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蒋满元 《求实》2005,(9):43-46
由于正式与非正式的制约都有着自己的惯性与相对稳定性,由于路径依赖影响性的存在,因而大多数的制度变迁应是渐进的和具有一定的连贯性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变迁情况就大都如此.前苏联与原东欧国家激进式的制度变迁方式虽有理论上的完善逻辑性,但实际成效却差强人意;中国渐进式的改革由于符合中国国情与制度变迁需求,因而实践中的成效却是十分显著的.  相似文献   

2.
辜胜阻 《奋斗》2008,(7):56-56
一是渐进性改革与激进性改革相结合.以渐进式改革为主.学术界普遍认为.前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是激进式改革.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则是渐进式改革。事实上.中国的改革同样存在非渐进性的一面。如果说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渐进性的.那么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则是“快步走”的形式。中国的改革设计者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以家庭生产组织为特征的农村生产责任制代替人民公社。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同时实现了经济体制平稳转轨和经济快速增长,而且二者互相促进,与前苏联、东欧国家经济转轨中的经济衰退、社会震荡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正确选择了独具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中国特色经济体制改革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经济体制改革道路的基本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4.
《理论与当代》2008,(7):57-57
洪群联、杨俊在5月27日的《中国经济时报》上报道:经济学家辜胜阻指出,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是当今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时代背景,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进程走出了一条与前苏联及东欧经济转型国家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是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相结合,以渐进式改革为主。二是体制外改革与体制内改革相结合,以体制外创新“倒逼”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逐步摒弃了计划经济体制,代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采用渐进方式,必然会在各种制度的变迁过程中,出现不成熟、不完善或需临时过渡的新问题。在此,笔者对在渐进式改革中如何正确推进双轨过渡,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渐进式改革及双轨过渡的提出及其含义  从80年代末开始,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形成了两条不同的改革道路。一是前苏联东欧国家的激进式改革,即所谓的“休克疗法”,让权力整体崩溃,重新建立权力体系,其实质是在彻底否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改革是按照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现代化模式”进行的,这是为什么在同一时代,东欧和前苏联改革纷纷失败,而中国却“出乎意料”地取得成功的原因。 一、中国的奇迹 和东欧、俄罗斯等国的经济转轨相比,中国的经济改革要成功得多。东欧国家从50年代末开始局部改革试验。60年代,前苏联东欧的大部分国家都先后走上了局部改革的道路。改革前的中国和所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是相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相同的宏观经济环境,计划配置制度和没有自主权的国有企业制度。由于这些国家在80年代末采用了“休克疗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逻辑决定了政府体制改革不可能以先厘定政府职能定位,据此科学设计组织结构和行政流程的方式展开,必然会遵循问题倒逼的现实逻辑,沿着行政流程创新—组织机构整合—政府职能转变的轨迹前行。这种改革路径最容易发生的困难是改革进度和成效基本取决于政府自身的改革意愿。"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实践证明,引入体制外的压力机制和技术支持是打破这种改革惯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道路被称作渐进式改革。在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的今天,从理论上认真探讨中国采取渐进式改革的原因,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一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各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人们对改革的性质和特点的认识不同,从而决定了采取的改革方式也不相同。中国之所以采取渐进式改革,首先是由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集几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深切体会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因此,他认为,中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  相似文献   

9.
理论思考: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宏观管理的特殊问题 中国的改革采取了“渐进”的方式。这种制度变革方式的基本特点就在于:不是一下子打破旧体制下形成的既得利益,而是在改革的初期适当地维持既得利益,以减少改革所面临的社会阻力。因此,整个经济改革的过程不是表现为首先打破旧的体制,在旧体制的“废墟”上建立新体制,而是首先在旧体制的“旁边”或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更新和完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改革是始终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改革,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有机结合,采取了渐进式改革方式,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是我国发展的动力,将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改革模式,分为渐进性的改革方式、自主性的改革,并有强政府的政治保障.所谓渐进性的改革方式,就是以现有的条件为基础,并以现实的问题为导向,在现实的可能中不断试错探索的循序渐进式改革.所谓自主性的改革,就是改革的主动权掌握在改革的领导者--中国政府手中,政府能够顶住内部和外部一些不合理或不合时宜的压力,根据中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具体情况与需要,自主地选择改革的方向、内容、步骤、方式、力度和时机等.所谓“强政府“,就是在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能够有效维持社会秩序,应对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促进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的有较高治理能力的政府.这些特征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的具体条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经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功。事实上在建国初的三十年里,中国经济的成就也是巨大的。中国经济能够同时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模式均获得如此大的成绩,并且还在二者的衔接与变革上以实际的成效胜过了所谓民主变革的苏联、东欧国家,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其背后到底是怎样的一套逻辑以及其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本文将沿着美国学者谢淑丽对于中国问题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深通本国智慧的著名学者甘阳的视角进一步寻求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3.
大多数人把中国的经济奇迹归功于邓小平实施的广泛改革。不可否认.各种经济和体制改革.促成了中国经济勃发。但中国不是唯一从计划经济转向事实上的市场经济的国家。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国家也纷纷推行过改革.但这些国家没有一个像中国那样经历巨变。中国在其转型过程中做了哪些正确的事?中国所做的与苏联、东欧国家有何不同?我们不妨来看看几大原因: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采用渐进式改革方式,是基于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全面了解、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理性思考及总结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后得出的正确结论。渐进式改革包括整体改革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其它方面改革的渐进式。渐进式改革有着强有力的保障系统,从而使改革取得了成功。邓小平渐进式改革的成功,其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5.
一 同其他国家特别是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相比较,我国改革的成功经验是什么呢?最主要的就是: 第一,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方向正确与否决定着改革的成败.邓小平从一开始就特别重视改革的方向,指出,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且一再强调,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P349)中国在改革的实际过程中,的确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方向.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制定及其实施,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遵循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这两条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坚持并不断地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制度,努力扩大民主和实行依法治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没有丢马克思、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思想.因此,改革的成效显著.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是我国改革成功的根本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16.
来自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一些专家,目前对中国、越南、缅甸、蒙古等5个原实行计划经济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的经济改革和非集中化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与早些时候国际舆论批评中国太慢、赞赏苏联、东欧“突变”或“大爆炸”的观点不同,这些专家几乎普遍认为,从目前来看中国采取的渐进式的改革比较成功。在这5个亚洲国家中,中、越、缅倾向于渐进式的改革因而问题很小,蒙古采取“大爆炸”,老挝采  相似文献   

17.
高伟 《实事求是》2000,(2):9-1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走出了一条渐进式的改革道路 ,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 ,我国的改革道路还很长 ,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很多。本文试图对中国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式做一些分析 ,以便在发扬优势 ,认清不足方面与大家交流。我国传统的集中型计划经济体制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式的。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建国初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建设规模较小、经济发展目标比较单一而集中的情况下 ,对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 ,保证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起着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设规模…  相似文献   

18.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变迁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渐进改革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这个成就的取得受益于中国改革的渐进式路径选择及其进程中的制度变迁,尤其是以体制外的增量改革和经济改革为主线、政治改革相配合的特点更值得重视。制度变迁的多样化使中国改革没有出现大面积的“制度真空”而保持了社会有序,其绩效已为20多年的中国发展所证实。在改革中累积的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需要解决,采用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符合中国的要素禀赋,有助于增量和存量改革的相互配合,对制度的继续创新、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乃至社会稳定都比较有利。  相似文献   

19.
前苏联历次经济体制改革失败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的改革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要解决的问题甚多。在此背景下回顾前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集中论述两个问题:一是前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二是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迄今为止,中外大多数经济学家仍将中国经济改革视为“渐进式改革”并取得成功的典型。但实际上,“渐进”既不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本质特征,也不能揭示中国经济改革实践的内在逻辑。深化对中国经济改革道路认识的关键,在于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