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和标志,它内在的逻辑的和历史的严整性,要求对它进行整体性研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理论成果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正确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探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的基本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角和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和标志,它内在的逻辑的和历史的严整性,要求对它进行整体性研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理论成果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正确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探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的基本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角和新课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常宝红  赵文 《探索》2006,2(3):22-25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标志,它内在的、逻辑的和历史的严整性,要求对它进行整体性研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理论成果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正确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探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当前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视角和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有着高度理论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征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渐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两个结合”的提出,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综合作用的结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入新境界,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重要理论遵循。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需要进一步增强“两个结合”的行动自觉,立足客观现实,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坚持守正创新原则,在实践中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相似文献   

5.
继“两个结合”被正式写入第三个历史决议之后,党的二十大报告再一次阐明“两个结合”作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具体意涵,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总体理论工程的构建提供了明确的战略谋划。站在历史总体性的立场高度,“两个结合”具有内在交互关系。其哲学性质的历史定向具体展现为双重智识——理论辩证性思维与社会系统性思维的综合运用。承前启后,贯穿于“两个结合”内在逻辑的历史总体性立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持续布局;一脉相承,理论辩证性思维统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各个理论范畴,突出党带领人民作为历史主体的理论自觉和政治智慧;吐故纳新,社会系统性思维兼顾理论构建与现实展开以及二者之间的互为关系,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活力。“两个结合”是历史经验与历史意识相统一的思想结晶,是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的重要体现。“两个结合”正在历史地发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历史到文本,又从文本返回至历史现场的理论性指南。  相似文献   

6.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包括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具体理论成果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内在的、逻辑的和历史的辩证统一体。分析和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要从其理论形成过程、内容内在联系、价值取向和实践创新性等方面把握其整体性,才能科学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依据一定的理论逻辑展开,在回应系列重大课题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以回答中国之问为实践起点,以回答世界之问为宏阔视域,以回答人民之问为价值旨归,以回答时代之问为驱动力量,这一理论逻辑在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道路自信、厚植天下情怀、凝聚磅礴力量、引领民族复兴中生动彰显。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基于中国化、时代化是实现大众化的基本前提;时代化是中国化、大众化的基础;大众化是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中介;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等视角探讨三者的内在逻辑联系,对于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贾磊 《理论研究》2023,(3):37-42
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从生成逻辑来看,坚持问题导向是源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党史的宝贵经验,是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从当代价值来看,坚持问题导向是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全面建设、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从实践要求来看,坚持问题导向必须要重视发现问题这个逻辑起点,把握运用好分析问题这个中间环节,最终落实到解决问题这个根本目标上。  相似文献   

10.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通过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结构分析,可以发现“西学东渐”“共产国际”“革命实践”在历史前提、组织支撑和现实动力等层面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紧密的逻辑关联。如果说“西学东渐”构成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历史前提,“共产国际”形成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织支撑,那么“革命实践”则组成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生性行动推力。把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结构讲清,既是理清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后一体”逻辑的理论要求,也是准确把握党的早期革命经验的实践要求,更是在新时代继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思想动力和实践借镜的关键之维。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只是一个实践概念,也包含着理论的内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不只是一个理论概念,内含着实践的底蕴.从实践的角度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都体现为一个实践过程,而“中国问题”、“话语转换”以及“阶段整合”则分别凸显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同的实践起点、实践存在样态以及完整的实践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实践互动过程中,内含着整体性逻辑、时序性逻辑以及主体性逻辑等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三次飞跃性成果,明确提出了当代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深入探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研究的内在要求,有助于深化学理依循、创新研究方法、拓宽学术视野。  相似文献   

13.
陈加飞 《探索》2022,(2):1-12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生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辩证运动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走向与发展形态。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问题,产生了多种解释。立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从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统一的视角,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中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理论内涵和历史内涵,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起点问题。从这个角度看,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起点,1927年后在“井冈山道路”实践创新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创新堪称是创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开篇。实践起点与理论开篇及其辩证互动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起点发生的内在逻辑与历史逻辑。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起点的双重性及其辩证逻辑,获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生的过程性与必然性的历史解释,对中国共产党总结自身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田培炎 《党建》2009,(12):7-9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 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首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合在一起强调“三化”的整体性,既是我们党对思想理论建设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新认识。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实践性、时代性、人民性以及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15.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从整体性角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理解其科学体系,又要在"三大理论成果"的历时性整体性与"四个基本问题"共时性整体性的相互贯通中把握其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用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现代问题,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我们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战略意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作为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李大钊建党实践与伟大建党精神紧密相连。李大钊与伟大建党精神具有清晰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与传播是其理论逻辑,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传播发挥了“立其基,导其先河”的作用;李大钊的建党探索与实践是李大钊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逻辑,围绕“为何建党”“建何种党”“如何建设党”等问题,李大钊最大限度地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生成逻辑、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径;李大钊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开创性贡献是李大钊与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逻辑,为伟大建党精神作出了卓越功绩。  相似文献   

18.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前提,是认清当今世界发展所处的大时代及其具体历史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准确把握时代的基本矛盾和时代主题。中国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实践的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化、大众化在理论上具有同一本质,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统一,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在实践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化、大众化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依托“四大成就”,中国社会总体实现了四次“伟大飞跃”。“四大成就”和四次“伟大飞跃”,以雄辩的事实昭示和证明中国共产党之“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好”。“四大成就”蕴含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发展,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的硕果,确证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行”。四次“伟大飞跃”既是对“能”和“好”都归因于“行”的内在逻辑的证明,也是对没有“能”就没有“好”,也就无从彰显“行”的宣誓。四次“伟大飞跃”凸显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揭示了“能”“好”“行”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要厘清三个问题:从理论逻辑层面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从实践逻辑层面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何要中国化的问题,从价值逻辑层面回答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作用或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实践历程积累了宝贵经验: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促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