷、八宝饭……”。对子女来说,中国父母是世界上最富有牺牲精  相似文献   

6.
孩子是人,不是东西。但是,人一高兴或生气时,也总爱叫他们“东西”,这称呼里边蕴籍着爱不够和恨铁不成钢的意思。我们所有做父亲做母亲的,提起孩子这个话题,无不感慨万千,这是人的感情世界一部最丰章的乐章!因为孩子,是每对父母亲生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关心他们;培养他们,教育他们,是责任,是义务,也是人性。使他们长大后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是所有父母的心愿。“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这一心愿,我们的父母亲们演出了一幕幕令人感动的悲喜剧。一位年轻的母亲,在飞机失事时自己受重伤,却把年幼的孩子紧紧抱在怀中。在医院…  相似文献   

7.
就在一批所谓“80后”尚未退出历史舞台时,“90后”一词便已频频跃入人们的视线。“90后”是指一批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年轻人,或许称他们为孩子更为恰当。“90后”说:上课、写作业、吃饭是人生三大痛苦。快乐,一个简单的字眼,却是许多“90后”孩子最感奢侈的东西。他们的童年没了许多父辈曾拥有的那些“掏鸟窝、穿新衣、吃雪糕”等简单的快乐,而他们的父母又为了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绞尽脑汁地规划着他们的未来,实施着深信不疑的教育方式,心甘情愿地和孩子“捆绑”在一起。有家长也感叹:这代孩子的童年被提前消费了,小小年纪感受到的是成人世界的精神压力,他们的快乐显得是那么沉重。  相似文献   

8.
表面上看,如今的孩子被大人们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是换个角度看,他们过早地步入“成年”,失去童年应有的欢乐,活得太累。“皇帝”做得好辛苦许多父母们发现:如今孩子们的书包重量已远非昔日他们书包的重量。“有时看到爱妮背着那么重的书包上学,觉得她像一座小山,一匹负重的小骆驼,真是心疼!”爱妮妈妈说:“我们希望孩子将来能上大学,但孩子是不是有点太委屈了。”许多对孩子挚爱的父母们将无限希望寄托在孩子导上。虽然舆论总在说父母的“溺爱”已造成独生于女这一代任世,但深究起来,却会发现,孩子们在重负荷的爱”下,失去了…  相似文献   

9.
王雨晴 《半月谈》2005,(7):58-58
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记是不好的行为,然而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是父母急于了解孩子而采取的不得已手段。假如我的父母用这种方式来。打探。我有没有把心总全部用在学习上,我想我能体谅他们。幸运的是,这样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因为我经常主动跟父母讲讲最近的学习情况,聊聊学校里发生的新鲜事情,  相似文献   

10.
网络上正在风行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讨论小组,小组成员已经过万,大多是被家长忽视或伤害过的孩子。小组首页上,《教你如何同父母对峙》《他们将孩子当做一个“物”,而不是人》等10个帖子长期置顶。在父母那里遭遇的心理伤害,以及对父母教育方法的批判,则成为讨论最多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别让心失明     
蝶舞 《今日广西》2007,(19):71-73
从小,他就是个虚荣心极强的孩子。他很聪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他欺负父母不认识字,从不让他们到学校,考了满分的试卷他放在书包里不给他们瞧。但他好几次从门缝里发现,他们趁他离开的空隙偷看他的书包,然后两人相视着,笑逐颜开。  相似文献   

12.
“食品大王”吉诺·鲍洛奇1918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北部铁矿城的溪滨村,父母是意大利移民。鲍洛奇白手起家,从一个拾煤渣的苦孩子,发展到创立拥有亿元资产的巨富,这在世界创业史上都是一个奇迹。他的卓越个性导致了他的成功。远在孩提时代,鲍洛奇就表现了他的卓越:他性格看似孤僻,不与同龄人为伍,却与矿警瞎闹,搞得他们气恼不已;他把矿苗装在玻璃瓶里出售,斑斓光彩吸引着游人,售价高到  相似文献   

13.
留守儿童群体多出现在农村,由于父母劳务输出,孩子留在家乡由老人照顾,在家乡学校读书,被称为"留守儿童"。但是在我区一些城镇,也生活着一群"留守儿童",他们是外地打工者的孩子。父母把孩子留在城镇里上学生活,自己到城外打工。在乌鲁木齐市的4所中小学,"留守儿童"就已超过1000多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不仅仅是  相似文献   

14.
陈志军 《当代广西》2011,(21):49-49
孩子一出生,便是父母的小天使,让孩子绽放天使般的微笑是父母的心愿,然而却有一些小天使,生下来就难以绽放美丽的笑容。他们是先天唇腭裂患儿,他们的出生带给父母更多的是惶恐、心痛和深深的忧虑。唇腭裂俗称"兔唇",是一种先天缺陷。这种  相似文献   

15.
呼唤麻雀     
灵风 《中国减灾》2005,(4):59-59
这个世界上的鸟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稀罕。生活在水泥森林般的城市中,可以闻到花香,却永远无法亲耳听见鸟语。对于酷爱小生灵的孩子们来说,鸟儿可以以图画或文字的形式出现在他们的读物里,却不会出现在他们生存的空间。因为,都市里已经没有鸟儿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中国,大多数孩子被当作“小皇帝”,家长的普遍心态是,生活上宁可自己不吃不喝、也不让孩子受委一曲,大多数孩子犹如生活在蜜罐里。但是,我们的眼光又不能不投向另一个被爱遗忘的角落——弃婴,他们”本该生活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吮吸甜美的乳汁,可他们却被无情地抛弃了!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弃婴者的心理动机有三点。一是逃避计划生育,生下女婴,弃后谎称死了,还能再争取一个指标;二是未婚先孕,私自生下孩子后无脸见人,暗地抛弃,掩人耳目;三是生下残缺儿,不愿花钱医治,把负担推给他人或社会。A为了生个男孩,她一道弃了…  相似文献   

17.
《精神文明导刊》2006,(2):44-46
据报道,一对夫妇双双下岗后靠四处打杂为生,可他们上高中的儿子却对父母“高标准,严要求”。看到同学有车接送,就要父母租辆车送他去学校;为办同学聚会,逼父母为他凑足2000块钱。究竟该怎么看这种孩子不体谅父母的现象,我们本期的话题讨论由此展开。  相似文献   

18.
在欧美国家,孩子们心目中最崇拜、最欣赏的人往往是自己的父母。然而,在我们身边,大多数孩子把明星当成了偶像,却鲜有人会崇拜自己的父母。究其原因,国内的父母缺乏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或就是造成这种圃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大汛     
俟夏入伏,父母年年总是要进城来住上一个来月的,一来避避暑,躲一躲乡下肆虐的蚊虫,二则也好亲一亲儿孙。终于夏至子、入伏了、大暑了,今年多早就盼着父母进城来,电话转了一回又一回,终于也没有候到父母,倒是多来了一河接一河的大水,一日接一夜的揪心与焦躁。乡亲转来父母的口信:不得了埋.要出“大拐”了,不守着这一河的大水,谁能享得了清福啊!显然父母是来不了了。父母肯定是上堤防汛去了。纵然那一块故土上已没了他们的责任田,他们再无需出工,但他们一定要去的,就为着鱼米喷香的这一方垸子,为着垸子里那一块土都住黑了的…  相似文献   

20.
每次走在回家的路上,都会看到街边、地下道里,一个或是几个不大的孩子,伸手向行人要钱。一角也好,一元也罢,只要你给了他们,他们就会面无表情地向你鞠几下躬,说上几声谢谢。在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条例》也同样规定了对于流浪的未成年人应当予以救助。但在实践中实施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随处可以看到一些流浪的孩子遍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其中有的是流失的,也有的是被父母遗弃的,更多的是被一些“老乞丐”所控制的幼童。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